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点亮心中一盏灯 | 小青岛灯塔:琴屿飘灯,照亮百年航路

2020-07-15 20: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小青岛位于青岛湾南部,小巧如螺,山岩俊秀,林木葱茏。小青岛其型如古琴,水如弦,风吹波音铮铮如琴声,故又名琴岛,其灵魂就是掩映于翠绿中的白色的灯塔——小青岛灯塔。小青岛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青岛港的重要助航和定位标志,同时也是青岛前海的地标性建筑。

百余年来,灯塔既为小青岛带来了生命,也为青翠的小岛注入了灵性,亭亭玉立的12米高的八角形灯塔洁白如玉,矗立在青山绿色间,与青岛栈桥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白色灯塔红光闪耀,交互炫斓于万顷碧波之上,在夜空中飘逸,令人神往。尤其置身于回澜阁上,凝目于嫣红的光芒之中,不觉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以“琴屿飘灯”命名的小青岛也成了青岛市的城市象征。

百年灯塔 历史变迁

小青岛灯塔是一座德式建筑,至今已一百多年历史,曾多次被德、日等国占领,历尽战争沧桑。德国占领早期,在“胶澳”时期,小青岛灯塔为航运发展事业和繁荣青岛港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1897年11月,德国政府借山东曹州巨野发生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为借口,派兵侵占胶州湾。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小青岛更名为“阿克那岛”。德国侵略者首先在岛上设立了两个用以指示“停泊场”的绿色灯标,以指挥进出青岛港的船只。1898年10月德国在岛上开始修建灯塔,1904年,用白色石灰石砌成的高12.5米的八角形灯塔建成使用,据载为红色间歇灯光,可见距离4海里。

1914年8月20日,日本对德宣战,战争期间,原有的导航灯塔和导航设施全被破坏,小青岛灯塔灯笼部分及发光设备严重毁坏,小青岛第一次被日本人占领后,将小青岛改名为“加滕岛”。1915年7月重建为白色八角形石塔,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胶澳督办公署将小岛重新命名为“小青岛”,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辟“小青岛公园”。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小青岛成为日军驻地, 1941年,日军为了将小青岛做为军事基地,便于岛与陆地的联系,建了一条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从此小青岛东侧,就成为停泊日军军舰的锚地。而且还将小青岛的山体打通,在山下面设立军火仓库、潜望镜、观察口等军事设施,岛上还修建了一条从山洞通往码头的轻轨火车道。

解放后,小青岛灯塔和其它助航设施一并由海关总署接管,后又划归交通运输部接管、海军接管,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1982年12月25日,海军青岛水警区将该塔交青岛航标区管理。小青岛灯塔现已被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列为历史文物和古迹,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帝国主义列强占领青岛的见证,更是青岛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见证。

独特环境 “青岛标志”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故得“青岛”之名。此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清乾隆《即墨县志》即已有“青岛”的记载,即今天的小青岛。由于青岛口有青岛河注入,海水涨潮时,海船可进入青岛河,故青岛口成为海船停泊之处,也是青岛最早的港口。而小青岛距青岛口不远,小青岛也渐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源头。“小青岛”也从海上一座小岛的名字,逐渐变成一座城市的名片,岛上白色的小青岛灯塔自然也就成了青岛的象征,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23座建筑之一,小青岛灯塔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曾几何时,青岛电视台更是以小青岛灯塔图形为台标;而一些本地企业也曾以此形象作为产品商标,如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当初商标的左上方就是位于西部栈桥风景区小青岛的灯塔、海尔最初的品牌就是琴岛-利勃海尔。小青岛灯塔俏丽的身影成了每个青岛人心底回忆的存在。

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小青岛灯塔曾有很多名人和国外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并题词,1984年8月16日,前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黄文欢参观小青岛灯塔时,挥笔题词“小青岛风景这边独好”;1988年5月30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参观小青岛灯塔并题词“千帆来万国,万里一灯明。” 1988年6月,“小青岛公园”竣工并正式对游客开放,成为青岛著名的风景旅游点,每年游客人数达30余万人。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及地位,小青岛灯塔也吸引了各级领导及许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塔参观,在青岛航标处对外形象展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青岛航标最耀眼的形象符号和外界了解航标最直接最具潜力的窗口。

如今,小青岛灯塔在青岛航标处守塔人员精心维护下,塔上灯明标亮,成为展现青岛航标风貌的亮丽窗口,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一张精致的名片。白天的小青岛,红礁碧浪、相互抚慰,绿树白塔、相互衬映,俨然就是天宫之笔绘就的美丽图画;入夜的小青岛,在习习海风之中,岛影朦胧,华灯初上,斑驳多彩,使原本美丽异常的小青岛更加妩媚动人。

作为青岛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符号之一,小青岛灯塔还在不断地散播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琴屿飘灯” 文化品牌

“琴屿飘灯”原指小青岛灯塔夜景,每当夜晚,小青岛白色灯塔发出的红色光柱,交互炫斓于波光之上,在夜色中飘逸,令人神往。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形成著名的青岛十景之一——“琴屿飘灯”。小青岛也成了青岛著名的标志性符号。朦胧的夜色、广博的大海、跳动的灯火,写就了青岛老十景中最诗情画意的美丽一景。

小青岛灯塔夜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文人的笔尖。

著名诗人卞之琳1935年来到青岛,住在莱阳路的一家旅馆里,从居室的窗户可以看见小青岛,他写道:“入夜以后,小青岛灯塔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给人以诗的遐想。”

著名作家郑振铎称“琴屿飘灯”一景的妙处在:“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

还有作家王亚平凭借《灯塔守者》中的诗句:“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在青岛奠定了诗坛上的地位。

怪不得有人说,小青岛之于青岛,就像栈桥之于青岛的意义一样,代表了青岛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

“琴屿飘灯”是青岛延续百年的航标文化传承,也是灯塔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颇具历史感和文化感。经青岛航标处全处干部职工的广泛讨论、征求意见,深入研讨及反复总结提炼,最终确定了“琴屿飘灯”文化品牌和品牌标志。

“琴屿飘灯”,是青岛航标的形象缩影:一张见证历史、经典永恒的青岛城市名片;一个传承百年、历久弥新的航标文化符号;一曲“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生命赞歌。“琴屿飘灯”代表了青岛航标人对“准确助航、及时保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追求,即青岛航标人不断继承和发扬青岛航标文化的优良传统,主动服务,不懈努力,不断提升助航能力和服务水平,让“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航保精神代代相传,让青岛航标的美好形象声播万里。

原标题:《点亮心中一盏灯 | 小青岛灯塔:琴屿飘灯,照亮百年航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