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动物园哪能瞎逛,这可是正经事

2020-07-16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老艺术家 九行

看到困在动物园狭小铁笼里状态颓靡的猛兽,动物爱好者花蚀会想起里尔克的那首诗,《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动物园偶尔是会催生这样沮丧的时刻,但更多时候,它制造快乐。

△动物园里的豹 / Unsplash

行业圣经《如何展示一只牛蛙》认为,我们的城市人口膨胀如此迅速,乃至整整几代人在与野生生物隔绝的环境中成长。

对许多城市居民来说,只有在动物园中,他们才有机会了解鲜活的野生生命,以替代到自然界中探索的体验。

花蚀从小就是动物园的常客。尽管经常跟着爸妈出入汉阳动物园,但和大多数游客一样,一家三口也仅限于开心地“瞎逛”,对于如何逛动物园和如何分辨一座动物园的好坏全无概念。

△动物园里仔细观察动物的小孩 / TripAdvisor

因为喜欢动物,花蚀在大学选择做鸟类方言研究,第一次认真地逛起了动物园,“我突然意识到,里面的动物怎么都过得这么惨?”

2018年年底,花蚀用4个月时间逛遍了国内56座动物园。

他见识过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的先进运营理念,也看到西宁野生动物园在缺少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竭力给动物提供有尊严的生活。

他知道在展示本土动物方面有所建树的云南野生动物园,同时也在开展竹竿绑肉钓老虎这样匪夷所思的收费项目;

贵阳的黔灵山动物园曾是最差的省会城市动物园之一,然而经过整改已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让人看到了知耻而后勇的力量——

钱多有钱多的办法,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关键还是要想办法。

好的动物园是什么样的?

花蚀的很多朋友特别讨厌动物园,厌恶动物们被关在光秃秃的笼子里无所事事或者看起来病恹恹的样子,厌恶扭曲的马戏表演。

“好的动物园,最基础的还是把动物养好,保证动物的基本福利,让动物活得有尊严。”

花蚀最喜欢新加坡动物园和台北动物园:“整个动物园给人的感觉就非常好,赏心悦目,能看到园区为保护动物作出的努力,在科研和珍稀物种繁育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新加坡动物园工作人员正在照顾大象 / TripAdvisor

除了“在编”动物,新加坡动物园对主动来这里定居的野生动物也表现出了充分的关心。

在园区内,本土野生蝙蝠常常出没,园方还专门为它们设置了介绍牌,鼓励游客重视这个物种的存在。

野生动物也是动物园的组成部分,一个动物园如果环境很好,会成为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和栖息地。国内的动物园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只是不怎么关注。

“以前的动物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娱乐。最早的动物园是贵族老爷的后花园,收集各种动物,满足观赏需要。”花蚀认为,现代动物园背负着更多责任,娱乐仍然是其中一个目的,现在的城市人普遍过得憋屈,逛动物园会感到治愈。

△大象一张嘴,就好像在冲着你笑 / Unsplash

第二个层次是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繁育。比如,北白犀(白犀牛的一个亚种)濒临灭绝,是捷克的动物园做了大量保护工作,将这个物种的灭绝时间推迟了几十年。

第三个是科研目的。动物的行为学研究,依赖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但野外实际上并不容易观察到动物的自然行为,尤其是红外线相机出现之前。

相比之下,动物园更便于观察。生活在动物园中,动物们展示的状态也许和在自然环境下不同,但这样未必就不好。

动物学界大佬德瓦尔认为,圈养的黑猩猩用来做行为观察,反倒更为容易。

由于投喂的食物充足,黑猩猩觅食和进食的时间变短,就会用更多时间去玩它们的政治,这样复杂而充满智慧的自然行为观察起来更有意思。

△相比野外,圈养的黑猩猩更易于进行行为观察 / LAZoo

第四个目的是自然教育,通过动物园让人喜欢自然和动物。

动物园设计师张恩权这样理解自然教育的意义:好的动物园,游客参观后获得的不仅是愉悦和知识,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最终将所有的收获和感悟体现于日常行为的改善。

这种行为的改变会减小环境的压力,让人类和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都能长久地在地球上存活。

当然,做到这四点,是特别理想的状态。

△动物园能让人和动物、自然亲近 / Unsplash

花蚀觉得,把第一点做好就已经不错了,“有的动物园,你会觉得特别无聊,没什么动物,动物状态还很差,连娱乐的感觉都没有”。

有人逛动物园,会吐槽狮子为什么总在睡觉,花蚀则认为,“如果狮子养得好一点,可能活跃的时间会更长,展示的行为更丰富,一般游客的停留观察时间也会更长”。

留得住人,是好动物园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成不变的丰容等于不丰容”

逛过海内外多座动物园后,花蚀总结道:好的动物园应该有好的场馆设计,足够的丰容方式,呈现有趣、信息无误的自然科普知识,还要关注本土动物的展示。

国内动物园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进步最快,“团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完全是按照国外来的,展示方法跟其他动物园有明显差别。”比如猫科动物猞猁,它们原本住在高山地带,团队特意搭建了山地环境,更贴近其生活习性。

而兰州动物园的笼舍基本是老式的铁栏杆、硬地面、小笼舍,条件有限。

△兰州动物园的老式笼舍 / 视频截图

对于那些天生喜欢掘地、挖洞的小动物来说,水泥地面限制了它们展示自然行为;也因为地面软硬不合适,兰州动物园的羚牛蹄甲磨损过慢,长度过长——这个部位相当于人类的鞋,太长的话运动起来就难受,羚牛运动量会因此减少,进入恶性循环。

好的场馆设计和丰容,能够提升动物福利,让动物更好地展示自然行为。

“丰容就是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让动物生活得更自然。”比如投喂食物时做一些手脚,让动物不那么容易就吃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给熊猫喂食时,会在竹竿上挂一只苹果,上下挥动几次,俗称“钓熊猫”,就是为了锻炼熊猫的后肢力量。

△饲养员正在钓熊猫 / 视频截图

饲养员准备更多种类的食物,让动物吃得更丰富,也属于食物丰容。

前段时间,花蚀所供职的武汉动物园特意制作了一个混了食物和草食动物粪便的麻袋,两只熊立即兴奋起来,行为变得丰富,这就是气味丰容。

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则在声音丰容上花心思:工作人员在一个PVC管里装上几块石头,两头堵住,做成一个声音玩具。熊拿到后不停地转动,就像玩拨浪鼓一样,特别开心。

△饲养员会经常给动物玩丰容玩具 / 微博截图

有时,饲养员的心思和努力能消解笼舍的落后,他们更像负责一个展区的产品经理。

花蚀经常跟志愿者说,我们目前做的很多丰容就是给动物做玩具,帮它们找点事做。在理想情况下,丰容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有时候未必是理想状态。

饲养员有一套丰容数据库,他们会给每种丰容方法列个表,并对效果做出评估。即便效果很好,多用几次也会变差,要用新东西来替换。

“大家以为丰容只是改善环境,其实不止于此。丰容不等于装修,没有结束的那天。我们行业有句话叫‘一成不变的丰容等于不丰容’。”花蚀说。

△柏林动物园的熊猫饲养员用麻绳做了个球,在它们撕咬时能帮助他们增强咀嚼肌 / 视频截图

在展示自然行为上,每家动物园的想法也不一样。

比较老的园区,出于风险控制的需求,会“一刀切”,不让某些自然行为发生。很多动物园为了防止雄鹿互顶,会锯下鹿角,尤其是场地小的园区。

“如果场馆比较大,动物密度没那么高,有地方能躲避,就是风险可控的状态,只需在求偶期把雄性隔离就行了,而不是完全不让风险存在。这样做,换来的是能好好展示雄鹿的角。说真的,没角的鹿太丑了。”花蚀说。

自然行为的展示能为公众带来更多乐趣,但动物园不能逼着动物去表现自然行为,能做的只是给它们表现自然行为提供条件。

比如,如果想展示岩羊如何在悬崖间跳跃、攀爬,就给它造一座悬崖峭壁,“你需要做的是给它一个表现自己的可能性。而它做不做这种行为,是它自己的选择”。

很多场馆会对动物进行360度展示,完全没有遮蔽,这意味着动物要受到360度的审视。

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容易感到恐惧,表现自然行为的欲望也低,即使有也多是出于害怕的应激反应。

△360度的展示容易让动物感到恐惧 / Unsplash

还有一些动物园会刻意让动物表现行为,天山野生动物园曾放任猩猩“加库”抽烟,另一家饱受诟病的机构曾训练猩猩做出笑脸,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然行为。

花蚀解释道:“有些看上去像自发行为,但它此时表现出来的和它在自然环境里表现的不是一样的含义。猩猩的笑脸意味着恐惧,让它模仿人类的开心引来关注,只是马戏表演。”

△在机构利用所谓“笑脸”制成贺卡赚钱的同时,猩猩Connor却被关在环境很差的笼子里 / 视频截图

动物养得不好,就会出现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同样,这两者也不属于自然行为。

有时,我们在动物园里会看到动物重复单调的动作,这就源于饲养条件太差,以至于动物无事可做,行事刻板。有些刻板行为可以通过环境改善和丰容方法矫正,但有些行为就和人类的抑郁症一样,是无法治愈的。

鹦鹉有一种典型的刻板行为“啄羽”,当社交需求不被满足或养得不好,鹦鹉就会出现过度理毛的行为,这是一种基本不可能逆转的状态。

而乞食行为在采取禁止投喂的措施后,就会明显得到改善。

△新加坡动物园写着禁止投喂的标示牌 / TripAdvisor

精品化展出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如果给全国的动物园做个排名,花蚀心目中的前三名是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和广州番禺长隆野生动物园。

华东地区有非常好的园长,管理水平优秀,环境也很新,所以进步比较快;长隆经济实力雄厚,学习了新加坡动物园的管理模式,动物大多状态不错。

国内动物园正在进行自我改善,但仍然是优缺点并存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一些先进理念渐入人心,动物园通过野外捕猎获取动物的情况越来越少。

尤其是大城市里的重要动物园,现在都不会亲自下场交易、捕捉野生动物,基本上通过售卖动物的中间商得到资源。同时,国内动物园也会和全世界的动物园互换物种。

△动物园通过野外捕猎获取动物的情况越来越少 / TripAdvisor

过去大家都是“集邮式”“收藏癖式”进行物种展示,动物越多越好,现在精品化展出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新加坡动物园几年前就决定,再也不养北极熊了,因为养不好,气候热这个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尽管上一任北极熊去世时已经算是高寿。

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的物种,二三十年来也有所减少。有些物种没了未必不是好事,这样一来,动物园能腾出精力把其他动物养得更好。

“这些物种在的时候你也没有展示好,为什么要强求用它们来丰富园区物种呢?剩下的那些物种不足以做好展示吗?”

△一些机构无法给北极熊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却依然强求 / Unsplash

一些动物园的自我进步有时是失衡的。有的机构挂上野生动物园的牌子,其实只是将动物园扩大规模后搬到了郊区,动物福利没有得到提升,徒有空旷。

近年兴起的长隆野生动物园商业色彩比较浓,也在往自然教育和公益方向转变,园子里还特意设了标志,提醒游客见到蜜蜂不要挥打它们,要保存物种的多样性。

但是也有改不过来的东西,番禺长隆虽然不见马戏表演的明显踪迹,这项陋习却悄悄转移到了清远长隆。

△一些马戏团对动物的驯化方式备受争议,存在虐待性的行为 / SmithsonianMag

实际上,国内动物园经营不善是普遍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大批动物园没落了。

公立动物园也面临着选择:继续做公立性机构还是转型为商业化机构?“公立动物园得靠政府拨款,但这么多年拨款量级没变,这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相称的。”花蚀说。

在整个社会系统里,动物园一向不是很受重视,很多城市的动物园归口园林系统,被当作一种“特别的”公园,而不是单独划分出来,这一点限制了动物园的发展。

花蚀看过甘肃一家野生动物园的设计稿,设计图很好看,出自园林设计师之手,但一深入探究,就能想象在这种场馆内饲养动物会存在很多问题,“园林系统设计方法和动物园设计方法完全不一样”。

△日本设计师三泽遥以“Ueno Planet”为概念,为上野动物园设计年度形象海报 / NDC.JP

“我们不是来看动物的,而是来做客的”

逛动物园时,普通游客更希望看到熊猫、狮子、老虎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像某种“动物沙文主义”。

人们容易忽略小物种,更不用提一贯害怕和讨厌的昆虫了,“对动物的期待还是老一套”。

花蚀不一样,他喜欢看罕见的动物个体或物种。

武汉动物园以前有只神农架来的白化黑熊,他就很感兴趣,听说哪个动物园有雪豹,也要跑去看看,“物种越多越好,我们管这个叫物种控”。

△雪豹,有“雪山之王”之称 / Unsplash

他认为,动物园不能只让游客了解好看的动物,在国外的优秀动物园里,脊椎动物反而是非主流的。中国的动物园与其说是“动物园”,不如说是“兽类鸟类园”。

动物爱好者们逛动物园时,喜欢近距离观察动物,观察它们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自然行为。

花蚀曾为武汉动物园设计了一种装置:在一个亚克力盒子上打很多洞洞,每天早上放上新鲜的熊猫粪便,游客可以近距离闻它的味道,了解熊猫的饮食习惯。

△工作人员鼓励游客闻一闻,因为熊猫的肠道较短,进食和排便时间间隔很短,新鲜粪便还会带有淡淡的竹子香味 / 视频截图

动物园爱好者们会自发地关心动物园做得好不好、动物福利怎么样,以及动物园到底改善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好动物园。

我们都知道,熊会冬眠,但这种自然行为很少能在动物园里见到。

北京动物园的棕熊就会冬眠,园方特意为它们提供很粗的水泥管道,在笼舍附近堆枯树枝和落叶。天冷以后,棕熊就在这个准备好的环境里冬眠。能看到这样罕见的自然行为,要归功于一位微博名为“北京动物园爱好者”的朋友。

2013年,他每天发一条微博,坚持了一年,督促北京动物园改善熊山的环境。2014年,熊山改成了现在的新式展区:改俯视为平视,用玻璃幕墙隔开人和熊,内部还设置了不少丰容设施。

于是,熊的冬眠才会出现。

△督促北京动物园改善熊山的微博博主 / 微博截图

北京动物园饲养员杨毅曾照顾一只巴西叶猴13年,直至它寿终正寝。杨毅认为:“它对公众来说是一个老师,一个老师用自己的一生科普了大众,最后的时刻应该是光荣地慢慢走完一生。”

对于很多热衷投喂、甚至打扰动物正常生活的游客,花蚀觉得任何动物园都不需要有投喂这种互动,“我们不是来看动物的,而是来做客的。不一定非要产生某种互动”。

而真正的动物园爱好者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关注身边的动物园,勇于把它做得不好的地方说出来,而不是一定要刷遍各地的动物园。

你喜欢逛动物园吗?

刘江索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67期

原文标题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编辑 | 周芷若

排版 | 薯片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动物园哪能瞎逛,这可是正经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