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柳叶刀》社论丨人畜共患病:打破人类-动物-环境的界限

2020-07-16 07: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来自专辑柳叶刀COVID-19精选文章

《柳叶刀》(The Lancet)7月4日发表的社论指出,此次大流行是一次发人深省的警示,告诫人们不应无休止地挖掘大自然,而且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COVID-19不会是最后一次人畜共患病的大流行,也许也不是最严重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说明,人类文明面临威胁时可以激发出全社会挺身而出的紧迫感。解决人畜共患病也是一样的。

1885年7月6日,一个小男孩接种了首剂狂犬病疫苗。此后,每年的7月6日为“世界人畜共患病日”(World Zoonoses Day)。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病原体引起。世界人畜共患病日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引起人们对人畜共患病及其社会影响的关注。

新发和再现的人畜共患病数量正在以指数级增长。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刚果民主共和国共暴发了11次埃博拉病毒疫情,但其中6次发生在在过去十年中。新发冠状病毒感染也越来越频繁——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再到现在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虽然并非所有的人畜共患病都会发展为大流行病,但大多数大流行都是由人畜共患病引起的,它们已经成为人类世时代(the Anthropocene era)的特征。

集约化畜牧业和农业、外来动物的国际贸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日益频繁的侵犯,加上国际旅行网络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种种因素已然扰乱了人类-动物-环境的界限。动物病原体总是可以波及到人类,但是人口的指数级增长和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使病原体更容易发生广泛扩散,也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2012年,《柳叶刀》发表“预防人畜共患病大流行”专辑 [1],探讨了发现、监测病原体以及预测可能发展为大流行的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如今,全基因组测序和诊断已用于分析病原体的传播和高危地区。目前,对公共卫生的监测依赖于移动应用程序的数据,而早期预警系统则分析从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和地理空间数据中收集的大数据。为了预测哪些病毒可以感染人类以及哪些病毒具有大流行潜力,人们正在对多项策略开展研究。研发通用疫苗的努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地遏制疫情暴发。

长期以来,全球专家一直呼吁对人畜共患病采取“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策略[2],这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可持续性、牲畜健康和人类健康的整体措施,认为多部门协作是改善公共卫生的最佳方法。上周(本文发表于2020年7月4日),一支由野生动植物专家和兽医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发布了一系列广泛的方法[3],旨在改变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降低另一种类似COVID-19的大流行病暴发风险。目前已有许多值得进一步考虑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例如为防止不同动物物种混合而出台的法律条例、通过限制放养密度来提高农场动物的健康水平、保证高标准的兽医护理以及转向植物性食品等。

即使是常规的“同一个健康”策略,也可能无法解决与人畜共患病相关的所有复杂问题。例如,研究表明,建议关闭活鲜市场有利于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出现。尽管从全球卫生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这一举措是合理的,但它是否综合考虑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社区人群依靠活鲜市场来获得食物、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收入。市场关闭可能会导致这类交易转向地下,失去监管后将危及卫生质量、人群健康和动物福利。这可能会加剧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而不是降低。安全、实用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将来自跨专业、跨学科和国际间的合作,而不仅仅是来自卫生和环境部门。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建立了三方合作机制,以帮助各国实施“同一个健康”策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加入将进一步强化这一治理机制。我们需要实施完整且有效的“同一个健康”策略,才能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出现和传播,并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但这远远超出了健康和环境保护主义的范畴。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及其他相关专家,必须加入关于监测、产能建设和风险控制的对话。工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代表也都需要参与到发展变革中来。

为人畜共患病的大流行风险发出警告往往被圈定在少数科学家和全球卫生专家的职责范围内。但现在的局面发生了变化。COVID-19让广大研究界团结在一起,为建设广泛的转型变革而努力。此次大流行是一次发人深省的警示,告诫人们不应无休止地挖掘大自然,而且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COVID-19不会是最后一次人畜共患病的大流行,也许也不是最严重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说明,人类文明面临威胁时可以激发出全社会挺身而出的紧迫感。解决人畜共患病也是一样的。END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lancet.com/series/zoonoses

[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027-8/fulltext

[3] https://osf.io/4t3en/

Copyright © 2020 Ajiravan/Getty Images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