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课程思政启育记 | 中国农大张英华: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结合”育人探索

2020-07-15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做严谨又温暖的“最美课堂”。这于老师们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愿,更表达了初心。不断探索思政与教学的融合策略,是老师们践行初心的过程,亦饱含了坚持。思政融入教学,并非一定宏大且凸显,更多是于细微处并在言行中,“课程思政启育记”系列专题独为老师打造,只为记录育人过程,抓住细微言行,讲述探索经历,分享实践所得,呈现课堂最美、最暖的样子。

本期经验,来自农学院张英华老师的课堂,分享《作物栽培学A》多角度三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堂育人探索。

张英华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院作物生理与栽培学系

主讲课程:《作物栽培学》、《植物田间技术实验》等

《作物栽培学A》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资源利用和产品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群体优化设计和综合栽培管理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美好的理论与技术,满足人类对植物性产品需求和农田多功能性要求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是农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以及学农、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是我们的一直思考的问题,也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教与育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路,“融合”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并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三农”情怀。

课程教学需要满足多层要求,多种角色参与,采用多样教学及学习方式, “三结合教学模式”是本课程的“融合”探索。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角度的三结合:理论、技术、实践三结合;教师、学生、作物三结合;课内教学、课外自学、共享研学三结合;案例解析、问题解答、观点辩论三结合。同时,尝试学生在课前在线视频学习,课堂上进行答疑、讨论,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图 三结合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通过提前给学生制作学习手册,布置各类思考题、自修题,同时拓展人文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对作物和专业的热爱度。通过问题引导与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看法,利用及时的点评鼓励,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和内化,促进学生全面深入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升专业技能。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物生产中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等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图 例题展示

针对所学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国际热点问题设置辩论题,扩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具有批判的科学精神。通过多层面多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树立榜样和正确

引导,助力立德树人

通过任课教师本身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格和奋发向上的浩然之气影响学生,通过讲述知名农业科学家为三农贡献的事迹感化学生,给学生树立精神榜样。比如,王树安先生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的冬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图2),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他多年坚持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教学上一丝不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学习兴趣、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学农爱农思想的培养;科研上重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为解决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孜孜探索;他经常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谈,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被农民称为“小麦王”。

图 王树安先生的吨粮田

通过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增加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勇于批判、乐观进取的精神;通过栽培管理中引入农谚,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

图 作物生产中的农谚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观察,认识作物的美、专业的美、生活的美,提升了学生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诚实守信、崇尚劳动,学农爱农,具有想为祖国做贡献的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把农业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分享给学生,增强其从事农业工作和科研的信心,同时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

图 作物的美

在这阳光灿烂的夏天,吸入这样的生命的气息是一种多么奢侈、豪华的享受啊!草在生长,芽在萌发,草地上点缀着花朵所具有的火焰与黄金般的颜色。天空中有无数的飞鸟,空气中飘逸着松脂、香膏和新草垛发生的清香。带着宜人的幽凉,夜在人心灵上唤起的不再是阴郁的感觉。星星那近乎神性的光辉穿过这透明的黑暗倾泻下来。……清凉的夜像流水一般洗濯着这个世界,又在静静地酝酿一个深红的黎明。 ——爱默生

“可美可乐文艺”

学生作品展示

春天的田野

今天是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农历二月初五。早上八点半,东方的红色太阳刚露出半边脸,早晨清凉的微风轻拂面颊,我正带着早晨未干的露珠给马铃薯除草。地里的草各色各样,有翠绿的,有紫中带绿的,有开黄花的,有开紫花的,还有开白花的,密密麻麻,肆意生长。深吸一口混杂着杂草说不出是微苦还是清甜味道的空气,感觉全身轻松。

除草时大株的草需要将它连根挖出,拍掉上面的土,丢在太阳下暴晒。给马铃薯壅土时,小株的草就直接被埋在马铃薯根部做肥料。

不一会儿,太阳就升高了,由鲜艳的红变成炽热的金黄,而头上布满密密的汗珠。连续干了三个小时的活,感觉没有做了多少。但大家都没有说话,专心的干,感觉每一锄头,都离成功更近一点。每一棵马铃薯都被一个小土堆围着,让我想到了田间实验课老师教我们除草壅土。可能是科学园的实验地小,总觉得很轻松,但现在真的感到很累。可是这里的锄头已经用了几百年,要是能生产出能适应山地的除草机器就好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是干完了,看着锄好的地,感觉自己好像成就了什么大事一样,抑制不住的开心。

回家的途中有桑树的嫩芽,摘下来用开水漂一天和鸡蛋一起炒会特别好吃。小指头大小的蚕豆顶着微枯的蚕豆花,绿绿的豌豆荚在阳光下能看看小小的豆粒,透明得像翡翠一样。它们都在静静的生长,每一阵微分拂过,都给你送来淡淡的清香。

这就是春天的田野,它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山村外面正发生着什么,它们在静静的生长,沉静中又蕴含着蓬勃的力量,力图为归来人孕育累累果实,送上甜美祝福。

麦之约

第一次真正了解小麦,是从数分蘖开始,我们像呵护小孩子一样照顾科学园里那一行小麦。

后来我们学着剥生长锥,它从最初像果冻一样小巧可爱慢慢长到雌雄蕊肉眼可见,那是我们与小麦的一周一会。

两学期过去了。第一次来科学园时是冬天,我们见到的第一种作物是小麦,那是上一届的学长学姐给我们留下的;田间课结课离开科学园时也是冬天,我们见到的最后一种作物也还是小麦,那是我们亲手栽种下去留给下一届学弟学妹的。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届届农科学子与小麦的冬季约定。

受疫情影响,我们被困在家中,停止了线下课程。

但小麦并没有停止生长。

这一个春分,它依旧坚强地拔节,给人们带去生机与希望。

下一个春分,我们约在北京见吧!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姜蔺

供稿:农学院 张英华

原标题:《课程思政启育记 | 中国农大张英华: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结合”育人探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