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条热线,何以坚守28年
1205个。这是本报昨天夏令热线开通后,两个半小时接到的市民来电数。平均下来,一分钟呼入8个。电话多,说明老百姓的烦心事不少,也说明老百姓的建议和意见不少。
夏令热线创办于1993年,今年已是第28届,即将迎来而立之年。时光荏苒,物换星移,27年来人们的通讯与社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府官网成为标配,微博、微信朋友圈也成为普通市民点赞吐槽、反映民生民情的重要渠道,就连传统的热线电话,也有了集大成式的“12345”,再加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不断通过数据归集、碰撞、研判,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治理和市民办事的便捷高效……
此时此刻,我们为何还要坚守这样一条热线?
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夏令热线,远不只是一条投诉和求助热线;这座城市的人民,思考的也不仅是水电煤卫“自家事”,还有城市发展“大家事”。夏令热线就像一条纽带,通过新闻媒体的整合与放大效应,让这座城市在一次次电话震响后,为各种治理难题共同思考,协力破局,解民生急难愁盼,补城市治理短板。
这一点,从多年来热线内容的变迁中可以清晰窥见。
1993年,夏令热线开通第一年,当时的上海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什么?是“用水难”和“用电难”。“一户打开水龙头,其他各家都没水!”“买了空调,却装不了‘大火表’,成了摆设!”
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老大难”不再难。但新热点很快又来了,夜排档生意火爆,周边居民无法安睡;施工队挑灯夜战,打桩令人彻夜难眠……那些年,噪声污染治理成为头号难题。
后来,申城“有车族”队伍越来越庞大,老小区停车难问题日渐凸显,这个难题与违法搭建、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小区物业问题,一度成为“烫手山芋”。再后来,在一些新建小区、老式里弄和城郊结合部,群租遍地开花,也令不少小区居民叫苦不迭,曾连续多年位居夏令热线来电排行榜前列。
老小区停车难。王凯 摄
年复一年,正是在不断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上海市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一桩桩个案背后,一部部新规不断出台,社会共治力度不断加大,很多难题与顽症逐渐消解。不少市民也从单纯“投诉”,发展到积极“谏言”,每年夏令热线的平台上,都会有大量关于城市治理的建议和意见从四面八方涌来,折射出上海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对社区和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不断为市民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上海的市政、水务、房地、绿化、交通、市容环卫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也实现了有效整合,通过部门联手、市区联动,形成更加合理的体制机制,为高效解决民生难题提供了可能,也让这座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不断提升。
树木遮挡路灯,施工人员进行适当修剪。陈梦泽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夏令热线之所以深受市民喜爱,28年长盛不衰,背后其实就是这个朴素而辨证的道理。每年夏天,这条最火爆的热线都在做这样的事:
解决每一个来电反应的问题,回应每一位市民提出的建议,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原题为《一条热线,何以坚守28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