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个视角给你社会学想象力,以及读懂社会分歧的钥匙
这样的答案并没有错,然而却还是没能让人明白社会学究竟是什么。“社会”一词太过简洁且宏大,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
其实,社会学是从哲学中脱胎、从社会哲学中换骨而来。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革命的洪流中,接受了哲学训练的学者们认识到,仅依靠哲学的思维,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也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对社会进行研究,从社会中寻找答案。
这一过程中,社会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而又各不相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社会学理论既是当今社会学的主要构成,也是社会学想象力的一大体现。
其中,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是四种最主要的社会学理论视角。了解了这四种视角,我们也就能窥见社会学的大致面貌。
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仅属个体的行为,一些看起来实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当把它们放到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成为社会现象、社会事实。
01
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提振精神的物质
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本身(消费活动)更为重要。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人们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时,喝咖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举一反三,中国人喝茶、喝酒也是这样。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喝酒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02
喝咖啡为什么不被认为是吸毒?
咖啡含有咖啡因,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是为了提神,熬过难捱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情况就不同了,社会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吸毒。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人们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人们消费咖啡因。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正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社会事实。
03
喝咖啡即卷入全球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
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在全球紧密相连的时代,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事外,研究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04
喝咖啡也是一种政治
咖啡的种植十分普及,已经“品牌化”。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咖啡“公平贸易”等等。人们喝咖啡可以到特色咖啡厅,也可以到“星巴克”连锁店。喝咖啡的人们可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也可以支持具有特殊符号意义的咖啡,如来自贫困国家的咖啡。对于这些社会事实,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对遥远事物的关注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
05
喝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
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却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社会事实。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一致、和谐
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来源于对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以人为例子,人的四肢和五脏六腑都是个体器官,却是生命存在的必须,对生命的存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机体论认为,生命并非简单地等于器官之和。生命就是生命,是一个整体。社会亦如此,社会的组成部分(如家庭、企业、社区、政府)都是社会的器官,对社会整体发挥着作用。
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在功能主义看来,社会大多数成员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才能处于均衡和稳定状态,这也是社会的常态。在孔德和涂尔干那里,他们都强调社会的协调一致和共同的意识。
基于这样的社会观,社会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主义的起源尽管可以追溯到孔德和涂尔干,但使功能主义成为显学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尤其是他对原始部落社会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功能主义思想。
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则是20世纪上半叶的帕森斯,他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将社会各个部分进行分类,构成社会的功能模块,探讨作为系统的社会与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还有模块之间的关系。
功能主义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曾几乎统领过社会学,尤其是在帕森斯时代。如今看来,功能主义过分强调了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过分强调了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忽视了其他重要事实,使其解释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当社会内部处于不平静状态时,功能主义几乎没有解释力。
与功能主义不同,重视社会一致、和谐、平衡之外其他重要事实的一个流派是冲突范式。冲突论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与冲突。
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围绕资源的争夺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绝大多数社会绝非像功能主义者描述的那样处于和谐和均衡状态,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绝非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冲突论者也认为社会存在秩序,只是不像功能主义者描述的那样是社会的自然状况,而是社会冲突的后果。
基于这样的社会观,冲突论者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阶级对立的观点,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注重考察社会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试图理解统治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
在承认社会秩序的同时,达伦多夫提出,冲突也是社会的常态,变迁无时无处不在、冲突无时无处不在,这是因为每个社会都是一部分人压制另一部分人,形成这种格局的基础是权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
冲突论的内部也有不一致,只是都强调冲突视角。功能主义内部虽然也存在不同观点和视角,但在冲突论中,这种差异性更加突出。例如,达伦多夫和柯林斯对冲突就有不同的理解,达伦多夫关注的是制度性的角色强制安排和权力的分配不均,柯林斯关注的则是个体互动中的强制与反强制。
再举一个例子,科塞是帕森斯的学生,他虽然站在冲突论的立场上,却没有忘记功能主义。他的《冲突的功能》是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讨论冲突,认为冲突具有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作用,也能够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观点直接对立。因此,与其将冲突论理解为一个具有理论共识的学派,不如将其理解为关注共同主题的多种学派。
在帕森斯之后,针对功能主义理论的不仅有冲突论,还有交换理论。
我们知道冲突论既有针对制度、宏观社会的分析,也有针对个体层次社会现象的讨论。交换理论强调的是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的交换行为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交换是人类的普遍行为。经济学家对此有广泛的涉猎,基于亚当·斯密的传统,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自由和竞争的市场中,人们总是在寻求物质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社会学家却看到了社会交换的非功利主义一面,在同样的议题譬如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之下,社会学家发展了两种不同取向的交换分析策略:从个体层次出发来解释个体行为和从人际(微观结构)层次出发来解释宏观社会结构。
个体层次的代表人物如霍曼斯。他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了一组个体行动命题,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
以攻击与赞同命题为例,霍曼斯认为,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了未曾预料的惩罚时,个体就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预期,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时,个体就会感到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人际层次的代表人物如布劳。他从社会结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与霍曼斯不同,布劳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的影响开始,试图通过群体层次的分析来解释宏观社会层次的结构和制度。他认为,社会的交换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基本的交换关系往往发生在关系密切的群体中。社会交换是人的自愿行为,目的非常清楚,即通过交换活动来获取回报。
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理论都是用客观立场看待社会现象,即使交换理论中的霍曼斯试图从个体层次来分析人的行为,也仍然把行为、体系、制度看成是客观存在。符号互动论则完全从主观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研究日常生活中人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符号互动论起源于对符号如语言意义的关注。库利提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获得的,这就是“镜中我”。米德认为,人在从他人感知自己的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符号。语言使人获得自觉,并使人获得“镜中我”。因此,互动过程依赖的是对符号意义的共享。由此拓展开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在本质上是运用符号体系的活动。
与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不同,符号互动论者并不认为社会是一种控制力量。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人在社会中具有行动的自由,并总是处在创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到互动的动机、目的,以及赋予与理解符号意义的方式上。只有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才能解释更加宏观的社会现象。
非常有意思的是,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始终局限在个体和小群体层次,基本上忽视社会宏观因素及其与个体互动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戈夫曼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把人生比作一个舞台,把社会比作剧场,每个人都有前台表演和后台的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个体有意地提供和漫不经心地显示一些符号,让他人从中获得对自己的印象,这就是“印象管理”。通过建构剧场、编制脚本和印象管理,在互动中,符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社会学和生活
在过去的 100 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甚至远胜于过去的 3000 年。面对中国社会如此复杂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人们难免会产生彷徨甚至恐惧的心理。社会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当下发生的一切;更加客观地对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向数字化社会迈进的进程中,更加深切地懂得每个人担负的历史使命,并使我们这个由古老文明孕育和滋养的社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具有包容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