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乘风破浪的中国第一女帝,光芒背后尽是辛酸
本文摘选自《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作者:杨照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从“资治”的标准评断说,要数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不能不提到“贞观”,但“贞观”的光明背后藏着黑暗,与周初的“成康之治”或汉初的“文景之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的方式并不正当。
“玄武门之变”很严重,因为冒犯了中国社会和文化最基本的人伦信念。在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原来的太子——他的哥哥李建成,还有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还不止如此,他还逼他爸爸——创建唐朝的李渊退位,将皇帝大权交给了他。表面上看是李渊自愿去做太上皇,但实际上,李渊退位是和“玄武门之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如此心狠手辣取得大权,连爸爸都怕他而将皇位让出来,李世民当然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其中一个代价是他的统治会一直面对合法性的挑战。在这方面,李世民有一个聪明的安排,就是将魏徵推到前面,让大家不时地看到魏徵做了什么、听到魏徵说了什么。魏徵做的、说的都是反对李世民这个皇帝,而且经常以很不客气——别说皇帝,就连一般人都不见得能忍耐——的方式表示反对。
但皇帝都忍下来了,多少次可以动用皇权惩罚魏徵的冒犯,更可以轻易将魏徵屏除在权力核心之外,李世民都没这样做。其中一个潜在的理由正在于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竟然不只能容魏徵,还能重用魏徵,显现了他将公义置于私利私怨上的态度,也连带表示了发动“玄武门之变”不是为了私怨,而是为了李氏王朝的前途与天下子民的福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接着记录、分析了“玄武门之变”的严重后遗症,不只影响了唐太宗一朝,而且延续贯穿了初唐的政治。那就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有了这样的先例,李世民可以用非制度性的手段,将权力从父亲手中夺来,那么等到李世民当皇帝了,要如何保证自己的儿子,尤其是已经取得太子身份的儿子不会有样学样,发动政变把自己踢下去当没有实权的太上皇?
还不只如此,李世民可以发动政变除掉自己的哥哥——原本的太子,这个先例又使得后来当太子的必定感到高度不安,如何相信自己的诸弟不会也有样学样,发动政变以武力强取太子地位?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皇帝担心太子逼退,太子担心弟弟们心有不甘在背后暗算,这样的心理因素笼罩着初唐的王朝政治。李世民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但同母弟弟魏王李泰却没有甘心接受这个安排,持续培植自身的实力,不断逼压李承乾。兄弟相争愈演愈烈,李承乾担心父亲受李泰影响而废黜自己的太子身份,于是动用了暗杀和密谋抢夺皇位的种种手段,结果都失败了,反而导致自己被废为庶人。因为两兄弟争得太厉害,皇帝只好转而立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李治当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高宗先立了李忠,后来又立李贤为太子,但两个都被废了。唐中宗立过的太子李重俊被杀了,唐玄宗立过的太子李瑛被杀了。从这几个例子看得出来,初唐在皇朝内部经历了严重的继承问题,以至于无法像隋朝那样一创立就进行许多建设。
初唐的历史重心,一部分在接续隋代的前例,将源自北朝的重要制度扩张到南方并修订得更完整;另一部分则在权力继承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纷扰。太宗一朝经历了李承乾和李泰的激烈政治斗争,才由李治即位。然后高宗朝又出现武则天的动乱。
武曌原本是太宗宫廷内不受宠的才人,却被儿子李治看上了。依照惯例,太宗死后,这些曾经服侍过他的女人都要出家,武曌却被新皇帝想了各种方式再度接入宫中,从重新留发到后来升任昭仪,变成了新皇帝后宫中的宠妃。因为宠幸武曌,高宗就制造了初唐政治上更大的混乱。
虽然经历了两朝废立太子之乱,但从太宗到高宗,皇后的地位是明确的。李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太宗仍然只从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中立太子,如此皇后地位更明确,立嫡的制度也维系了。但到高宗朝,皇后被废了,接着还在废皇后的同时改元。唐高祖在位期间从头到尾只有“武德”一个年号,唐太宗也从头到尾只有“贞观”年号。唐高宗却改了好多次年号,而从“永徽”改成“显庆”就是为了彰显改立武后的重要性。
武则天不只是后宫的皇后,她实质介入政事,明白地协助高宗听政,后来甚至明白地和高宗共治天下。她的权力高到不只可以决定太子的人选,等到高宗去世之后,她甚至掌握了立皇帝和废皇帝的大权。高宗死后,先是李显即位,就是中宗,但没多久武则天废了中宗,另立睿宗。睿宗也没在位多久,又被废了,到690年,武则天下令迁都到洛阳,在那里称帝。
武则天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她还创立了一个新的朝代,也叫作“周”。从这个角度看,她所做的和王莽很接近,结束了前一个朝代,创立新朝代,没有多久,原来朝代的家族又将皇权夺了回去。不过换一个角度看,传统上对待王莽和武则天的方式大不相同,清楚反映了重男轻女的价值观。
传统上承认王莽的“新”朝,将汉朝分开为“前汉”“后汉”,但却没有给“武周”朝代地位,也从来没有以“周”为界划分“前唐”“后唐”。“武周”正式存在的时间,从690年到705年,比王莽的“新”朝还多一年。而且作为一个新的王朝,“武周”该有的都有了,在武则天的身边也集结了一群有名的大臣,前有狄仁杰,后有张柬之,他们的名气甚至高过王莽政权中的任何大臣。
关键的差异在武则天的女性身份,使得她的王朝始终带有高度的临时性质,就连她重用的大臣都不相信这个王朝可以在武则天身后持续下去吧!705年,当时已经超过80岁的武后,就是在张柬之的逼迫下将皇位还给儿子中宗的,完成了唐朝的逆袭回复。而张柬之发兵逼迫武后退位的计划,又是狄仁杰死前就规划安排好,交给张柬之去执行的。
这是武则天的悲哀,她信任、重用的两个男人,都不曾真心效忠她,但她除了信任不可靠的男人,也没有别的办法来遂行统治权力。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在一个男人的世界,女人要当皇帝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例如,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简单、正常的做法是立太子。女皇帝武则天如果要立太子,那就是选择她的儿子来当太子,可是在她称帝之前,两个儿子都当过唐朝的皇帝,而且两个儿子都姓李,如果将皇位传给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那岂不就等于回复唐朝,取消了武周吗?事实上这也正是狄仁杰、张柬之他们所想的,虽然承奉武则天为皇帝,当了武周一朝的宰相,但计划的却是等武后死了,她哪个儿子继位就又“复唐”了。
如果不找儿子继位而选择女儿呢?在父权结构下,这种状况更糟,因为女儿也不会姓武,女儿姓什么是由她的母亲嫁进什么人家来决定的,女儿继承更没有把握。如果一定要由武家人来继承,那剩下的选择就是从兄弟的儿子中去找。但武后身边的人明确反对这个方式,母子之间还有伦常约束,都无法保证儿子一旦立为太子会如何对待母后了,更何况侄子和姑姑这种关系能提供什么保障?
于是武则天终究还是将被废了的皇帝——庐陵王立为太子,这个做法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复唐”的势力,因为与其现在冒险抵抗武后皇权,发动政变推翻武后,还不如多点耐心,等到武后去世了,皇位自然落回唐朝李姓手中了。历史的事实是,不用等到武后去世,等到她衰老多病,大臣就表白了对于李唐的效忠态度,逼迫武后将皇位传给中宗,完成了李唐世系的延续。
不过李唐延续了,宫内权力安排问题并没有解决。经过了武后,皇后的地位与权力就变得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中宗即位,原本韦皇后所生的儿子应该是太子,但这个儿子却在小时候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人——他的祖母武后,因此被武后下令杀了,造成了韦后没有亲生儿子的问题,谁来当太子都因为和韦后没有亲子关系而产生紧张。
韦后和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最后演变到太子要领军发动政变,虽然政变在最后关头被中宗皇帝劝阻了,但韦后的危机感升到最高点,连带对中宗皇帝的不信任也升到最高点。韦后选择了和另一个在宫中有权力的女人——安乐公主结盟,下手毒杀了中宗皇帝,先是密不发丧,安排殇帝即位。谥号为“殇”,表示这个皇帝很短命,殇帝不只早死,死时才20岁,而且他在位的时间很短,710年的六月初七即位,到六月二十四日就退位了。因为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连同太平公主发兵打入宫中,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重登皇帝大位。
初唐的特色就在于世系混乱,中宗先当了皇帝,又退下来当太子,而且中宗和睿宗都当过两次皇帝,是少见的“回锅皇帝”。到睿宗第二次当皇帝,情况还是没有稳定下来。打倒韦后之后,原本联手发难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之间又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冲突。于是太平公主就想方设法要哥哥睿宗废嫡,取消李隆基的太子身份。这很明显是从唐太宗延续下来的问题,皇族中的女性成员强力介入政争,而关键的太子角色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政争一直要到713年,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后不久,将太平公主赐死才得到解决,也才平息了从“玄武门之变”以来李家王朝内部的持续动乱斗争。
持续宗族内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得初唐在体制与建设的进展上,都远远不如隋代。一边是确立北朝制度,一边是传承自北朝的伦常脱序情况,这两线同时并进,而且后者明显地严重干扰延缓了前者的进度,这是初唐的特殊历史性质。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杨照先生《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
图书推荐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全系列一共4辑13本,目前已出版第一辑(01-03)、第二辑(04-07)。
第一辑聚焦先秦时期的历史,讲述中国文明的奠基历程,包括《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第二辑从两汉到隋唐不同的帝国形态,讲中国帝国模式的尝试。包括《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End-
见识城邦
中信出版集团社科人文品牌
为独立思考的人服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