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改革|新冠疫情善后莫忘考试公平问题

王后雄/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2020-07-15 13: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研判后疫情时代走势并制定高考方案时,决策者应当叩问自身是否铭记了公平性这一深层次问题。图为7月7日,河南郑州,2020年高考一考点,考生进入考场前进行消毒。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高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国考”,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备受国人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披露了几起多年前发生在山东的高考考生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也有来自山西的艺人自爆其将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而顺利进入大学,令高考的公平公正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切的焦点。

这些涉及高考的舞弊案对高考公平的影响是显性的。但高考也存在隐性不公平的问题,只是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高考延期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会怎样隐性影响考生高校入学机会公平性的问题。

就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考公平性的可能影响,笔者做如下七点预判:

其一,在疫情背景下,高考无论是否延期都会对高考公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高考公平性而言,高考延期的影响程度小于不延期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人说,高考是否延期对同一省域考生的影响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大家的备考时间和机会都一样,每个省域开学时间是统一的,省内考生居家复习和入校复习时间大背景是一致的,这样就不存在公不公平的问题了。

然而,这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从实际情况看,受疫情的影响,高三正常的复习、模考以及面授答疑的节奏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授课与微信沟通,这对教学水平与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薄弱高中学校来说,相比于往年,它们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如果高考不延期,原本一轮复习不扎实,再加上二轮复习时间被一轮挤压,考试“预热”不足,最终必然会导致考生的成绩出现整体下滑。

所以,因疫情造成的高考的隐性不公平总是客观存在的。不论高考是否延期,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薄弱高中的学生,都会在高考竞争中处于比往年更加不利的境地。而当前出台的高考延期政策,则会相对减小因疫情带来高校入学机会的差距。

其二,受疫情影响,原本就存在的城乡之间高校入学机会的差异会扩大。

高校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本已存在,但疫情会造成这种差异的扩大。在疫情期间,教育信息化成为各地保障“停课不停学”的直接和必要手段;但对地处偏僻、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而言,因缺少网络和电脑或者因为网络信号质量不佳等问题,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参与到网课学习中。

此外,城乡之间,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因而疫情期间的网课教学更加凸显了城乡教学质量差距。原本对学习影响较小的区域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差别问题,现在由于疫情期间推行网课教学而加剧,进而造成不同家庭背景与城乡区域的高中毕业生进入985、211等重点大学就读机会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在疫情尚未最终平息的当下,教育行政当局和社会应当关注,怎样才能不让“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底层之痛变成残酷的现实。

其三,高中学校校际之间,985等名校入学机会的差距会更加明显。

疫情期间,城市名校与农村普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但对城市重点高中而言,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智慧教育系统、教务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系统、线上直播、在线批改等软硬件资源。此外,城市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整体较强。这些都成为疫情期间城市高中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竞争优势。而农村高中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这次疫情将部分农村高中教师在网课教学中的软肋暴露无遗。疫情期间城市高中网课的教学效果整体好于农村普通高中。

这次疫情对高中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一次重要的检视。不同类别高中学校的高校入学机会差异本已存在,这次受疫情影响,高中校际高考升学率的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高中学校之间的北大清华等985名校升学率对比面临重新洗牌。

其四,疫情对自律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高校入学机会影响有不同的注释。

受疫情影响,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这对学习习惯较好、自律性强的学生影响不大,但对学习不自觉、自律性差的学生就会有较大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居家复习必然会比传统复习备考方式的效果差许多。所以这次疫情会“奖励”那些学习自律的学生,“惩罚”那些糊弄假学、自律差的学生。疫情过后,人们会发现,学生居家学习的成绩出现会明显的两极分化。从选拔人才来看,高考本身就是综合素质选拔的一个过程。高考把那些高度自律、自控的学生选拔出来,不存在公平的问题;如果偏说存在不公的话,则要由家长承担督促失职的责任,学生承担放任自己慵懒的责任。

有的学校还采取居家统考的方式,这是比往常更严格的育人检验,也会是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学生的自律是一次更严肃的考验。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说,这些在往常的笔纸测验中难以考查的学生综合素质,反而能够通过这次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进行有效考量。这是遵循高考选拔科学性原则的,因此并不会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影响。

其五,疫情背景下的高考试卷难易程度不同,也会对高考公平产生一定影响。

有人会讲,高考试题难易程度对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存在公平性的问题;而且,由于每位考生面临的备考时间挤压、学习困难是相似的,高考总体成绩的偏高或者偏低对所有考生的影响也都是相似的。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高考是分省域定额录取的;高考的录取其实不是看分数,而是根据考生在本省域所有考生整体成绩中的排名情况决定的。而且,前面提到,疫情期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无法正常上网课,或因网课学习方式的特殊性而致学习效率甚差。对这些考生而言,高考的公平性就成了问题。

从理论上讲,高考试题难度是由群体总体能力及高考录取率决定的。依据今年高三复习整体效率可能都不太高的事实,如果能够适当降低高考试卷难度以适应考生整体复习效果降低的客观情况,这既符合高考命题选拔人才科学性的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那些在疫情期间无法正常上网课(或上网课效果较差)学生的高校入学机会差异。

其六,疫情可能影响到“强基计划”的招生规模,从而对那些在某些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考生造成不公。

教育部于2020年1月14日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要求,拟从2020年起,在36所“双一流”高校展开。相较于“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今年首次实行的“强基计划”在自身定位、考生的考核和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性重塑。然而若因疫情影响,“强基计划”的招生指标被迫进行压缩,以减轻高校自主测试(简称“校考”)的压力,那么这对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考生来讲,无疑构成了不公。

特殊类招生的本质就是打破“唯分数论”,通过多元化的综合评价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某些学科拔尖的学生。显然,如因疫情压缩这几类考生的招生规模,录取更偏向高考“裸分”成绩高的学生,这对那些具备特殊素质的学生就是欠公平的,既会降低重点高校在校考环节增加选才区分度的可能,又会损害高考选拔的科学性。所以,决策者在做出高考政策调整时,必须充分考量高考公平性与科学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

其七,涉及疫情的高校优先录取政策亦会影响高考公平。

2020年防疫抗疫期间,有关省市相继出台了对医护工作者子女参加中考加分或参加高校优先录取的政策。显然,高校招生时的优先录取政策会损害高考公平性,尤其是对那些父母不是医护工作者的考生,或是那些没有子女参加高考的医护人员,是有失公平的。这么做不仅是对其他考生、在其他行业辛苦付出的人的不公平,更是对医护工作者的不尊重。

2020年2月间,武汉大学官方明确,对2020年通过高考录取到武汉大学的投身湖北省疫情防治一线的湖北和援鄂医务人员子女,给予每人10000元的关爱资助。此举不采用加分或者优先录取政策,而选择了不对现有教育制度做出改变的临时性安排,但能有效杜绝将来出现各种徇私舞弊的“临时性安排”的可能性。

武汉大学的理性做法,既体现了温情,是对医护工作者的尊重,又没有损害高考公平,是对高考公平性的坚守。因为它并没有把“桃子”直接送给医护工作者的子女,反而让录取通知书的公平份量更重,医护工作者的子女在拿到通知书后的底气更足。

高考政策的使命是尽可能追求高考公平与科学的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考政策都能产生公平的结果。疫情对高考公平的影响是复杂的,形式上的公平并不等于实质上的公平,促进高考公平性是全社会的责任。

研判后疫情时代走势并制定高考方案时,决策者应当叩问自身是否铭记了公平性这一深层次问题,既要考虑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也应在政策层面向寒门学子提供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尽可能对他们多一些关爱。

    责任编辑:李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