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首度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前三,航运软实力获突破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记者 管卓
2020-07-11 14: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7月11日,舰船开放日系列活动在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举行,多艘舰船供市民免费参观。拍摄、剪辑:张呈君(00:56)
上海打破传统国际航运中心三强格局,首次名列第三。

7月11日是第16个中国航海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当天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获悉,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十连冠、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与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TOP10。 主办方供图

打破传统三强格局,上海首次名列国际航运中心第三

7月11日,记者在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获悉,《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强,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以上海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航运中心,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加速“东移”。

据介绍,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表征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纽约-新泽西、东京。

从前十强看,新加坡保持领先态势,连续7年夺冠;伦敦凭借高端航运服务的优势积累,重回次席;上海在航运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持续发力,首次位列三甲;香港多项指标有所下降,排名下滑至第四;雅典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作用,排名升至第八位。

近年来,世界经济重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东移”的趋势日益清晰。对比2019与2020年亚洲航运中心排名来看,有11个城市的排名有所上升,占亚洲样本总量的61.11%。

上海航运软实力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在不断改善港口硬件设施的同时,航运软实力也取得重要突破,供应链节点地位与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加速融合。

据统计,2019年,上海的海事律所合伙人数量已经达到629人,位居全球第四,接近一半的世界百强集装箱公司选择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上海航运保险业务规模首次超越老牌保险中心香港。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主任於世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首度跻身前三甲,航运服务业的提升值得惊喜。

他具体分析道,“从指标体系来看,港口条件方面,上海港集装箱运输吞吐量已经连续10年处于世界第一,船队综合实力也处于第一位。因此,硬件方面进入前三甲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上海航运软实力建设的提升有助于综合实力更进一步。於世成以航运保险为例,“航运保险是高端航运服务业的代表,2019年上海首超香港,也很不容易。其次,综合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软环境和营商环境,实际上近年来上海整体的营商环境都有很大改观。”

“这些指标反映,这些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不断突破和发展。” 於世成说,“到了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之年,回顾过往,我认为,上海可以圆满地交出这份答卷。”

在於世成看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好比由两个轮子带动,两者相辅相成。

“一个轮子是硬环境,包括港口吞吐量、船队规模等。另一个轮子是软环境,包括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他说,这两个轮子是互为条件的。航运要素高度集聚以后,才会有国际上更多的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来到上海,这样才能改善软环境。

不过,於世成同时指出,未来发展不可因为懈怠而丢失现有的领先优势,尤其在航运软实力方面,上海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需补齐短板。“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在航运领域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我们要在未来发展中更加聚焦好不容易打造而成的优势和长处,使长处更长、优势更强。”

未来,港口会加快数字化改造

港航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冲击。

为了直观显示疫情对航运的影响,指数报告专门绘制了全球范围内原油、集装箱与散货运输板块的船舶热力图。从不同船型的热力图变化来看,原油船与散货船受疫情影响较小,集装箱运输受影响较大。目前,亚洲尤其是东亚的集装箱运输已逐步恢复,经济活动重现活力。

“疫情对世界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航运业作为一种贸易服务业,从量上来讲就萎缩了。”於世成分析道,“但是我相信负面影响是有阶段性的。疫情过去以后,世界依然会互联互通,经济需要流通,航运业也会继续向前发展。”

展望未来,国际港口协会(IAPH)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一项重大影响是推动港口加快数字化改造,提升诸如到港停靠优化、贸易促进等方面工作的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同样在2020年中国海航日论坛上提出,航运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航运新业态逐步形成。

此外,他认为,在未来,货运船舶会逐步少人化,深远海、近海、内河船舶谱系化;多能源利用、推进电气化、无轴轮缘驱动将成为未来船舶动力重要形式,积极发展水路交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技术;航道设施、能源供给、信息网络一体化,岸基船舶控制中心成为港口重要组成部分,综合集疏运系统大量使用;近海、内河船舶编队航行将成为运输新模式。

    责任编辑:张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