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文宏:不主张用大数据替代临床简单问诊,宁把机会给年轻人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斯斯
2020-07-11 14: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战疫双侠”张文宏和吴凡,开展“高峰对话”。

7月11日上午,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健康云峰会上,特别设置“战‘疫’双侠高峰对话”,“疾控女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硬核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进行主题为《人工智能如何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高峰对话。

对于大数据给医疗带来的便捷性,两位专家均给予了肯定。

张文宏:要充分利用技术,但是不能迷信技术

对于大数据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张文宏表示赞同。

他坦言,对于传染性疾病,其防控核心便是快。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时间窗口,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同时指出,要充分地利用技术,但是不能迷信技术。

他又具体指出,大数据临床应用还存在比较多的障碍,不像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在临床上,很多特殊案例都超出了人工智能的算法边界。AI在影像学领域发展很快,但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新发传染病,当没有足够数据“喂”给AI,甚至无法正确读片,最终还是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判断。

医生会被AI取代吗?对此,张文宏并不担心。在临床上,他也不太主张用大数据替代简单的问诊,他说“宁可把机会给护士或者是年轻人。”

“所有的电子病历都是有价值的,比如从北京到上海可以拿到所有的病例,现在人可以被取代掉吗?不可能。人不能什么事都不做的,全让机器做,这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大数据将来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一定要精准,哪些东西能给我们做增量,不是取代我们,取代毫无意义。”他称。

张文宏谈大数据发展。来源:主办方提供 剪辑:张呈君(00:33)
张文宏同时强调:“大数据的发展必须跟人类的长远发展方向一致,这样是有盈利的;大数据把人取代掉,用机器取代人成本更低,这是错的。大数据发展一定要跟人类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大数据只追逐利润,我个人觉得会失败。”

吴凡:大数据能动态感知病例关联情况

吴凡也赞同张文宏的观点。

她同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跟人类终极命运捆绑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机器不是取代人,机器要去做人的大脑不可及的地方,“因为教育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体系,一个人的经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机器可以做到,把前面几辈人的智慧都集合在一起。”

对于传染病防控方面,吴凡认为,大数据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往,我们每个医院发现传染病诊断以后,诊断的是单个病人。单个病人诊断以后,即便信号通过网络报告,但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动态感知的话,一个医院报一个,A医院报一个,B医院报一个,这两个之间是没有办法进行关联的,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之后,第一个作用就是不同地方发现了散在病例,可能是有关联的,可能第一时间显现病例报告,或者是呈现非常态情况下的爆发或者是聚集,动态感知马上就能知道。”吴凡说。

同时,吴凡认为,通过大数据进行深入发掘,可以分析该病例的发生时间、空间以及气象等,跟市场、农产品等之间有什么关联。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感知生态文明,“通过数据模型可以对未来预测,比如今年上海雨水多、天气比较闷热,那么蚊子就更容易生长。”

吴凡表示,今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不仅是医疗方面,甚至包括气象数据、农业部门的数据和动植物的数据等,都会参与到公共卫生体系当中。

但吴凡也补充道,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除了为人类做贡献,一定也要注意,它是不是会伤及人类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个人隐私等。

    责任编辑:张慧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