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正的考古现场,我赌你不敢去
原创 老艺术家 九行
盗墓剧中的故事虽然神秘、玄幻,却与真正的考古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盗墓是考古最大的天敌。根据《鬼吹灯》系列改编的盗墓题材剧《龙岭迷窟》刚上线,就获得了极高关注。这多少和国内近些年从未消退的“盗墓剧风潮”有关。
盗墓剧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与窥私欲,有人甚至因此关注起高冷的考古学。
△《龙岭迷窟》让一些人关注起考古学 / 视频截图盗墓剧里的确有不少元素取材于真实的考古发现,比如《鬼吹灯》系列中出现的“精绝古城”就是真实存在的、位于新疆的尼雅遗址。
但尼雅遗址的发现过程,并没有《鬼吹灯》中描述的那么惊心动魄,在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围观考古现场》作者项木咄看来,《鬼吹灯》之所以选用这个遗址,“估计是觉得‘精绝古城’这个名字有些玄幻味道”。
按照包括项木咄在内的众多考古学专业人士的看法,盗墓与考古不仅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盗墓乃考古最大的天敌。
“盗墓者只关心墓葬里的器物,是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
作为知乎优秀答题者,项木咄每次看到网友问“考古跟盗墓有什么区别?挖人家祖坟真的好吗?”这样的问题,都有些无奈,“真正的考古与盗墓,区别当然很大”。
项木咄提到一起2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荆门的“古尸案”。
这具古尸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达2300多年之久,比我们熟知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还要早200年。
△这具古尸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 视频截图如果这具古尸由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发掘出土,说不定又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考古发现。
只可惜,这位先人死后也不得安心,其尸体被一帮盗墓贼愚昧、野蛮地从古墓中盗出,肆意破坏,最终面目全非。
当时,这具古尸被盗墓贼从墓葬中扯到地面,还把她身上穿的衣物全部抖落,颈部上端留下了拖拽时的勒痕,头发也没了,臂部、小腿等处的皮肤大面积破损。
虽然后来科学家们对古尸进行了剖检,对其保存状况和保存原因进行研究,但由于古尸离开了原生的埋藏环境,古墓内部被破坏殆尽,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条件均缺乏研究依据,导致多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
△被盗墓者破坏的古尸被破坏,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 视频截图项木咄相信,听了这个故事,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盗墓与考古不具有可比性。
在上海博物馆田野考古领队王建文看来,对于考古人员而言,真正主动去挖的墓葬非常之少,主动去挖也是为了防止它们被盗掘或者被破坏,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则是能原地保护尽量原地保护。
“盗墓是犯罪,盗墓者只关心墓葬里的器物,而对其他信息一概不关心,盗墓是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
△盗墓者只是贪图能换钱的文物 / 视频截图王建文说,“如果必须发掘一座墓葬,考古队首先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拿到发掘执照后才可以进行。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要对墓葬进行详细的文字、线图、照片记录,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遇到大的墓葬,发掘工作可能要持续数年。”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考古学者高蒙河曾提到,考古不是挖宝。
考古工作的对象是古代人类留下的物质遗存,包括各种遗迹,如房子、道路、水井、作坊等。而墓葬只是古人去世后留下的遗存,所占的比例很小。
△考古工作的对象包括各种遗迹 / Unsplash但因为部分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社会影响非常大,所以给公众带来“考古就是挖墓”的印象,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但盗墓者通常以为只有金银珠宝才有价值”,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从考古发现中国》一书作者张经纬提到。
这导致盗墓者对于古墓有两种恶劣的做法:“一是把唐宋墓地中的竹简、纺织品作为燃料,用于他们盗墓照明的辅助;第二种做法更加恶劣,他们在偷走明器后,把整个区域放火烧掉。”
然而盗墓者认为没有价值的古人服饰恰恰具有考古价值,因为“它们可以让现代人看到古人是怎样生活,又拥有何种审美”。
△从新疆一座3000年古墓出土的“破洞裤”,是国内外发现的最老的裤子,是当时的游牧民族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合裆裤 /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虽然有关盗墓的文学、影视作品常常悬念迭生,盗墓者也通常在月黑风高时开始行动,但考古的过程并没有那么戏剧性。
张经纬介绍道:“墓地挖掘现场,通常是半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坑,像一个露天煤矿,呈倒梯形。考古活动也会在白天展开,现场采光条件很好,整个过程是透明的。”
△中国考古团队正在进行考古活动 / Xinhua真实的考古现场比小说虚构的场景精彩衍生自盗墓小说的盗墓剧之所以拥有众多拥趸,某种程度在于其充满玄幻色彩的画面与故事情节。比如在《盗墓笔记》《寻龙诀》《九层妖塔》等电影作品中,都出现了妖怪打斗的情节。
而《龙岭迷窟》的剧情,也从一开始就颇具神秘色彩:陕西某县常年干旱,民不聊生,村民想捉“旱魃”(中国神话中引起旱灾的怪物)祈雨。
旱魃没有捉到,村民们却挖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材中还有许多陪葬的精美器物。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就此展开。
△颇具神秘色彩的《龙岭迷窟》 / 豆瓣其实这些玄幻元素与考古无半点关联。不过,在考古学家们看来,真实的考古现场比小说虚构的场景精彩。
曾参与发掘超过500座涉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以及少量唐宋、明清墓葬的王建文记得,自己和同事2009年在上海嘉定区发现一座明墓:
“因为明墓是用糯米浆三合土封固的石板墓,所以密闭性很好,空气难以进入,我们打开棺板后,发现尸体保存得比较好,肉就像豆腐一样,一碰就碎了。
墓里的那种味道实在是不可描述,当时天气也比较热,离几十米都能闻到,那是到现在都忘不掉的味道。”
△考古学家永远不知道古墓里有什么在迎接他们 / ChinaDaily在考古过程中,考古学家见到的墓穴机关是什么样子的?以项木咄接触和了解的信息来看,墓葬中出现像文学、影视作品中描述的机关,少之又少。那么,古人有没有采取一些防盗墓措施?
答案是肯定的。
盗墓这种行为延续了几千年,以人类的聪明智慧,肯定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机关来对抗盗墓贼。河南上蔡的郭庄1号楚墓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墓葬,项木咄认为,这座墓葬的反盗墓手段有三点。
首先,利用土层来迷惑盗墓贼。一般来说,盗墓贼和考古学家一样,通过判断土层中遗留物品的属性来判断年代,越深的地层,年代就越久远。
不知道郭庄楚墓的墓主从哪里得来的相关知识,他依靠这一原理玩起了迷惑人的障眼法。墓主将墓的夯土分成两层,上层的封土中夹杂了很多陶片、骨头、木炭等,下半部分却是标准的五花土。
盗墓贼挖到上层封土,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一处商周遗址,以为自己已经挖得足够深,于是不再继续挖下去,反倒下层战国早期的墓葬可因此幸免。
其次,墓主人还设置了“疑棺”,让盗墓者误以为自己找到的是真棺材,只是里面什么也没有。其实疑棺的下部才是墓主真正的棺椁。
△郭庄大墓的防盗手段 / 视频截图这两种防盗墓手段,说到底只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如果盗墓贼铁了心往下挖,也能找到真正的棺椁。所以,还需要其他防盗墓手段。
整个郭庄楚墓的防盗核心,是所谓“流沙积石”。
其做法是整个墓坑挖好后,在棺椁的四周填满厚厚的细沙;为了增强杀伤力,细沙中混杂了大量棱角锋利的石块。
这些细沙经过特殊处理,结构松散,不易聚拢,盗墓贼几乎不可能在沙层中挖出洞来;即便挖出盗洞,由于细沙的流体结构,使其流到洞内,带动石头塌方,会对盗墓贼造成致命一击。
△积沙防盗是郭庄楚墓的核心防盗技术 / 视频截图墓主人如此费心地防盗墓,成果如何?
很遗憾,考古学家在这个墓葬中发现了18个盗洞。
“考古学特别适合好奇心强的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现什么”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考古故事:英国君主的骨头在停车场被发现;青铜时代的鞋子和维京时代的手套现身融化的冰层;借助激光雷达,考古学家发现吴哥窟下面隐藏着又一座幅员辽阔的古城……
充满神秘色彩的考古发现,让不少人“误会”考古工作者可以畅游世界各大博物馆,掌握人类远古时代神秘的信息,日日夜夜探索失落的历史与文明。
没有盗墓作品里神秘的召唤或诅咒,也不像虚拟人物那样有非凡的身手或稀奇古怪的绝招,现实中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往往是这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挖土,下水捞泥,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其实考古十分费神费力,也费衣服 / DAHP“大部分考古工作是比较琐碎和平淡的,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碰到有社会关注度的大发现。” 王建文说。
项木咄也觉得,“虽然考古学家都渴望在有生之年遇到像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这样的惊世发现,但是很遗憾,从平淡无奇的遗物和垃圾中了解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演变,才是这门学科的力量所在”。
项木咄甚至觉得,“反倒是考古遗址中那些微不足道、容易被人丢弃的东西,比如植物遗存、动物粪便,更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
△在河南洛阳市附近的寸长发现了具有2500年历史的牛和公羊的骸骨,与少数民族部落陆浑戎有联系 / 视频截图而真正的考古学的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细微之处。
比如,考古学者会利用同位素分析古人的食谱。按照项木咄的解释,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中的各种同位素(典型如C、O、N、S等)含量和所吃的食物中的元素,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一平衡在人死的那一刻结束并固定下来,永远保存在骨骼中。这也意味着,知道一个人骨骼中的各项元素值,就可以推测出这个人生前所吃的食物。
△骨骼的元素值不会撒谎 / Museums&GalleriesEdinburgh而通过对食物结构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项木咄说,比如对某个墓葬群的各个墓葬主进行分析,发现一部分人吃的肉比另一部分人多,而这部分人的随葬品比其他人丰富,这是不是暗示当时已经出现社会分层或者等级分化?
再比如,史前时代某些地区流行夫妻合葬墓,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发现,男女主人的食物结构存在差异。
要知道,在史前社会获取食物的渠道十分有限,所以同一地区的人的食物结构是类似的。如果男女之间吃的食物有差异,可能当时就出现了性别差异。
△ 从骨骼、陪葬品等可以推断出当时许多的社会信息 / AncientOrigins考古学家许宏认为,考古学有两大魅力:发现之美和思辨之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说,考古“不仅是发现一个失去的世界,也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回归”。
《神灵、坟墓和学者:考古学的故事》一书作者西拉姆则感慨,“考古学家的使命是要让干涸的清泉再次汩汩流淌,让被遗忘的事情再次被记起,让已故去的人复生,让环绕着我们的历史之河再次流动”。
△考古工作深挖的不只是历史 / ChinaDaily考古研究的是过去,探索的却是未来。
或许正因如此,王建文才觉得,考古学特别适合好奇心强的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现什么”。
你对考古工作感兴趣吗?苏枫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62期
原文标题
《别误会,考古可不是掘墓挖宝》
编辑 | 二叔公
排版 | 薯片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真正的考古现场,我赌你不敢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