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户籍专家”鞠钢海:死磕难题,为20名流浪者落户首开先河
53岁的刘巧娣(化名)曾长期活得像个“隐形人”。28年前,她从云南巧家县远嫁江苏姜堰,由于在娘家就没有上户口,与丈夫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后,便成为了“黑户”。
“没有户口也就没有身份证,出门连车票都买不了,社保就更是没法办了。”刘巧娣用“寸步难行”形容过去28年的日子。她说,她曾因为是“黑户”,进不了正规的工厂上班,只能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
终于,在2017年上半年,在时任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籍管理大队教导员鞠钢海的指导下,姜堰当地的派出所远赴云南巧家县调查刘巧娣的身份信息,并顺利为刘巧娣办理落户,让其真正成为了泰州人。
鞠钢海依然活跃在基层指导户籍管理工作。 泰州市公安局供图
像刘巧娣这样的“外来媳”无户口人员,鞠钢海等人用三年的时间解决了接近9000人的落户问题,让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泰州市公安局获悉,正是由于鞠钢海对户籍管理的政策法规了然于胸,每当碰到疑难复杂的问题,他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譬如,面对20名智障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难题,他带领一批户籍民警,在全国首开先河,为20名流浪者办理了落户手续。
33年专注于为百姓解决户籍管理问题,鞠钢海早已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凭借精湛的业务,他两次参与江苏全省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的起草,四次起草制定了泰州户籍制度改革规范性文件。就在近日,他还入选了全国公安机关培训教官,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户籍警察。
全国首创为流浪乞讨人员“落户”
2017年5月,泰州市在全国率先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经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观点称,上述“变革性”的做法彰显了一个城市关爱弱势群体的温度,体现了社会责任,还了户籍的本义。
其实,为了促成流浪乞讨人员顺利在泰州落户,鞠钢海在背后默默付出了汗水。
2017年5月,一个关于户口办理的求助电话,打进了鞠钢海手边的服务热线,求助电话是泰州市民政救助站负责人打来的。泰州市民政救助站负责人杨生奎说,该救助站接受了一名智障流浪女子林芳(化名),其患有慢性病急需住院治疗。可是,她没有户口和身份信息,无法办理医保,所以为她办理落户手续显得十分迫切。
与林芳一样常年流浪街头乞讨,且有智力、精神或肢体残疾的人员,泰州市民政救助站当时已救助了20人,他们均寄养在兴化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他们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又无法与其亲属取得联系,也就无法取得合法的身份。
要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安家落户手续,当时全国都没有先例,但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难题,该怎么办呢?
“既然要办,就要合理合法又合规,而且要给这20个人一起办。”鞠钢海说。
经过与民政、医保、社保等部门集中会商研究,依据相关规定,鞠钢海和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户政部门决定,想方设法为这20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
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违法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鞠钢海等人首先通过公安部失踪人口信息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他们采集了20人的DNA信息、指纹掌纹采集,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核实身份信息。
之后,泰州市救助站将20人的照片和基本信息等通过媒体公示了一个月,尽量为他们寻找亲属。
“由于他们没有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我们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统一定为1月1日,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统一落户在救助站。将来有的人即使找到家后,登记在救助站名下的户籍随即可以注销。”鞠钢海说。
甄别采集工作完成后,2017年5月10日,泰州市公安局和海陵公安分局两级公安机关为20名流浪人员全部办好了落户手续。
第二天, 6名户籍民警赶到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集中为他们办了身份证。至此,20名流浪流浪人员都和泰州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到生活照料、户籍管理、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报销等待遇。
据泰州市公安局相关人士介绍,之后,全国各地的户政部门和救助站纷纷到泰州学习取经,效仿其为流浪乞讨人员落户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流浪者拥有了合法身份,并与正常人一样行使各项公民权利和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在那以后,鞠钢海也成为户籍管理方面的名人。
鞠钢海依然活跃在基层。 泰州市公安局供图
33年炼成“户籍专家”
7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见到鞠钢海,一边的同事指着他头发说,鞠钢海,斑白两鬓就是因为钻研业务、善于思考、用脑过度导致的。
今年53岁的鞠钢海,1987年从江苏公安专科学校(今更名为江苏警官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了当时的县级泰州市公安局,负责户籍管理工作已达33年,主要负责户口信息的登记及变更,处理疑难复杂的户籍管理问题。
“我虽然每天面对的不是一本本‘小本本’(户口簿)就是一张张‘小卡片’(身份证),并且只有简简单单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和住址五项内容,但却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弄错了不行,少了它更不行,责任大着呢。”说起户籍业务,鞠钢海总是充满激情。
澎湃新闻采访中发现,户籍政策法规共有九大本厚厚的书籍,他都已经熟读并烂熟于心,只要提到某个方面的问题,他能立刻联想到解决该问题对应的政策条款是哪一条,甚至对该政策文件颁布时间、文件精神也了如指掌。
在接待办业务的老百姓、解决户口登记难题时,鞠钢海会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告知其应办哪些手续及办理的时限,同时还把咨询电话留给对方,防止再有疑问找不到人。
除了自己对户籍业务驾轻就熟之外,鞠钢海还经常思考如何让一线户籍警察在办理户籍业务时更规范。围绕自己参与起草的《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共有192条,鞠钢海经过研究,起草了同样为192条的《泰州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以下均简称为《实施细则》),每条均有对应的解释和操作方法。
“过去群众最烦的就是名目繁多的奇葩证明”,鞠钢海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对“关系证明”进行归类,把相关证明格式化,并与相关部门共享信息数据,从而减少了奇葩证明,达到了让群众少跑腿的目的。“我的初衷就是要做到方便、规范、管用。”鞠钢海说。
鞠钢海这样一位“户籍专家”,尽管已经从户籍大队教导员的岗位上退下来,现在仍然是出了名的大忙人,他不仅活跃在基层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还因为业务精湛,大多数时间都在忙于举办户籍业务培训班。
深入大山让近9000人摆脱“黑户”
户籍警虽说是个“坐办公室”的岗位,但是多年来,鞠钢海却养成了一个外出调查的习惯,这个习惯感染、影响了不少户籍警。经过他们三年的外出调查,为8923名“黑户”人员解决了落户问题。
在泰州这些“黑户”人员中,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来自云贵川等地的“外来媳”。她们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原来的家庭来到泰州结婚生子,尽管都在泰州组建了新家庭,形成了事实婚姻、但大多没领结婚证,也没有迁移户口,导致她们自己和子女都成了“黑户”,最终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了诸多困难。
据多名“外来媳”称,她们没有户口,在农村就分不到责任田,也不能参加新农合医保和大病保险,一旦生病无法得到救助。另外,没有身份证买不了车票,出行、工作处处受限。
要给省外人员办理落户手续,就必须掌握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这一次鞠钢海和同事们下定决心,深入蜿蜒的大山、偏僻的乡村调查。2014年5月,鞠钢海与县(市、区)公安局户政部门的同事分成8个小组,分赴云南、贵州、四川、 重庆、安徽、湖北等16个省份。
当时交通还不太方便,鞠钢海与三名同事乘坐36小时的火车到达重庆,辗转前往地处巴蜀大山深处的凉山州,当地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冲刷过后,随时都有引发泥石流的危险。而他们四人乘坐的柴油车只能到达民族自治乡,进村的山路必须步行足足10多公里。
鞠钢海说,一路上不仅道路泥泞,而且十分狭窄,路过峡谷地带,更是险象环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饿了只能啃一块面包充饥继续赶路”,找到当事人的家人,完善了调查材料,并在天黑前赶到了当地的乡政府所在地。
“我们这一趟跑遍了四川的所有州县,没有一处是很顺当,每到一处都有难爬的山路在等着我们。”鞠钢海接着说,“想想那么多人等着我们回去为她(他)们上户口,孩子还等着户口本报名上学,吃点苦也就值了。”
“我是农村出来的,深知户口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也明白个人要从‘黑户’变成‘有户’比较艰难,所以我们即使再辛苦也应该帮他们落户,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鞠钢海对澎湃新闻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