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中以(上海)创新园科创孵化港锻造记
【编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
调研园区:中以(上海)创新园
调研时间:2020年6月2日
26个特色园区,大多处于上海的金角银边,中以(上海)创新园是少有的例外,在外环以内,处于规划建设中的桃浦智创城,毗邻总面积达百公顷的桃浦中央绿地,周边商业大厦林立。这里轨交纵横,11号线贯穿其间、15号线在建、20号线与26 号线在规划中。
科创是以色列的一块招牌,近年以色列项目成为国内资本追逐的热点。相应地,形形色色的中以创新园纷纷落户国内,上海桃浦智创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强浩称,国内叫中以创新园的不下40个。不过,从背景来看,中以(上海)创新园大概是政府最关注的园区之一。
2018年10月,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署的《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 中,提出在上海建设中以创新园。2019年9月,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办公室揭牌,负责以色列当地项目的加速与孵化。
2019年12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以色列国家技术创新署签署《促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的备忘录》,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与以色列国家技术创新署签署《中以(上海)创新园合作框架》。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式落地普陀。
设立这个园的初衷,是吸引优秀以色列初创团队、创业企业来中以(上海)创新园发展。通过中以创新技术研发与交流、创新成果转化与交易、创新产业培育与孵化等工作,在园区集聚形成一批专业化、多元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熟悉国际业务规则的科技创新主体,推动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园区的区位决定了这里的聚焦领域,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目前,园区已完成一期约2万平方米载体建设,30余家创新企业、机构已入驻。
中以(上海)创新园办公室实拍图 资料图
以色列特色的科创
中以合作,以方出人出技术,中方团队负责运营,中方在园区管理和运营中居主导地位。这是中以(上海)创新园的运营模式。
以色列虽然研发能力强大,但国家体量不大,市场狭小,导致以色列国内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落地能力弱。所以以色列方面的诉求很简单,将其科研成果转让给中方,由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
中国方面鼓励以色列的孵化器带着项目进驻到中以(上海)创新园,以色列方面可以独资成立公司,也可以与中国企业或个人合资成立公司,只要孵化器有以色列创新署的授权,或者有授权孵化器的股份,中方就认可它是以色列官方认可的孵化器,会分三年给予对方支持,总的金额不超过300万元。目前已经有两家以色列孵化器在走入驻注册程序。
强浩告诉课题组,以色列人只想把他们的技术卖到中国,不会让他们的科学家到中国来搞进一步研发。“他们靠技术立国,如果科学家也跟着项目到了中国,他们还怎么玩,一个国家就那么点人。”
此外,据强浩介绍,以色列人也不愿意做投资,以色列从1978年到现在,在上海的投资累计不超过1.5亿美元。所以他们只卖技术,至多是在中国的项目需要技术支持,他们的科学家过来辅导一两个月。
这个园区主要由中方负责,园区英文名为China-Israel Innovation Hub (Shanghai),对此,强浩解释道,“Hub”是港口的意思,港口里会有很多码头,码头就是从事中以创新孵化的伙伴,码头里可以停很多船,这些船就是以色列的伙伴们引荐过来的项目。
目前,入驻企业规模相对不大,其入驻方式是获得园区的办公室,设立办事处或公司。而这些企业入驻之后,主要的任务是在园区面向投资方路演,推广和营销自己的项目。
以色列Gauzy公司是家研发调光材料以及生产调光应用材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应用在商业办公楼宇、汽车、航天、医疗等领域。这家公司延用典型的以色列方式,前期先在中国设立一个代表处拓展市场,根据市场反响和结果,后期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主体用以经营和开展业务。
英蒂格(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颜明华是活跃于中以的天使投资人,有长期在以色列从事研发的经验,后来转为天使投资人,目前侧重将以色列项目引入中国,已经在中以(上海)创新园多次组织以色列企业进行路演,寻找合作方。
颜明华认为,以色列人行事有其鲜明特征,他们的项目在中国落地,每一步都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每一步必须落实到位。譬如早期投资有多长周期,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由于多数项目是非互联网项目,所以周期长也无所谓。
这也导致以色列企业落地园区周期较长。颜明华称,一个以色列公司落地,需要谈判25轮。因为几乎所有事务规范,连注册公司都要找律师代理,而不是用代理公司。颜明华强调,跟以色列人打交道,第一步是先建立信任,打消他们的顾虑,不能让他们担心“知识产权被盗,项目推进后,他们会被抛开”。
除以色列企业之外,园区也在全球范围展开招商。
上海安维声科技有限公司是加拿大声学人工智能公司AidVoice Technology Ltd.的子公司。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声学人工智能算法,主营产品是声纹识别软件及工业智能声学检测分析系统。
声纹像指纹一样,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可以用来判断说话人是谁,应用领域广泛。比如在消费电子领域,可以用于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或智能手机,通过声纹来进行用户权限管理、用户个性化推荐、多人自动会议记录等;在公安领域,可以用于嫌疑人追踪、录音分析等;在工业领域,可以通过分析产品或设备的声音特征,帮助用户判断产品或设备是否运行良好,并对故障产品或设备进行故障报警及分析。
这家企业负责人赵瑾表示,计划今年在中国组建人工智能研发团队。
同时,园区也在挖掘国内具有科技创新含量的项目,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医疗康复设备的企业,在研产品通过采集处理表面肌电信号 ,帮助病人进行术后康复训练。这个项目就是园区自己发掘引进的。
此外,园区方面还重点提到,对于留学生回国创业项目,以及国内有前瞻性、代表性的企业,也会积极引进。
政策扶持助力企业落地
为加大园区对外、对内招纳能力,普陀区出台了《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了创新园建设基本原则、载体建设、协同合作、基金设立等18项重点任务。
建设方案指出,对新引进入驻园区的以色列创新署授牌的孵化器,经认定的,可给予最高不超过 300 万元资助。对在园区内注册并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根据孵化企业毕业并在本区落户情况,经认定的,可按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 5 万元的标准,给予孵化器服务奖励。
此外,对园区内获得国家、上海市认定的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应用研究中心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可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资助;对经认定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上海市平台能力提升项目的,按照市有关规定要求,可最高按 1:1 比例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区级资金匹配。对市新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可给予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一次性资助。对引进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的科技前沿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创新平台等实施项目,获市张江政策资助的,最高按 1:1 比例给予不超过 2000万元区级资金匹配。
园区对入驻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标准化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也加大吸引其他专业服务企业、机构,服务园区创新主体,可给予一定的办公用房租金资助;其中,对 2020 年底前入驻,且服务园区创新主体成效显著的专业服务企业、机构,可最高给予三年办公用房租金全额资助。
园区管理层与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对接,为创新园内企业提供国际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设立园区服务中心,区知识产权局整体入驻,还引入普华永道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以色列创新成果落地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战略规划等专业服务。
资金方面,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了中以(上海)创新园天使投资基金,该基金规模为1.5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引导投资模式,对落地在园区内的中以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早期企业进行天使投资。资金分两阶段落地,先期是1.2亿元。
除了政策支持外,园区自身也在优化营商环境。
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已于7月8日在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式揭牌。沙龙既是中以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也是促进中国与以色列互相了解的平台,了解是合作的前提,以文化交流的溢出带动效应,促成更多中国与以色列在文化、科技、资本、市场等的融合发展。
在项目引进方面,之前的园区运营方案中,关于项目的引进和对项目的扶持,计划通过常设的专家组来设定,但是常设的专家组不可能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投资,所以后来改为每个项目找具体的专家组来鉴定。
中以(上海)创新园一期部分载体 园区供图
未来已来
中以(上海)创新园载体建设,一期选在英雄金笔厂原址。目前“英雄天地”老厂房的整体改造和内部装修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规划展示馆、路演中心、服务中心、办公房等约18929.95平方米可投入使用,初步承载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中以合作项目的落地。
二期三期工程将依托桃浦国际创新城建设和桃浦地区整体转型发展,利用优势区位,加大产城融合。桃浦智创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格局中,能够与张江科学城遥相呼应的上海西部引擎。
根据园区规划,一期 604地块,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二期 605地块,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三期 603地块,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606地块,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中以(上海)创新园处于较为特殊的区位,园区有76万平方米的研发用地,鼓励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科创与资产相结合,做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吸引智能制造与科技研发企业,在这里建设研发中心。
毕竟,中以(上海)创新园从2019年12月落户普陀至今才短短几个月,普陀区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已经落地,园区也已迎来第一批企业的入驻,园区未来会如何发展,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中以(上海)创新园:
行业生态有待健全,建议强化项目跨国谈判专业服务,构建多元风险投资体系
一、园区特征
中以(上海)创新园位于上海五块“大衣料子”之一的桃浦老工业区,是引领桃浦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以(上海)创新园是落实2018年中国和以色列双方签署的《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而打造的创新载体,2019年12月5日开园,园区以“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为功能定位,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主动发掘、培育和吸引国际创新资源。目前,园区整体处于开发建设运营的早期阶段,入驻企业和机构30余家,其中有近7成是以色列相关的企业。
二、发展优势
与其他园区相比,中以(上海)创新园在合作平台、生态环境、交通区位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政府平台互动优势。园区是国家层面推动跨国合作的载体,得到中以两国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国家科技部和以色列创新署等部门在项目落地、资源集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此外,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办公室也会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生态环境优势。桃浦中央绿地是园区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桃浦中央绿地分为六个地块,整体为狭长形态,东西向平均宽度约300米,形成“J”型布局,总用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开放式绿地,拥有健身、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随着沪嘉高速的抬升,未来会扩展至100万平方米。
三是便捷交通区位优势。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多条轨道(11号线、15号线、20号线、26 号线)交通贯穿,距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直线距离16公里、上海火车站8公里,出行便捷。多家企业表示园区便捷的交通区位,有利于企业借助上海高端技术优势,开拓长三角市场。
四是企业综合服务优势。园区为企业提供了会议交流、商务办公等场所,并提供税务、人才等“一窗式”服务。园区成立专项天使基金,支持初创项目,对符合标准的研发企业成功率不设具体要求,鼓励企业研发。此外,普陀区制定了《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专门扶持园区内孵化平台、研发平台、专业服务组织和初创企业等主体,鼓励企业创新转化和人才引进。
五是企业灵活考核优势。园区当前主要以“与以色列相关、领先技术优势、引领创新能力”三个标准衡量企业是否有资格入驻。园区对初创企业不设税收等硬性指标,对企业实施年度绩效考核,全生命周期监管,对达标企业进行年租优惠或减免。
三、存在问题
对标园区历史使命,在推动中以跨国合作过程中,园区在文化融合、行业生态体系构建、人才引进和产业基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中以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项目落地。由于文化差异、产权归属等问题,中以合作项目落地流程长、谈判成本高。一个以色列项目完全落地园区需经过几十轮谈判,中以双方专家对部分环节以及项目落地路径难以达成共识,拖长谈判周期。
二是行业生态体系有待健全。一方面,园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总数少,企业规模小。在已入驻的30余家企业或机构中,有近10家是初创企业。绝大多数是刚注册的初创企业,员工人数在5人以下,平均每家企业仅需1-2间办公室。另一方面,园区企业研发业务相对不足。在部分中以合作项目中,原材料和核心技术都在以色列,国内研发难以开展。目前,部分企业业务开展仅限于商业贸易等领域,研发业务开展较少。
三、是产业基金规模较小。中以(上海)创新园处于发展的早期,园区内企业也多数是初创类企业,需要大量的政府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中以专项天使基金第一期规模仅达1.2亿元,对园区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难以满足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资金需求。
四、未来发展建议
为加快以色列技术优势与上海市场、资本优势的充分融合,推动优质项目在中以(上海)创新园落地开花,上海应重点在跨国专业服务、政府平台功能强化等方面推出相应举措。
一是强化项目跨国谈判专业服务。建议政府下拨谈判资金,调拨专业谈判人员,培训产业园谈判团队,提供高技术行业专家协助,缩短国际合作谈判进程。
二是强化政府平台职责。一方面继续强化与以色列创新署合作,高效利用其把关作用,提纯初创企业,减少“空头”项目,提高园区孵化转换效率。另一方面,重视中以双方文化交流价值,与以方企业建立“先信任、后合作”机制,打造园区国际合作诚信品牌。
三是构建多元风险投资体系。协助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中以天使基金,强化基金扶持力度,并针对不同项目成立专家委员会进行一对一基金申报项目审核,指导基金运营。
四是帮助企业项目对接各类应用场景。一方面,帮助企业对接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提供企业更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根据引进项目和初创企业的特性,配套植入企业孵化、创业资讯、股权投资等服务机构,还可与相关大型企业以股权合作形式共同开发技术应用项目。
[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张靓、张云伟,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