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词句辩证法:“实事求是”真的就踏实可靠么?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一个普通的成语,因为在传统含义之上,还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意义,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意义的叠加,使得在面对这个词的时候必须要“提高警惕”,否则轻者会错意,重者被操弄。
词语溯源
“实事求是”这个词的特殊性,就在于既有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本意,又有着新时代赋予的全新含义,而且这两个意义在使用中不分伯仲,都非常重要。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其中,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说他非常喜欢儒学,他的方法是广泛收集古籍,并综合了诸多内容之后,才得出自己的内容。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当前应用
“实事求是”新闻应用举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中国媒体关于抗疫的报道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央视网,发布时间:06-07
《实事求是对待失业问题彰显责任担当》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05-29
《用实事求是给形式主义一记重拳》新华网客户端,发布时间:04-17
词句辩证
一、正反分析:
实事求是在应用中,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含义——
1、基本含义=实话实说。这个含义核心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也就是尊重实际情况,比如“实事求是的说……”。其反面意思可以是“故弄玄虚”,“指鹿为马”这种。
2、引申含义=正确应对。这个含义的核心在于“行动”,也就是根据真实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说“面对什么什么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去处理”。其反面可以是“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等。
3、认识论=探究事实背后的规则。这个含义的关键是表明人如何认识事物规律,也就是毛泽东思想里面所谈及的,在认识事务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去探求背后的规则。其反面可以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刻舟求剑”。
4、实践论=根据规则行事。这个含义比认知论更进一层,是在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知之后,按照规则去办事,尊重事实,尊重规则,并以这些为指导和目的,来开展实践活动,最著名的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反面主要是对应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二、词句辩证
“实事求是”的四个层次含义,是分了两个阶段从浅到深不断递进的——
第一个阶段,在通俗领域:
一要尊重事实;二要正确处理问题;
第二个阶段,在哲学领域:
一要探求规律;二要在规律指导下形式;
也就是分为通俗和哲学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同样有着态度和行动两种划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辩证的动力,从态度到行动,从认知到实践,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但也正是存在着如此丰富的变化,就会导致在日常沟通中,面对这个词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即便是一个如此强调尊重事实的词,也会有被操控的风险。
首先要肯定的是,“实事求是”这个词诸多含义的公共底线是很明确的,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怎么叫尊重客观事实呢,特别直观的就是不能把鹿说成马,不能把白天当作晚上。如果把这个公共底线明确的话,实际上是尊重文化中对一些客观现象的共同认知。要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客观现象”和“认知”。
而一旦进入主观意识和主观行动层面,“实事求是”就逐渐变得模糊,在大众心中的共同认识也随之消散。
比如说,对于一个颜色,有的人看起来会重一些,有的人看起来会轻一些,甚至有一些视力障碍的人,会觉得完全是另一种颜色,如果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该怎么做?
所以在毛泽东的解释中,强调要基于实际的现象,去探求背后的规律。比如我们无法统一大家对颜色的看法,但至少可以去测量光的波长,以此来达成一种在科学、规律层面的共识。
以上说的还仅仅是主观意识,进入到主观行动层面就会有着更大的区别。比如说“实事求是”的去做一件事情,基础当然很明确,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关键在于如何做,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是一种做法;根据实际规律,顺势而为也是一种做法;根据实际目的,改变策略也是一种做法。
特别是,遇到道德问题的时候,比如至亲患癌,究竟是把病情告诉他,还是含混而过让他乐观的生活呢?毫无疑问前者在病情问题上是实事求是,但后者在治疗目标上也同样可以说是符合规律的。
所以,“实事求是”这个词,上限和下限是很清晰的,下限就是对事实的尊重;上限就是根据事实,寻找规律,并依照规律客观办事。但问题出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状态,而且状态之间并没有一种可以明确区分的规则。
比如我们说,某个媒体做了“实事求是”的报道,在下限上,只能说明这个媒体没有编造,只不过是根据对客观情况做了反映;在上限上,就要求这个媒体一方面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也要就具体问题,寻求多方观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以及明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给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那么这个媒体上限和下限不同的“实事求是”报道的水平,就是天壤之别,而在这上下限之间,还有着诸多的可能性,也都可以被一概称为“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并不是出现“实事求是”,我们就可以踏实放心,正是出现了这四个字,我们才要提高警惕,看一下究竟是态度上的实事求是,还是行动上的实事求是;在态度上,究竟是被动的仅呈现事实,还是主动的去探寻事实背后的规律;在行动上,究竟是被动的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还是主动的去按照规律探寻更好的办事方法。
所以,“实事求是”,不是万无一失,有时的确是让人放心,可有时也仅仅是障眼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