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大临铁路世界罕见“毒气”隧道顺利贯通,攻破多项难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7-09 11:50
中国政库 >
字号

央视新闻消息,7月9日,随着最后一声炮响,云南大(理)至临(沧)铁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国内首例、世界罕见的有毒有害气体隧道掘进难题顺利攻破,为大临铁路早日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是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中遇到的唯一一座汇集了8种有毒有害气体、长距离大规模强涌水、高地温、长段落花岗岩蚀变的长大隧道。隧道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云县境内,全长10616米,毗邻澜沧江,群山环抱,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为完成10公里多的隧道,施工便道修了37公里。

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全斐感慨地说道,红豆山隧道之所以称为世界罕见“毒气”隧道,因为它有害气体的种类最多、浓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其有毒有害气体极高度危险区域长达4210米,高度危险区域3630米,高度以上危险区域占隧道全长的73.8%,每掘进1米都充满未知与挑战,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贯通的分量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红豆山隧道于2016年5月开工,2017年6月隧道内发现硫化氢等8种有害气体。此外,隧道内还遇到近40℃的高温区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外运大量冰块降温,工人们经常顶着高温、佩戴防毒面罩进行施工。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施工单位多次邀请石油、煤矿等行业知名专家现场会勘,召开专家会,研究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案;同时在红豆山隧道建立“特殊地质专业研究实习基地”,组织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共同学习,掌握有害气体的防范知识,研讨具体的施工方法、工艺标准。在拼搏实干中创新、创新中拼搏实干,经过反复的现场验证,形成了一套针对多种有害气体的控制标准和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多种高浓度、有突出危险有害气体隧道施工难题。2019年11月,红豆山隧道科研团队参与了川藏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暂行规定的编制,第一次将有毒有害气体隧道的危险等级划分标准,预报、监测、防突及风险管理纳入设计及施工规范。

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全斐:红豆山隧道的施工难点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施工中形成了施工工法4项、专利40项,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地下工程消石灰水光面爆破”“有害气体隧道快速降毒”等施工方法和“隧道有害气体监测数据无线接力传输系统”等发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自2016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面对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全体参建人员坚持“科学、快速、均衡”的施工理念,以“资源配置、工法优化、工序管理”为核心,坚持“岩变我变”的推进思路,强支护、控变形,紧盯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及预警信息管理。今年以来,项目坚持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有序进行。1200人的团队,历经15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实现了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

昆明局集团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大临段落指挥部指挥长陈应武:作为完善国家西部铁路网的重点工程,大临铁路的建设正全面推进,按照集团公司“大干100天,决胜大临铁路”的目标,各参建单位加班加点赶进度,全力推进剩余工程建设,目前路基完成99%,桥梁完成98%,隧道完成98%,各项工作按照施组计划有序推进。

大临铁路北起广大线大理站,从大理州跨越澜沧江后到达临沧市,线路全长202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建成通车后,大理到临沧将由现在公路运输的近5小时压缩到1.5小时,结束临沧市不通铁路的历史,有效改善滇中、滇西区域交通格局,起到助推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积极作用。

(原标题《云南大临铁路世界罕见“毒气”隧道顺利贯通》)

    责任编辑:李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