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伙反复心悸,医生怀疑他装病?答案藏在这张心电图里

2020-07-09 14: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何金山 李学斌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来自专辑心电解剖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家大咖解读病例,分别有疑难心电图、背景知识、深入解析等内容,敬请关注《医学界·心电解剖室》!

昨日,我们推送了一则病例——你是否已经找到答案了呢?

病例解析

年轻公务员,工作任务重,自己明明心悸很明显,医生却只能劝自己不要焦虑、“修身养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真的是一个让人难受的病例……他,到底病了吗?

显然,这不能通过简单的“你有病吗?”一个问句来解决问题。

患者主诉心悸时记录了很多心电图,但都被诊断为窦速,我们还是从这心电图上去找找线索。图1的心电图,表面看起来的确是窦速,110次/分左右的频率,轻度活动、喝点咖啡都能达到。

但唯一有疑问的是,窦速时常伴有交感兴奋,而交感兴奋时,房室结的传导能力增强,PR间期应该比较短,可这个小伙子的PR间期,似乎并未缩短。

图1:看起来,这就是平平无奇的窦速。

再来看图2,也是这个样子。

这真的是窦速吗?有可能是其他的心律失常吗?是不是我们错怪了这个小伙子,他是真的有病,而不是所谓的情绪紧张,或者心脏神经官能症。

图2:频率不是很快,医生认为的窦速,患者却心悸的不行。

带着这样的疑问,伴随着第三张心电图(图3)的出现,迎来了转机。

在这幅图中,心律出现了不规则,当心律由快转慢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PR间期——一种比较长,P波和T波重叠;一种比较短,P波明显和T波分开。

图3:红色黄色箭头标识了两种不同的P波,他们也对应的不同的PR间期,这其中一个为窦性心律,另一个为异常心律。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人不能有两种窦律,这里面一定有真有假,哪个是孙悟空,哪个是六耳猕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

我们都知道,窦性心律时,心房的激动顺序为先右房、后左房,V1导联表现为先负后正。而在图3中两种不同的PR间期,对应两种不同的P波形态——PR间期长者,V1导联P波负向、没有正向成分;PR间期短者,V1导联P波表现为先正后负。

似乎,PR间期短者,更像是窦律,PR间期长者,不像是窦律。

频率在110-130次/分、P波形态和窦律不同、PR间期延长,这应该是房速。持续而无无休止的房速,故而患者心悸症状很明显。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一方面明确诊断;另一方面进行治疗。

而治疗的目的有二——一是缓解症状,二是预防长期的房速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造成心衰。

在电生理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一直处于平素心悸的状态,心电图也表现为长PR间期的心动过速,应用环形电极进行激动标测,使用白红黄绿蓝紫代表激动的先后,发现白色和红色位于右心耳区域(图4),这说明,患者的心动过速,不是窦速,而是房速,并且是起源自右心耳的房速。

图4:电生理激动标测,发现心动过速最早的起源点,在右心耳,支持心耳房速的诊断。

心耳的解剖特点大家都知道,一方面布满了梳状肌,另一方面是比较薄。那么针对心耳房速进行消融面对的困难就有两个——一是起源点可能藏在梳状肌内,靶向消融困难大,容易复发;二是容易发生心耳破裂,造成心包填塞。

因而大方向定位为右心耳房速后,我们又在心耳附近进行精细的标测,结果发现,最早的激动点,恰好就在心耳尖,而这正是心耳最为薄弱的地方。

真的是刀尖上的舞蹈,消融还是不消融,这是个问题!

消融面临着极大的心耳破裂的风险,不消融则无法解决患者心悸的问题,或者只能转去外科,进行心耳切除。在充分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了风险后,患者和家属要求,进行射频消融。

于是将消融导管置于心耳尖的位置,调整压力到合适范围,一面放电,一面观察X线下心影搏动,一面关注着心电图上P波的变化,此时的10 s,好似平时的1小时,终于,长PR间期的心动过速终止了,PR间期缩短、P波形态也发生了改变,成功了!

图5:射频消融放电10 s,心动过速终止,注意到P波形态和PR间期的变化。

在最早点及周围继续巩固放电200 s,停止放电,观察30分钟,未再出现长PR间期的房速,患者心悸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小伙子的心悸难题,终于解决了。

在患者心悸症状明显时,需要医生的一点坚持,去为他找到原因;在疾病的风险较大时,需要患者的一点信任,给医生闯下去的勇气。

本来,医患就应该站在一起,去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

截止今日18:00,小编和老师一致认为,

下面这位老师回答的最棒~将可以获得

波德瑞德(Podrid)临床心电图解析(共六卷)中的一本,恭喜!

请这位老师私信小编,速速来领奖哦~

想获取更多心电图知识?

欢迎加入“心电解剖室”讨论群

扫描下方微信号,小编拉你入群~

(验证消息“姓名+医院”,便于入群审核~)

(ps:入群后进行实名制,备注医院-姓名,

不然会被小编清理出去哦~)

99%的读者都看了↓↓↓

☑ ☑ 3位年轻人猝死,死神来了?

打太极真能治心脏病!人人都有用……

☑想找文章?点击下方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啦↓↓↓↓

参考文献

[1]Morton JB, Sanders P, Das A, Vohra JK, Sparks PB, Kalman JM.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rising from the tricuspid annulus: electrophysiologic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1; 12:653– 9.

[2]Kistler PM, Roberts-Thomson KC, Haqqani HM, Fynn SP, Singarayar S, Vohra JK et al. P-wave morphology in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development of an algorithm to predict the anatomic site of origin. J Am Coll Cardiol 2006;48:1010–7.

[3]Badhwar N, Kalman JM, Sparks PB, Kistler PM, Attari M, Berger M et al. Atrial tachycardia arising from the coronary sinus musculatura. J Am Coll Cardiol 2005;46:1921–30.

[4]Kistler PM, Fynn SP, Haqqani H, Stevenson IH, Vohra JK, Morton JB et al.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from the ostium of the coronary sinus.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1488– 93.

[5]Roberts-Thomson KC, Kistler PM, Haqqani HM, Mc Gavigan AD, Hillock RJ, Stevenson IH et al.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s arising from the right atrial appendage: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7;18: 367– 72.

[6]Yamada T, Murakami Y, Yoshida Y, Okada T, Yoshida N, Toyama J et al. Elec- trophysiologic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Heart Rhythm 2007;4:1284–91.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何金山 李学斌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