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家庭|父母钟情的那些兴趣班,对孩子真的有用吗?
尽管常常价格不菲,兴趣班却成为了城市孩子生活的标配。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许多孩子迎接来的不是一个无忧无虑肆意玩耍的夏天,而是“第三学期”,因为他们的家长早早就规划好了各个暑期班的安排。尽管国家层面三令五申减轻课业负担、整治校外培训市场,但报班热却没有降温,而暑期的来临更是给报班热又添了一把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一想法似乎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中国父母的骨髓。2017年UC大数据报告《中国妈妈“焦虑指数”》里显示,“小孩教育”在十大家庭焦虑因素中排名第二。与许多年前教育竞争集中于中考、高考不同,“起跑线”本身在近年不断向低龄儿童靠拢,催促着家长尽可能早地开始着手子女的教育投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各类兴趣班应运而生:如今当你走进商场,映入眼帘的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店食肆,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培训机构。在许多商场里,各种培训机构甚至占据了一整层,在机构门口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也成为了商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9年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聚焦了中国儿童的校外生活,研究人员调查了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3-15岁儿童(或家长),发现校外教育已趋于日常化,每个儿童课外班平均年花费为9211元,占到父母年收入的12.84%。尽管常常价格不菲,兴趣班却成为了城市幼儿生活的标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3-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的情况调查显示,高达65.6%的城市儿童参加了兴趣班。
兴趣班不仅烧钱,还侵蚀着家长原本就少的可怜的自由时光:接送、陪娃上课、课后复习无一不要求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令不少家长苦不堪言。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妈妈说道:“你以为我想这样(报各种兴趣班)吗?如果其他家长停止,我立刻停止。”在不少家长访谈中,我们也听到过类似的话,家长抱怨自己也是受“大环境”驱使,不得已而入坑。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兴趣班的温度不降反升。对此,许多持批判态度的舆论提醒家长不要让兴趣班摧毁了孩子的童年。但与此同时,在推波助澜的市场力量之外,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兴趣班不仅可以作为一个托育场所给自己“续命”,还多多少少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那么,兴趣班的主要作用是化解了家长的难题,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心理,还是对孩子发展真的有用?作为关注儿童发展的研究者,我们亦十分好奇,兴趣班有用吗?有什么用?兴趣班上得越多越好吗?
兴趣班有没有用?
2017年,我们在上海市的12所幼儿园招募了近700个中班、大班儿童家庭,发现高达84%的儿童都参加了兴趣班。平均而言,每个儿童参加了2.08个兴趣班,每周花费在兴趣班课堂里的时间达3.41个小时,但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从课程内容来看,艺术(如画画、乐器、跳舞等)和英语类的兴趣班是上海城市儿童的标配:近60%的幼儿参加了艺术类兴趣班,约54%的幼儿参加了英语类兴趣班。此外,学业类(如思维训练、拼音识字等)、体育类的兴趣班也颇为红火,分别有约32%和19%的儿童参与。
那么,兴趣班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并不能用“是”或“否”进行简单回答,因为每个孩子参加兴趣班的个数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不同。我们的研究对这些维度进行细分后发现,兴趣班的个数、类型广度和持续时长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之间存在正面关系,即上的兴趣班越多、兴趣班涉及的领域越广、儿童持续参加兴趣班的时间越长,儿童的认知发展就越好。而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持续时间越长,其语言发展水平也越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系在统计上的效应量都比较小,也就是说,兴趣班的个数、类型广度和儿童参与的持续时间与孩子的认知发展或语言发展即便有一些关系,其关联的程度也不大。另外,研究并没有发现兴趣班的参与和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存在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兴趣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很有限。
兴趣班多多益善吗?
兴趣班报几个合适也是许多家长纠结的一个问题。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了七八个兴趣班,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怕孩子错过了培养“十八般武艺”的机会。然而,我们来自上海家庭的数据却显示出抛物线式的关系: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兴趣班参与的水平越高,儿童的发展越好,但是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兴趣班的作用开始由正转负。这种抛物线式关系在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和语言发展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结果正好验证了校外教育的学者提出的“过度负荷假说”(overscheduling hypothesis),即适度参与兴趣班会有助于儿童发展,但是参与的太多或者强度过大的话,兴趣班的作用将会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甚至对儿童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何兴趣班“过犹不及”?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技能最重要的养成场所是“非正式”的人际互动,如与小伙伴一起自由玩耍、和大人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由的交谈和讨论等。这些真实的、自然的、即兴的互动蕴含着大量的发展契机。一方面来说,这些非正式互动会让孩子面对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小伙伴抢走我玩具,还打了我,我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情境促使着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绪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语言发展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来来回回的对话——特别是就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展开的有意义的对话——为孩子提供了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就好比磨刀石,让孩子把自己的语言工具越磨越利。
相较于这些非正式的互动,兴趣班是一种结构化的、往往预先组织安排好的活动。尽管这些课程中包含着有目的、有意义、有一定价值的教学,但如果孩子的闲暇时间被兴趣班大量挤占,可能反而会剥夺了他们在真实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去哭去笑、去打去闹、去听去说,从而去成长的机会。也有幼儿园老师曾反映,有的孩子由于上了太多的兴趣班导致身心疲惫,在幼儿园上课时会出现放空的状态,或者在兴趣班学的东西难度大,这些孩子会觉得幼儿园的活动太过简单,不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些或许都是“过度负荷”带来的意外后果。因此,在报班的个数和强度上,家长需要拿捏好分寸,尽力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哪一类兴趣班有用?
那么,在孩子的精力和家长的钱包承受范围之内,选择哪一类的兴趣班对孩子较好?不少家长直观认为,当然是认字、数学、英语班最能直接帮助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先人一步。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在上海城市学前儿童中却发现,参加体育类兴趣班的儿童比没有参加的儿童在认知领域的发展更好;参加艺术类兴趣班的儿童比没有参加的儿童在社交能力领域的发展更好。而是否参加英语类和学业类的兴趣班与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这一发现虽然与“常识”相反,却与近年来关于艺术类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的研究不谋而合。许多教育领域的学者大力提倡艺术是儿童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年幼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发展比较依赖于具体直观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动手实践来深入对概念的理解和情绪情感的探索,而艺术活动恰恰提供了此类直观经验,特别是儿童能够将抽象的情绪情感借助直观的绘画加以表达。当然,针对幼儿的艺术活动不应侧重以培养艺术技能为目的,而更多应该是以艺术为媒介鼓励儿童的自由探索和自我表达。此外,也有许多学者呼吁应该保障儿童有更多体育锻炼的时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Sibley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Etnier(2003)指出,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强大脑血液流动、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调节大脑的激活水平,从而刺激儿童的认知发展。体育锻炼往往还要求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有利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许多研究都发现了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本身能够促进儿童发展这一自然规律之外,我们推测,艺术类和体育类兴趣班的内容设置和课堂形式相对而言更加活泼生动,趣味性强,也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此外,除硬性追求考级考证的需求之外,家长在为孩子挑选体育类和艺术类的兴趣班时一般都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会选择孩子喜欢的那一类活动,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欢画画,家长可能会让孩子尝试下跳舞,如果孩子不喜欢游泳,家长可能会让孩子尝试下轮滑。这样一来,体艺兴趣班的内容可能与孩子的喜好更加吻合,而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孩子更可能会全身心投入,并从中受益。
结语
兴趣班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投资中的重要构成,家长在担心钱包被掏空的同时,还常常困惑兴趣班的好坏利弊。来自数百个上海家庭的实证数据让我们窥视到了兴趣班的冰山一角,尽管我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它让我们看到,该不该上兴趣班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适量地参与兴趣班——特别是符合孩子兴趣的艺术、体育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目前优质公共托育资源极为稀缺的中国,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兴趣班的价值,但是,我们也要避免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如果兴趣班过度地侵占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与家人欢度家庭时光的机会,如果孩子出现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又或者如果兴趣班导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紧张等,那么我们需要警惕,兴趣班的作用可能得不偿失,家长需要适可而止。
作为学者,我们自然无意也无权干涉家长报班的决定,但为了孩子的终身全面发展,我们依然希望家长想一想:塞满孩子时间表的课程,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孩子在兴趣班中的体验如何?父母希望孩子在兴趣班中获得的东西,是孩子发展真正需要的吗?除了兴趣班,还有哪些方式让孩子既能发展真正能让其受益终身的软实力,又能够免除为自己和孩子带来压力?尽管竞争的焦虑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避免,然而家长是否能够放慢一些节奏,为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天性保留一丝空间?
(作者任丽欣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萱系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范洁琼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