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见了!“服役”24年的小站
东水站始建于1996年,曾是京九线上承担着重要使命的车站。今年6月30日8时,服役24年的东水站将完成使命,在拆除所有除钢轨外的铁路设备设施后,它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那群扎根在东水,内心刻有深深“东水烙印”的铁路职工而言,离开这儿,就等于告别第二个家。退出历史舞台的东水站,变成一个无人看守的中继站。东水站的一些小站故事,将永远留在铁路人的记忆中。寂静小站默默坚守
东水站四面环山,苍翠欲滴,车站只有4股道,两边是两座隧道,平常静得出奇。京九线每天有50多对列车从这里呼啸而过,打破这里的宁静。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附近没有公交车,从东水镇到工区要走40分钟,骑摩托15分钟。走进惠州电务段和平信号车间东水信号工区,墙上贴的都是京九线的设备线路图纸,柜子里摆放许多技术数据和职工学习的书籍。“这就是我们一大家子开会、工作的地方,只是明天过后,这儿就不再属于我们了。“工长陈学文话语中夹杂着不舍。
工区的5个人中,年纪最大的生于1987年,最小的是1992年。今年33岁的工长陈学文是一名年纪轻轻的领头人。他2011年来到工区,一门心思扑在了在工作上,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
陈学文个子不高,人却十分憨厚诚实,他让记者印象很深。2019年春运,记者来到这里,陈学文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把工区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段时间常常梦到东水关站那天的场景,眼看着同事一个个离开,我突然就从睡梦中惊醒,第二天起床时,发现枕头已被泪水浸湿。”陈学文说。用陈学文的话说,在小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习惯就好”。
他把15公里线路的信号设备、24组道岔、42架信号机等设备,维护得好好的。
“与东水度过最美年华”
“只有慢车才停两三分钟,不过那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现年31岁的刘飞已经是工区的“老资历”了。他从一入路21岁就扎根东水,如今已在这儿已经工作10个年头了。刘飞说:“我刚到东水时有些失落,并不是因为这里条件艰苦,而是因为离家太远,地方太偏。可我心里明白,铁路上的车站有大小之分,但工作都是同等重要。”
在工区待的10年里,刘飞身边有的同事因为家庭原因陆续离开了东水,但他却毅然选择扎根在这个四等偏远小站。
“看到一起入路的同学离开,我内心也产生过动摇,但待的时间越长,对这里的感情越深厚,实在难以割舍。”刘飞略带伤感地说,“想到即将离开,我心里还是非常不舍。”刘飞告诉记者,即便拆站了,有机会他还是会经常回来看看。
“设备就像我们的小孩”
”
一个保温杯,一部对讲机,一支录音笔,在东水站的运转室里,工区唯一的“女兵”王米雪端坐在3台电脑显示器前。她实时查看着站场上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并不断询问着室外作业的情况。
“陈工长,站场南端的8号道岔动作电流偏大,待会要去调整。”
王米雪正用对讲机与副工长陈位樑谈论道岔转辙机电流调整问题。王米雪今年30岁,2018年底来到东水信号工区。虽然东水地势偏远,但运行平稳的信号设备和工区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她感到工作起来十分舒心。“只要我们悉心地守护它,它也会报以我们最‘安心’的反馈。”王米雪告诉记者,每当信号设备出现小状况时,就像自己的小孩生病了,心中七上八下。晚餐时,忙碌一天的人们聊着撤销小站之后的话题。
“大龄青年”刘飞计划着到了大地区,方便解决自己的单身问题;精神小伙张桂君想要尽快买房扎根;工区“家长”陈学文打算着要多一些时间照顾家里。陈学文带领职工,在这里开垦了大片菜地。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面对服役24年小站的关闭,他们心中有不舍,有留念,也有对铁路快速发展的欣慰。正如车间主任曾德枢所说:“不管到哪儿,守好铁路都是我们的工作。”
戳视频,带你到关站现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罗肆安 龚震 刘幸权
视频:刘幸权
原标题:《再见了!“服役”24年的小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