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词句辩证法:“第一时间”是什么时间?
爱因斯坦曾说“在规范事物方面被证明有用的概念很容易经由我们获得这样一种权威性,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它们的平凡起源,并接受它为不容更改的事实”。一种习以为常的想法,经常给一些词句贴上“思维的必然”、“先验的既定”标签,每当提起这些词句的时候,人们仿佛就进入了一种“省略思考”的状态,因为这些词句已经被创造了太久以及提及的太多,以至于根本无需对它们做出反思,而默认所有人都对他们有着同样的认识。
生活中还有一种被冠以“艺术”名义的东西,从小说到电影,从绘画到雕塑,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艺术是美的,可是美又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只用一些最平常的素材加工之后就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从某些角度来说,艺术并不是创造了美,只不过是帮助人重新发现美,用一些方法给人以启迪。
这个方法是什么?有人曾说艺术无非是创造一些“新的陈词滥调”供他人玩味,但大多数时候,艺术创造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制造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条件和情境,所以不如说,艺术就是把日常现象从其存在的背景中骤然呈现出来,迫使人思考。
当我们凝视一个字很久的时候,这个字就变得不再像平时那么熟悉,甚至产生了很强的陌生感以及对自我认识的质疑——这是什么字,我认识它么?习惯是好事,但也是让人忽略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坏习惯”。艺术的核心,可能就是用一些方式来打碎人们的习惯,让每个人都可以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乃至去反思。
现实中,叙事类的艺术,比如小说、电影等,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让人置身其中,反思生活的真谛;图像的艺术,比如绘画、摄影,可以让人对一些有形的物体进行聚焦,产生全新的感知;声音的艺术,比如音乐,可以让人暂时忘掉所在的时空而与音律来一场约会。
但是,作为生活中意义基石的“词语”,也就是人们交流中的概念,却很少有一些艺术形式可以迫使人对其做出反思,以至于很多词语在流行的使用中,看似坚定无比,实则模棱两可,每个人仿佛都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但实际上却并不了解真正的意思。
概念的精确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保障,而社会的衰落,往往也都是从文字的腐败开始,这种腐败大多是以概念的模糊、含混甚至被操控、被重新定义、被反向运用为代表。所以在文字的领域、概念的世界、意义的丛林里,也需要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不是像叙事类的内容是指向每一个阅读者的生活,而是转头回去指向文字意义本身,能够像放大镜一样,迫使人关注某一个早习以为常的词句,并逐渐陌生化,以至于开启知性功能并重新获取意义。
不妨把这种方法叫做“词句辩证法”,即用简单的辩证方式,让词语在含混中呈现出自身的意义,让人可以在未来遇到该词语的时候,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而不至于被习惯所欺骗。
作为这个方法分析的第一个词语,就选择一个经常在媒体中听到的,代表第一的词语——“第一时间”。
通用解释
[第一时间]——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
《应用汉语词典》 把“第一时间”解释为“最紧要的时间”;
《新华新词语词典》与《新课标小学生实用词典》都将其解释为“某一事件过程的最早、最重要的时间”
词语溯源
第一时间并不是天然在汉语中的一个约定词,从很多资料中对比参考,最大可能是对外语新闻的翻译中产生的,最早可能见于香港,随后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当前应用
“第一时间”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社会类新闻报道之中,有媒体曾通过对“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第一时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00年到2010年中有119549条结果。而且从2005年开始,每年超过一万篇新闻报道使用“第一时间”。
在当前新闻中检索,很容易找到以第一时间为标题的新闻:
《外交部:中方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通报疫情》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时间:07-07
《突发山体滑坡 四川交投建设第一时间参与现场救援》中新网四川,发布时间:07-06
词句辩证
一、词句分析:
“第一时间”可以拆成两个词语来看,“第一”表示最前面的,“时间”则是指一个个的时间片段。联合起来,就是所有时间片段中的第一个。结合“第一时间”经常使用的语境,即在“什么什么之后,某某第一时间怎么样”,所以按照纯粹词句含义的角度来分析,“第一时间”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之后的最早的那个时间片段。
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中发现几个核心要素——
首先,它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也就是跟立即、马上、瞬间等等类似的表示时间的一种说法;
其次不同于其它大多数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时间”不仅仅表示它自身为一个时间片段,同时还表明了在这个时间段上有一个前述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是紧密相连的;
最后,从“第一”的角度来看,“第一时间”是排它的,在文字的使用习惯中,第一往往只有一个,“第一时间”也只能有一个,不能有很多个第一。
二、词句反向
如果想要了解词语的真正意义,但看自身还不够,更好的方式是跳出这个词,来去看一下它的反面,以及一些周边的,比如外文中对应的内容,来去寻找意义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时间的反面,可以是“第二时间”,或者说“非第一时间”,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很可疑,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说“第二时间”等类似的内容,那么一个词如果没有其反面,就像一个科学原理如果不能进行反证,那么其自身就可能是独断的、绝对的甚至是臆想的。一个不容质疑、没有反面的内容,可能本身就是虚假的内容。
如果从英文的角度看,第一时间可以对应“as soon as possible”“at the first time”“immediately”,可能“as soon as possible”会更加贴切一些,不过正是在这个贴切里,我们就会发现此前总觉得哪儿不对的地方。
三、词句辩证
所谓的辩证分析,也就是将正面和反面共同推出,在其中寻找将二者弥合的方向,并从一个更高的意义上去掌握词句。那么承接刚才发现的有些不对的地方,在英文中“as soon as possible”有一种尽可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第一时间”除了隐含有一个前序时间(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刻)之外,还隐含了一个主体以及该主体的客观能动性。
简单的说,比如“我在打完球后的第一时间就去洗澡”。如果单纯的理解,就是前序时间——打球,后续时间——洗澡,这二者是无缝连接的。
但实际上,“第一时间”的魔力就在于它可能会创造一个“缓冲时间”,也就是在前序时间和后续时间中,创造出一个属于叙述主体可控的时间。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我在打完球后的第一时间就去洗澡”,可能会是,打完球以后,我尽可能的第一时间去洗澡,也就是中间我可能休息了两个小时,因为实在是很累,无法洗澡,在我可以洗澡的时候,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去洗澡。
问题终于清楚了:
常规理解的“第一时间”,是一种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
而被操控的“第一时间”,是一种表示态度概念的词语。
“第一时间”本身是一种将“最近、不久、将来、很快、立刻、迅即、顷、良久、旋、猝”等未量化的时间概念,模糊的转为“第一”这种量化的时间概念。
但这个转换是带有模糊性甚至欺骗性的,一方面并没有真正量化这是时间是几分几秒,另一方面同时隐含了一个能动性的条件,也就是“第一时间”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放之四海皆准,人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时间,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的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能够做到的“第一时间”,也就是在他们“可能”的情况下的第一时间。
更严重的是,“第一时间”往往被用在很多灾难或者危机事件后的救助、修复当中,这类事情对于事件要求极高,可“第一时间”这种看似量化的、极具紧迫性的词语,却模糊了严重事件背后对时间的那种精确的要求。我可以说,我“第一时间”到达某个现场,但也许我是最后一个到的,我的这个第一时间,是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我需要办完别的事之后第一时间过去,这也无可指摘。
所以,当看到“第一时间”的时候,应该在反应“什么时间”的同时,还有一个“谁的第一时间”的追问,就更容易发现这背后所隐含的条件以及想要隐去的一些问题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