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录片《时代 我》:聚焦名人“下半场”的多样性
90岁的科学家袁隆平,依旧坚持每天下田观察水稻生长,较真起来一脸严肃,闲暇时则和普通人一样,喜欢打麻将吃零食。
演员王景春私底下是一个潮男,特别爱吃,也是严重的“吃鸡”爱好者,看直播、打游戏,喜欢那种少年英雄感。他爱去当地特色小店。大学时每天都要读书,每周要交两次读书报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格斗女王张伟丽的房间里都是粉色的,粉色的窗帘、粉色的被子……她每周会去菜市场买菜,但买肉的时候她都不靠近,会请她的队友去买,她不想看到那种血腥的场面,虽然她在赛场上常常要面对残酷的画面,但在平常生活中并不喜欢。
不想把某位人物定义成一个单薄的、所谓的时代标签,而是寻找他人生阶段,正在发生的一些故事,将名人还原成真实的人。
《时代 我》海报腾讯新闻出品的系列人物纪录片《时代 我》通过对袁隆平、舒淇、陈其钢、吴亦凡、张晓刚、邓亚萍、王景春、张伟丽等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长期跟拍,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时代中的奋斗与沉浮,通过这些多样性的“时代范本”探索人生的价值。该片于7月6日正式上线。
相比起第一季,这一季内容更想表达的是:“他并不是创造时代的那一个人,同时也是被时代塑造的一个人。”
《时代 我》的监制季业在采访中表示,其实观众看纪录片看什么呢?就看三条,第一看故事,第二看情感,第三看这个事和我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这些让人仰望的人物和我们这些普通个体之间建立的是什么关系?
从90后艺人吴亦凡到已至耄耋之年的“90后”袁隆平,从前奥运冠军邓亚萍到UFC冠军张伟丽,从奥运会主题曲创作人陈其钢到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这些被选中的“时代范本”们,横跨文化、艺术、科学、体育等多个领域。
谈到片中选择人物的标准,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总监金辉表示说,首先他们肯定是要有影响力,第二个就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时代 我》与其说是在纪录名人故事,不如说是还原了名人最接近真实的状态,通过他们再现当下时代的生活轨迹和个体进自我价值探索的过程。“真实”是《时代 我》的追求,也是这个纪录片的重要看点。持续近两年的高质量跟拍中,纪录片抓取了人物工作中的细节、情绪上的喜悦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用客观的镜头最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生活状态,挖掘每个名人背后不为大众所知的隐秘故事。这些真实记录,保留了生活的粗粝感,在最平常的生活日常中显露出了更有价值和更普世的个体历程,让每个人都能在被记录者身上看到时代的影子,看到自己。该片上线的首集内容是袁隆平。主创回忆说。袁老师身边的工作人员来总结他大概是九个字—不服输、不服管、不服气。“初次拍摄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空镜拍完之后还没有见到袁老师,终于在田地的时候遇到他了,我们就过去和袁老师介绍纪录片,他边听我说边往前走,我以为他听清楚了。袁老师其实走过去之后到田边说,你们要拍我啊?拍把稻子给拍上,他更关注的是稻子,你们把稻子拍上。”
导演李慧超分享了一个袁老师趣事:“在他90岁生日宴会上,当时一屋子好几百号人、各种人。最后有一个切蛋糕的环节,很多人都围在旁边。袁老师把蛋糕切完之后,就到处找,找谁呢,就是在找他老伴,他要把第一口蛋糕给她吃,那个还是挺让人感动的。感觉袁老师有时候就像我爷爷一样,打麻将赢了他也很开心,输了也不高兴。”
据了解,除了真实记录之外,《时代 我》还就片子中呈现的故事和细节,对嘉宾进行了深度采访,真实记录结合深度访谈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挖掘嘉宾行为背后深层的思考,从更多维度呈现嘉宾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
一场正式的音乐会当中,更重要、更经典、更有难度的作品,都会在下半场演奏。《时代 我》选择的录制嘉宾年龄、经历、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已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他们中多数人的成就甚至是行业内世界顶尖。在辉煌的“上半场”之后,他们如何面对、定义、度过自己的“下半场”?
主创们普遍认为,下半场它不能够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年龄划分,实际上是说人在经过一定的阶段,尤其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他该怎样重新定义自己的方向;下半场不一定是某种状态的成功,也很有可能是失败;上半场其实是一个创造成就的过程,而下半场仍然是在不断地自我折磨过程当中。
新一季主题为“下半场”,这一主题不仅关乎成功人物,更关乎所有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些命题:高峰后如何更进一步?如何看待成功?如何计划人生的后半程?《时代 我》寄望通过这一季节目,通过这些知名人物的“下半场”故事,给观众提供思索和力量。
在王景春的先导片里,他坐在马路牙子说,人生就像一碗面,是需要搅拌的。“这个搅拌不是和稀泥,它里面有很丰富的复杂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搅拌搅拌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2020年。”金辉说。
谈到人物类型纪录片,尤其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纪录片,难免会陷入煽情的叙事表现,对此,季业强调说,煽情的东西是很不高级的。
他表示该片的整体风格还是很克制、很冷静的。他觉得“下半场”尤其不应该煽情,因为它是一个沉淀和反思的过程。片中的人物是这样的,对于我们的观众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一定不是用这个片子去号召什么,去鼓舞什么。我们只想希望你静静地看,能从画面的连接当中感受到一点我们当时拍摄甚至后来剪辑时感受到的情感,感受到的性格,然后把他记住。看看是否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某种反思或者影响,这就足够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