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域旅游看江苏| 金湖:蜕变,从旅游洼地到水美天堂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编者按】:“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2019年9月2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共71个区县市。同年12月,江苏省公示了首批6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2020年,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已增至23家。
为展示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成果,交流创建工作经验,6月28日,“全域旅游看江苏”媒体专题采访活动在淮安金湖正式启动。澎湃新闻私家地理记者前往“金湖、大丰、溧阳、溧水”,揭开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和亮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理念。
金湖被称为“苏北小江南”、“淮上明珠”,隶属江苏省淮安市,全县总人口37万,境内水网密布、河湖纵横,有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环绕。虽然同样有“鱼米水乡”之美誉,但与苏南的水乡古镇比起来,金湖可以说是“养在深闺少人识”。
或许金湖的名字听上去有些陌生,但在2016年2月,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名单中,金湖县就在其列,成为了江苏省8家之一、淮安市唯一的一家创建单位。
引水润城,立足保护生态底色
如果把全域旅游比作是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画,那么生态环保就是这幅画的底板。
金湖县域面积139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就达420平方公里。因此在全域旅游创建之初,当地政府就确定了“立足河湖风光、把生态底色变成旅游亮色”的发展道路。
金湖县被誉为“苏北水乡”,确定了“立足河湖风光、把生态底色变成旅游亮色”的发展道路。
水是金湖最灵动的元素,但在历史上,它曾经面目狰狞、兴风作浪——黄河夺淮后,淮河洪水出路受阻,在汛期时常溃堤东侵,危害严重。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淮河沿岸20个县20万群众,手提肩扛,生生挖出了31公里的水道(总土方量相当于20个西湖)——“淮河入江水道”。这是淮河下游最大泄洪河道,自西而东横贯金湖,淮河归顺后,金湖也因此迎来了50年来的风调雨顺。
上世纪90年代末,金湖大桥建成,河道两岸连通。进入新世纪后,金湖二桥、三桥、四桥也相继建成通车。目前,金湖国家级通用机场正在建设,宁淮高铁金湖站即将开工,交通便利促进了金湖县区位优势的彰显。
水患变水景,这是金湖“流动的风景”。
2016年,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开始后,为提高城区河道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金湖县委、县政府又投资2亿元,在城西新开一条河道,建设城西河活水工程。这个工程又被称为“引水润城”工程,旨在引三河水经三里桥河入城,增加城市河道活水来源,让城市环绕在碧波绿水之间。
同时,金湖县完成了城区雨污分流、道路黑色化改造和废沟塘、低洼地、臭水沟就地整治等工作,并以城西河为轴线分为滨河段和城区段,在滨河段建设了面积650亩的湿地公园,在城区段将新开河道与已建成的科技公园、人民公园、尧帝公园串联相通,形成一条绿色生态景观廊道。
金湖绿道起点公园
如今,站在“引水润城”的最佳观测点,向北可以俯瞰波澜壮阔的 “淮河入江水道”,见证当年老百姓用汗水换来的丰功伟业,向南可以一览水与城市交相辉映的水乡画卷。水患变水景,这是金湖“流动的风景”。
打造“杉青水秀,为荷而来”旅游品牌形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到了夏天,最惹人喜爱、留恋的莫过于荷花。
位于金湖县塔集境内的金湖荷花荡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湖县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在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时,也提出了“杉青水秀 为荷而来”的口号。
金湖荷花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荡内共有荷花300多种,还囊括了许多珍品名品,像红领巾、大红袍、观音莲、牡丹荷等等。到了夏天,荡内碧绿的荷叶连绵无穷,多彩荷花竞相绽放,完美诠释了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每年吸引近100万游客前来赏荷。
金湖荷花荡景区。
为方便游客观赏,景区修建了荷花大道,全长21.4公里,让通往荷花荡景区的路途时间由1小时缩减至30分钟,另外还将一座废弃的港口改造成为了金湖的地标建筑“荷花广场”。 当夜晚降临,这里就变成独具金湖特色的休闲夜市。
金湖荷花荡景区。
不过,荷花观赏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为了弥补这样的短板,真正把荷花荡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四季旅游目的地,景区还依托金湖地方特色、水韵优势和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开创了全国首家汇聚世界先进水技术和农业科技的水主题都市农业综合体——“水漾年华”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主要建设荷风化雨馆、斐艺嘉蔬馆、水衍农耕馆、湖畔渔歌馆、水意尧乡馆、育苗工厂、湖上渔家、探索顿甘纳水乐园、生活Mart展销馆等9大主题场馆,共计近百个体验参与性项目。
金湖的非遗文化——金湖剪纸。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金湖的非遗文化——金湖草编。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今后,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品位金湖荷文化、尧文化、水文化、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当下世界最领先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和神奇;既可以领略世界各地水生植物的奇特,也可以畅享一年四季的水间亲子欢乐。
除了“荷”,“杉”也是金湖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的一大特色。
位于金湖县银涂镇境内的金湖水上森林景区也是金湖县打造的又一国家4A级景区。该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2000亩,拥有5000多亩池杉林、3000多亩芦苇荡,是鸟类、水生动物、喜阴植物、微生物的喜爱地,也是华东地区首个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田园文创于一身的大型森林综合体。
金湖水上森林景区。 王加海 图
景区坚持“保护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目前已竣工的建设主要有白鹭展翅游客中心、森林有轨小火车、森林探险木筏、森林部落、梦幻森林、房车营地等景点和服务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有树屋、森林之泉温泉酒店等服务。
森林小火车是景区的热门项目。 王加海 图
森林探险木筏也是网红热门项目。
森林木屋。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除了水上森林景区外,全域旅游创建4年多来,金湖县还先后建成了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马湖“向日葵的故事”(向日葵花圃园)、三河湾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多个自然生态景区。在乡村旅游方面,还形成了十里果林、荷韵小镇、三园农庄、麦可兔小镇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
金湖县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另外,荷不光可以观赏,而且浑身都是宝。金湖县已经打造出荷花茶、荷叶茶、莲藕汁、荷叶凉茶等一批特色产品,正在建设“荷你一起全球购”荷产品旗舰店,同时推广荷藕龙虾套养,全县生态种养面积近20万亩。据了解,金湖县的小龙虾同等规格每公斤要比其它地方高出10块钱,仅此一项全县养殖户就多收入2亿元以上。2016年,金湖县的龙虾产业、荷产业对GDP的贡献已超30亿元,
金湖湖鲜美食也闻名遐迩。甲鱼、黄鳝、螃蟹称为“大三鲜”;白鱼、鳊鱼、鲫鱼称为“中三鲜”;银鱼、湖虾、黄桂鱼称为“小三鲜”;龙虾,河蚌,田螺称为“特三鲜”; 芡实、荷藕、红菱称为“蔬三鲜”, 通过农旅融合,让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吃货都爱上金湖的味道。
金湖的蒜蓉小龙虾十分知名。
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推动旅游厕所革命
“小厕所,关乎大发展;小岗位,体现大民生;小窗口,展示大形象。”这是金湖县政府推动旅游厕所革命的口号。
据了解,自2016年起,为满足全域旅游精品主城区建设需要,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金湖县政府投资6000万元,累计在休闲步道、人流集聚区、市民公园、商业广场等人流、客流、物流集聚区域,新、改建19座高颜值城区公厕和73座乡村公厕。
自2016年起,金湖县政府投资6000万元,累计新、改建19座高颜值城区公厕和73座乡村公厕。
因此只要走在金湖县主城区,就可以看到不少这样设计独特,环境整洁美观的公共厕所。每个公厕内,均配备空调、急救箱、休息室、母婴室等人性化服务设施,设置亮化全域导览指引标牌,纳入智慧旅游系统和百度地图,并有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等服务。
金湖旅游厕所。
金湖旅游厕所内部。
同时,面对干净整洁、亮堂堂的厕所,老百姓的素质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旅游厕所的改革也带动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使厕所功能由传统意义上的便民服务,拓展为特殊人员的救助站、困难对象的就业岗和社会管理的网格点,受到了游客、老百姓的一致点赞。
旅游既是产业,也是民生,更是承载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2017年,县委、县政府斥资1000万元,率先建成了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未来,还将在围绕宁淮高铁金湖站的建设,打造规模更大、功能更全的金湖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开通旅游专线,倒入了线上智慧旅游项目和线下全域导览建设。
金湖全城旅游集散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在旅客安全方面,金湖县还成立由10个部门组成的旅游安全专业委员会,依托广播、新媒体等多个信息预警发布渠道和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旅游行业安全监管。在12345政府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开通旅游投诉渠道,实现游客诉求全天候快速响应。
金湖全城旅游集散中心内部。 王加海 图
全城旅游集散中心内展示金湖特色文创产品。
据了解,自2016年开始发展全域旅游以来,金湖县旅游接待人次从2015年的162.68万增长到2019年的350.5万,旅游收入从2015年的16.8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2亿元。同时,金湖连续举办了19届中国·金湖荷花节,连续四年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全国小学生手球赛,成功承办第九届、第十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赛事,扩大了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这四年时间里,金湖坚持保护生态底色,实现了从旅游洼地到水美天堂的精彩蜕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