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的独立日?谁的快乐?

2020-07-06 19: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 曹何稚

首次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类学者的笔记本”,原标题《独立日不快乐》,2020年7月5日。

昨天是美国独立日。若按美国时间算,则是今天。

2015至2017年,我在美国进行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结识了许多朋友。因为研究主题的原因,大多是印第安人。回国后,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不时寒暄攀谈,询问彼此近况。春节时我也曾收到过几次拜年信息。值此佳节,正是个沟通感情、维系友谊的好机会。

人类学向来注重节日。节日是社会的总体呈献,也是社会的重铸。当人们簇拥在花车巡游的道路两旁挥手尖叫,左手刨冰右手热狗地在游乐场闲逛,举家驱车到城郊高岗上欣赏烟花秀,跟着收音机哼唱那些家喻户晓的乡村音乐或流行金曲,或者打开电视收看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举行的国庆典礼…那一刻,他们会回想起“五月花号”的披荆斩棘,回想起国父们的丰功伟绩,回想起中途岛的炮火轰鸣,回想起这个世界第一大国的种种光荣岁月,然后再次由衷地感受到“伟大的美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做美国人真好”。

“独立日”花车巡游(图片来自网络)

若你刚好加入了这场狂欢,那么很可能成功开启一段深度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同时大幅度提升报道人的好感度,甚至有望收获一枚勾肩搭背、推心置腹的美国老铁。对于人类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格尔茨在与巴厘岛人一同逃窜的那一刻终于获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如果你找不到斗鸡场,不妨从盛大节日入手。

然而在这一天,我并不打算向印第安友人们道一句“独立日快乐”。

1776年7月4日,十三个北美英属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签订《独立宣言》。七年后,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7月4日于是成为这个前殖民地国家的重生之日。然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印第安人来说,却是噩梦的开始。

 

签署《独立宣言》(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之前,英国占领了美国东海岸的十三块狭小殖民地。法国人宣称拥有广阔中部的主权,但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皮毛贸易上,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强的存在感。西班牙及其后继者墨西哥盘踞于西南部,不过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势力只存在于劫掠,而不曾真正统治当地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者时常为土地和资源爆发战争冲突,但印第安勇士并不是殖民军官能够轻易应付的。双方在拉锯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印第安人依然保有祖先留给他们的广袤大地,更不曾丧失独立性。

 

十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独立后的美国很快在“天定命运”大旗的指引下高歌猛进,从大西洋沿岸一路横扫大陆直抵太平洋沿岸。虽然美国通过购买或战争的方式使英法西墨等国承认了她的扩张,然而来来回回的兼并易手从未征求过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印第安人的同意。

起初,美国打算将境内所有的印第安人一气儿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刚刚从法国人手里贱价买来的“大荒原”。为此,也不顾“五大文明部落”早已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亲善,将他们统统赶上迁移的“血泪之路”。于是有了托克维尔在寒冬腊月所见的凄惨一幕。

 

血泪之路(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如此,好景也不长。随着移民蜂拥而至,工厂与种植园蒸蒸日上,美国人感到土地又不够了。他们想要更多,也觉得自己值得更多——那些不懂得最大程度利用土地的愚昧之辈和懒惰之徒怎配拥有这许多土地呢?

于是,美国理直气壮地要求印第安人腾个地儿。印第安战争是西进运动的另一个名字。只不过有太多人误信了“无主之地”的神话,真的以为是勤劳勇敢的拓荒者们白手起家,变荒原为良田。

我们大概都在中学课本中读过林肯总统和《宅地法》的故事,或许还暗暗感叹过这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金点子。但是否有人过告诉你它们其实都是印第安人的土地?你或许也对好莱坞电影中的那个狂野的西部世界深深着迷,但可曾好奇为什么总有一群邪恶又好战的印第安人与主人公作对呢?今天的美国孩童还在玩着“牛仔与印第安人”的游戏,就像中国孩童玩着“警察与小偷”。我的纳瓦霍朋友查德告诉我,小时候他总是抢着当“牛仔”的那一个,因为“牛仔总是会赢的,而印第安人一定会死”。

 

出售印第安土地(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美国的锋芒已不是印第安人能够抵挡的了。拼死顽抗还是识趣投降,是每一位印第安领袖都曾纠结过的问题。他们有的选择了这条路,有的选择了那条,不过最终都在历史的交道口汇合。曾经躲过一劫的过两年还是飞来横祸,曾经签署合约的没多久又重起战火。向西,再向西,直到再无可进之地。最后,谁也没逃脱。

我们已经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印第安人死于这场战争,也无处寻觅究竟有多少印第安部落在这场浩劫中永远地退出历史。只留下零零星星的幸存者,被圈入巴掌大的、荒凉贫瘠的保留地。

印第安人经历了灭绝、驱逐、战争。再之后,他们又经历了生存环境剧变导致的经济崩溃,经历了政治社会结构垮塌后的混沌,经历了传统生活方式被摧毁的迷茫与绝望,经历了部落解体和土地私有化,经历了仪式禁令和文化改造,经历了强制扭送的寄宿学校和令人陷入自我憎恶的同化教育。美国印第安寄宿学校之父普拉特曾凭一句口号开启了印第安同化政策:“Kill the Indian, Save the Man.”只要他们还是“印第安”,就无法成为“人”。

 

入读卡莱尔印第安寄宿学校前后的拉科塔男孩(图片来自网络)

再后来,印第安人干脆被遗忘了,成为历史的化石,时间的他者。他们要么被默认早已灭绝,要么被默认彻底同化。似乎也很少有人认真去考证过这两个假设,只是这么自然地认为着,并且不在乎究竟是否该这么认为。印第安人或者活在好莱坞电影中的马背上,或者活在文艺青年的捕梦网里,或者活在关于“醉鬼”的污言秽语中,或者活在赌场富豪的都市传说里,就是没有活在真实的、可见的、同在的、现代的当下。只有在印第安人自己的社会——那个仿佛只能通过9¾站台才能前往的隐藏世界,才有人知晓和认同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抗争,以及他们的复兴。 

 

活在好莱坞电影里的印第安人(截取自电影《与狼共舞》)

这一切都开始于1776年7月4日,开始于“独立日”。因此,我如何能对他们说出“独立日快乐”呢?

当然,也不乏在这一天确实感到快乐的印第安人。他们或者遗忘了自己的印第安身份,或者是老兵(虽然印第安老兵的爱国情感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非常不同)。对于这些朋友,我大可以欢乐地道贺,然后开启一段愉快的对话。

 

纳瓦霍人的"独立日"袍瓦(作者摄于盖洛普)

至于其他人,大概率还是对游乐场、烟火表演和带薪假日心有期待的,但多少记得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同化和歧视,只要想到美国的独立恰恰是印第安人的不独立,就快乐不起来了。对于这些朋友,我会说一句“节日快乐”,但回避掉“独立日”字眼,以免令他们陷入悲伤的沉思或纠结的内疚中。

还有数目不小的一群朋友,每到这个时候就会被巨大的悲痛、仇恨和怨念所淹没。在别人一年一度重温美国光荣史的这天,他们一年一度地重温美国的罪恶史,并因为周遭的欢乐更加怨愤了。在被国旗、国父肖像和一片祝福之语刷屏的Facebook和Twitter页面上,穿插着他们“唱反调”的留言、图片和文章链接,以试图激发公众的良心。虽然这往往无济于事,却是他们最后的尊严与希望。对于这些朋友,我不能也不忍心有一言半语的快乐。当然,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印第安人的不快乐。那样,我也很可能成功开启一段深度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同时大幅度提升报道人的好感度,甚至有望收获一枚勾肩搭背、推心置腹的印第安老铁。

 

一位印第安朋友的朋友圈(截取自Facebook)

在美国田野的日子里,我不断感受着这样的“情绪反差”。独立日是悲伤的、沉重的。圣诞节也可能是悲伤的、沉重的,只要想起基督教如何迫害印第安人的话。感恩节就更容易悲伤、沉重了。上帝和美利坚的光芒遮蔽了“五月花号”清教徒真正的印第安恩人。其乐融融的大结局童话故事般地回避了万帕诺亚格人被灭族的黑暗终章。在寄宿学校昌盛的那段日子里,白人老师用感恩节的故事教育印第安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帮助白人的好印第安人”。看看他们的下场吧,真是令人悲伤、沉重。

 

莫名令人误解的感恩节绘画(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除非你对面前的那位印第安人非常了解,万万慎重用对其他美国人的惯常态度去对待他们,否则很可能精准踩雷。此条同样适用于刚刚进入一个有着类似情况的社会的人类学生,以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节日是一个社会的总体呈献。它是一套宇宙观和历史叙事的浓缩与复制,是共同体意识的来源与迸发。美国人(这里主要指的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和印第安人对独立日的相反态度,背后是两套激烈碰撞的历史叙事。对前者来说,它象征着美国的伟大,是一条向上曲线的起点。对后者而言,则象征着美国的罪恶,是坠入地狱的开端。二者甚至不仅仅是“有所不同”这么简单,而是恰恰以否定对方为基础。因此,我们无法指望用基于一个群体得出的文化解释来表达另一个群体。当然,如果能够仔细审视关于同一文化事项的不同历史叙事,倒是从某种反向角度透视社会和群体的良机。

由于印第安人和其他美国人(或者说白人)关于独立日的历史叙事不同,这个节日很难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贝拉早已明言,国庆是公民宗教最庄严盛大的仪式。独立日关系到美利坚共和国的缘起,是美国世俗的起源神话。然而,印第安人在这段神话中是缺位的。更糟糕的是,他们在这段神话中是被英雄斩杀的那个“妖魔”。美国几乎所有的起源神话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二战除外)。并且,越是触及这个国家/民族的深处,这个问题就越突出。当一部分人的“至亮时刻”是另一部分人的“至暗时刻”,独立日注定无法在他们之间营造同一个共同体意识,倒是为“普通美国人”和印第安人分别生产了两份共同体意识。毕竟如勒南所说,苦难的记忆是民族主义最好的养分。

 

一张深受印第安人喜爱的明信片(作者购于纪念碑谷附近的加油站)

只要美国还没找到容纳和表达印第安人的和解之法,明年的独立日大概也无法令人快乐起来。

———————————————————————————————————

拉杂之语,聊以纪念我的印第安朋友、田野调查的日子,以及那些未能写入论文的情绪。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类学者的笔记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