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书 | 藏品见证古代高考考场“三大纪律”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
古今天下事,中外多趣闻
慧说趣事
带你走进历史瞬间,回味古今中外的那些爱恨情仇。
《慧说趣事》更新时间
伊金霍洛发布:周日更新
FM102.3 :首播10:15
↑↑↑文字太长?听听看↑↑↑
全国高考现已是全民关心,且或多或少参与其中的一件事情,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消息一出,立刻占据新闻头条。临近高考,老师们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考生“带好准考证”、“考试中途不得上厕所”、“严禁作弊”等等。老师所强调的这些,其实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也同样重要。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为什么偏偏是寿命不长的隋朝开创了这种制度?
原因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有关,九品中正制是曹魏陈群所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这个选官制度,很好地在当时拉拢了世家大族,所以晋朝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制度以及不适合这个王朝,但是家族势力过大,这个制度也就一直保留下来,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饱学之士不能很好的被国家所用。 到了隋代,中国隔了几百年之后又迎来一次大一统的局面,隋文帝开始试图从地方上选举人才,让有才干之人得以被任用。到了隋炀帝之时,设立明经、进士两科——这被视为科举制的开始。到了唐代,科举制进一步成熟,有多个科目来选拔人才,但是最热门的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中金榜题名成为读书人的最高目标。科举制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了。下面这三件藏品,是科举考场“三大纪律”的见证。
藏品:清代童试准考证科举考试也有准考证吗?当然了。准考证在明代被称为“浮票”,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浮票”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是不准进入考场的。到了清代,科举准考证叫做“院试卷结票”,一般是参加秀才考试的考生用的。像这样的准考证在古代需要学生亲自去领取,而且考试时必须由考官念到名字才能进场。
何为童试?这里的“童”不是儿童,而是“童生”。古代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明清时期,无论年龄大小,凡是未考取秀才的都称为童生。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廪生每月可分得一定的粮食。一般只有秀才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通过了才可以参加会试,到最后便是参加由皇帝亲自坐镇的殿试了。
藏品:清代“出恭入敬”牌古代科举考试称得上是马拉松式的考试,就拿“秋闱”(乡试)来说,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这期间,最令考生们头疼的不是答卷,而是如何方便。据史料记载,元代以前,科举考试是不允许上厕所的;而从元代起(一说明代),随着科举考试时间的逐渐加长,不让上厕所的规定就逐渐改为“领证如厕”。
出恭入敬的规定看似人性化,但在考取“生员”(秀才)时最好不要“出恭”,因为在科举考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考生因为上厕所引发注意,卷子上交后,一些监考官会在卷子上印上一颗黑图章,这被考生们戏称为“屎戳子”。判卷的时候,凡是碰到印上此类图章的卷子,判卷的考官通常会觉得“晦气”,于是将这张考卷另放一处,决不再看,所以即便文章写得再好,这位“出恭”的考生也不会有中秀才的希望了。
清代:《孟子》“夹带”科举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考试更是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使得作弊成为可能,而在一系列作弊方法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夹带”了。
夹带虽小,但要想真的带进考场也是不容易的。古代科考,考生进场时,要经过严格仔细的检查,若有违反,严厉问责。据《明史》载:“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考生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器具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检颁布了一道道的法令,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要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就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可谓斯文扫地。为了杀一儆百,清政府还在考场实施“严打”,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作弊之风仍屡禁不止。乾隆11年顺天府乡试,由于动用了军队对考生进行搜检,不少考生赶紧抛弃身上所藏夹带。根据文献记载,考场外居然发现上千份夹带,堆积如山,另有2800多名考生临场脱逃,点名不到。可见夹带作弊已经普遍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在古代,学生光看书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一背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古人的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学生要痛苦多了!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此刻一战。愿所有高考学子都能金榜题名。(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下期预告:申纪兰
丨来源: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读书 | 藏品见证古代高考考场“三大纪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