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我的听力严重下降?什么时候能好?这次连医生都不知道
原创 freegret 果壳病人
几年前一个冬天的下午,坐在会议室中,我突然觉得空调很吵。“空调的声音好大呀,我们调小一点吧?”我一边抱怨一边征求周围人的同意,起身去把空调的档位调小。可是空调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嗡嗡作响,以为是空调出了什么故障,我也就没再在意。
是耳鸣不是幻听
离开会议室,来到室外,“空调”的嗡嗡声好像消失了。走在从办公楼到宿舍的小路上,感觉听到了很多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像是从我耳朵里面传出来的,又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隐隐约约能够听清,很魔幻。
耳朵里总有嗡嗡声| 图虫创意幻听?我精神分裂啦?哈哈,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有点荒诞。有两个同学从我左手边很近的地方走过,我才意识到有一部分声音是他们的说话声。
回到宿舍,依然能听到“嗡嗡声”,我意识到这是耳鸣。声音没有很大,也许是因为我稍稍适应了吧,便没有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晚上九点多,我打算追一会儿剧,插上耳机,只有左耳的耳机在出声音。我把两只耳机对调,依然只有左耳能够听到,事情有些不对了。把耳机调到最大音量,只用右耳听,能听得到声音,但完全听不清具体说了什么。那么大的声音都听不清,我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想到的唯一解释是耳鸣声音真的很大,把视频声音都盖住了。但又觉得不对,因为耳鸣没有那么大声音,我在专注做其他事情时,甚至可以忽略掉它。
由于真的太久太久没去过医院,即便如此,看医生依然没有被放在我的to do list里。心里还是觉得,大概过两天会好吧!
决定去医院
又过了一天,耳鸣依然在,我终于决定去校医院看一下。校医院的医生让我把两手放在耳朵上,用力压,然后再松开,反复几次,问有没有感到耳鸣消失,如果消失的话,那就是由于鼻子阻塞造成的,没什么大问题。我反复按压,但是耳鸣没有任何消失。医生要开转院单,让我去大医院检查看看是什么问题。于是我赶快在网上挂号,可能挂上的号都是一周以后的了。
耳机调到最大音量,还是听不清 | pixabay等待的那一周并没有很难熬,一切如常,我每天都会用耳机检验一下,右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会不会突然就好了。
一周之后,来到医院,第一个检查是去测试听力。我进入了一个很小的房间,戴上一副耳机,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如果听到声音就按下手中的按钮。根据症状和检测结果,医生判断是突发性耳聋,说听力下降比较严重,治疗一下有可能能好,但也有可能就好不了了。
耳聋?可能好不了?这是我从医生的话里提取出的关键信息,我已记不得当时是什么想法,只记得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连忙问“这是为什么呢?我家没有人有耳朵方面的疾病,而且我听力也一直相当好”。一般人突发意外疾病后,第一反应常常是询问原因,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不对了,才会突然得这么一个奇怪的病。但医生说在医学上这个原因也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微血管栓塞导致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好,我得了一种叫做“突发性耳聋”的病,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确定能不能好,这就是我当时得到的全部信息。
怎么可能耳聋
从医院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就是因为有段时间压力有点大,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有些长吗?这感觉,就像是要去哄好一个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和你提分手的男/女朋友。
这么一想,还真的是。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可不就像是恋人一样,你以为工作忙,压力大或是熬夜玩,忽视了ta没关系,总觉得ta会一直不离不弃。但当ta一狠心,突然离你而去,要挽回还是要付出相当多时间、金钱以及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作为代价。
我感到一切发生得过于突然,有些不现实,难以相信,会不会是医生诊断错了?我在另一家医院挂了号,又走了一遍几乎相同的程序,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突发性耳聋。
医生诊断我得了突发性耳聋 | 图虫创意有了诊断结论,就开始治病,医生开了甲钴胺、氢化泼尼松、银杏提取物、巴曲霉等等。当天留在医院输液,早上到医院,一直到了晚上输液结束才回来。就这样,我开始了每天打卡一般的挂水之旅,吃了早饭,带着从医院背回来的药到校医院输液,几瓶结束,就到了下午。有时候会有同学、朋友陪着我,有时候我自己就看看书,和其他一起输液的人聊聊天,倒也没有多苦哈哈。
其实除了每天输液被扎一下,这次生病在身体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痛苦。更多是心理上对于“丧失听力”的担心和恐惧,用右手接电话,发现听不清,不得不放到左耳时;路上有人叫自己,发现自己声音定位错误时;嘈杂的路上,必须让朋友走在自己左边聊天时,都会隐隐觉得失落与害怕。
终于盼来好转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摸摸耳朵,仔细感受自己能不能听到右手摩擦耳垂的声音,刚开始更多的是失望。隔了一周去复查,没有好转,又搬回了同样的药继续输液。就这样,复查-输液-复查-输液,手上可以扎血管的位置越来越少。大概第二十天的时候,终于才盼来了明显好转,又拿了几天的药回来继续输液。后来再去复查,但听力没有更明显的提高了。
毕竟这些药都有副作用,医生觉得再输下去得不偿失了,建议停药。最终,我的右耳听力停留在了接近左耳听力的水平(专门测试单耳听力会有点差别,但完全不影响正常生活),同时伴有通常只在晚上安安静静睡觉才能感受到的轻微耳鸣。
相比最开始被通知可能治不好,我对这个恢复结果相当满意,但也会想“如果当初自己一发现不对就马上去医院会不会好得快些、彻底些?”当然啦,这些都未可知。不过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还是要赶紧去检查,这准没错!
那时候,所有的课业都已经了结,抛开了所有的压力,生病让我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关心,还第一次遇到了心动的人。如果不是每天要花上几个小时坐在医院输液,我甚至有些怀念那个冬天。
医生点评
冯少为 |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被提及,原因无他,因为发生突发性耳聋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目前还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的支撑,但临床工作者,尤其是耳科医生都有非常明显的感觉,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几年已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
参考一下邻国日本发布的数据,1972年,日本突聋发病率是每10万人每年新增4人,到了2011年,上升为每10万人每年新增28人。2004年德国突聋发病率为每10万人每年新增20人,到了2011年,数字上升到了160~400人。以此推算,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新发突聋患者将在几千到几十万之间。基于如此之高的发病率,我们经常碰到某位同事或亲友最近得了突发性耳聋,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什么会突发性耳聋
让我们看一下医学上对于突发性耳聋的定义:突发性耳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段上听力下降达到或超过20分贝以上。“72小时”对于“突发”进行了时间的限定,如果一个人耳聋是慢慢的,听力逐渐下降形成的,就不是突发性的耳聋。比如我们常见的老年性耳聋,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听力渐进性下降,就不属于突发性耳聋。
突聋定义中的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当然,限于目前的诊疗技术,超过八成的“突发性耳聋”很难查明其发病的确切原因。因此绝大部分病例,从发病开始到结束都归属于“突发性耳聋”。
虽然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还没搞清楚,但临床上大多的突聋患者都存在紧张劳累、作息紊乱、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情况。也有报道,在气温变化大的寒冷季节,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会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作者的耳聋就发生在冬天。这也支持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的血管性疾病是突聋的主要病因之一,内耳血管痉挛或血管栓塞及血栓形成等引发耳聋。通俗一些说,突聋的发生和脑梗塞的机制类似,只是脑梗塞塞住的是脑的血管,突聋塞住的是内耳的血管。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病因,比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都有可能引起突聋。
耳鸣可能意味着已经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大多数突发性耳聋患者首先感觉到的症状,不是耳聋,而是耳鸣, 比如本文的作者。而有些突聋病人,首先感觉到的则是耳闷。
耳鸣对于突发性耳聋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向作用在于,耳鸣类似于一个警报,让你警觉到耳朵出问题了,和人体的痛觉警告我们,身体的某处出问题了一样。突发性耳聋,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耳朵全聋了,而是指在某个频段上,损失了一部分听力,常人很难察觉。这也是门诊的突聋患者经常以耳鸣为主诉的原因。
反向的作用在于,耳鸣是比耳聋更为难缠的麻烦,如附骨之疽难以去除。有些甚至在突聋听力恢复一部分后,还是有非常明显的耳鸣。临床上很多突聋患者,能够接受自身听力下降的现实,但对于时刻存在的耳鸣,感到极其困扰。耳鸣导致自身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是耳聋、耳鸣的常见诱发因素之一,患者从而坠入恶性循环。
耳鸣的机理并没有完全弄清,大致可以理解为,在丧失部分听力后,大脑自行对于丧失的部分补充。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就是如果耳鸣了,不要不当回事情,因为耳鸣很可能意味着已经耳聋了。
这里再强调一点,突发性耳聋出现的临床表现,除了耳聋、耳鸣、耳闷外,30%的病人还可能出现眩晕或头晕,眩晕的影响往往表现得比听力下降更大。所以这类患者一定要注意,眩晕的时候,是否伴有耳部症状。正规就医的患者也不必担心漏诊——眩晕大都会首诊于神经内科,而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大夫,都会要求这类疑似患者检查听力。
突发性耳聋,越快治疗越好
知道怎么样判断是否突发性耳聋了,接下去该怎么办呢?像文中的作者一样等待一周吗?这并不可取。
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先来看看,得了突发性耳聋该怎么诊断和治疗。
到了医院,医生会给疑似突聋的患者检查听力。听力检查就是文中提到的,听到声音就按一下按钮的检查,其可以判断耳聋是中耳传声结构异常引起的传导性耳聋,还是内耳等感音器官病变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这样,就把中耳炎等引起的耳聋鉴别掉了。另外,还会做影像学检查,排除掉听神经瘤这样的肿瘤病变。
除了听力相关检查外,其他检查没有和听力相关的异常,就会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治疗上,一般认为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医生会给突聋患者糖皮质激素和血液流变学药物来治疗。文中提及的氢化泼尼松就是一种激素药物,而血液流变学药物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正是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另外突发性耳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需要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比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的治疗,正是突发性耳聋经典的治疗方案。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一处水稻田,由于没有很好地灌溉,水田干旱了,水稻蔫了。为了抢救水稻,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拓宽渠道,接通水源,尽可能让水进入水田灌溉。为了增加水的流动性,还要设法让水变得容易流动,不能像泥石流一样淤积在水田里。为了让恢复生机的禾苗更好地生长,可能还会给水田施肥。
激素相当于给内耳细胞和神经纤维打了兴奋剂;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改善微循环,就是增加内耳细胞的血供;甲钴胺就是给神经增加营养。那么,抢救田里干旱的禾苗,是不是应该越快越好呢?
是的,治疗突发性耳聋要抓紧时间。文中作者一天后去看校医,一周后才去的医院,这里浪费了很多治疗上的黄金时间。越早上治疗,能救回来的禾苗(内耳细胞)就越多,听力恢复的可能性也越大,或者说,听力更有可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向读者科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突聋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的突发性耳聋,都能治好
很遗憾,突发性耳聋的痊愈率,总体大概也就在六成多。而且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痊愈率差异很大。比如低频下降型,即听力损失在低音频率的突发性耳聋,痊愈率可达到80%左右,而全聋型的突聋,痊愈率只有15%。一个医生接收10个突发性耳聋,只有6个可能会好,还有4个怎么治都好不了,这个治疗无效的比例已经很高很高了——无怪乎文中作者碰到的医生告知他“可能好不了……”。
最后,把临床总结的突发性耳聋的预后规律告诉大家:
1.低频下降型突聋容易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突聋不容易好。
2.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越不容易好。
3.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不容易好。
4.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容易好。
5.低频下降型的突聋容易复发。
6.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不大容易好。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freegret
原标题:《为什么我的听力严重下降?什么时候能好?这次连医生都不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