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晋“恐怖童谣”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为何会令人恐惧?

瞭望智库
2020-07-05 14: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收官但热度不减,其配乐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该剧除了视觉上的复古色调给予观众享受外,导演也非常重视听觉环境的塑造,每一集的片尾曲和剧中的音乐都承担了隐藏线索的功能,网友表示许多正常的音乐和童谣通过剧作方的处理变得阴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童谣《小白船》。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

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

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渡过那条银河水走向云彩国

走过那个云彩国再向哪儿去

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着金光

晨星是灯塔照呀照得亮

在剧中,三个孩子无意发现谋杀案证据的时候,正在视频中唱着《小白船》。第六集中,三个孩子躺在大船上畅想星空,伴随着《小白船》童谣的结束,一具浮尸出现在海面。

每次《小白船》响起,都预示着凶杀的出现,网友称这不是音乐,而是“阴乐”。

以《小白船》为代表的童谣,本应欢快的歌曲,为什么让人感到恐怖?

当人们回看童谣的歌词,也会被其中隐藏的内容所震惊,黑暗童谣是怎么产生的?

童谣为什么会成为恐怖片、悬疑剧的最爱呢?

1

小白船的童谣溯源

《小白船》的原型是韩国童谣《半月》,本就是一首安魂曲,其诞生还要从日本侵占朝鲜半岛说起。

1910年,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统治。日本在占领期间,除了武力上对朝鲜进行征服,精神上也抹杀朝鲜文化。日本当局在学校中强制推行日本童谣,进行奴化教育,妄图使朝鲜人“日本人化”。从1914年起,《日之丸之旗》《桃太郎》《樱》《二宫金次郎》《富士山》……朝鲜学校的音乐课充满了日本的童谣。

与此同时,凡是宣传抗日救国的歌曲、童谣均遭到了当局的严厉查禁,李东辉创立的光成学校就因带领学生每日高唱爱国歌曲遭到扼杀。即使斗争环境严酷,朝鲜的音乐家也不放弃童谣这片文化阵地,《半月》的作者尹克荣就是其中之一。

《半月》(小白船)词曲作者尹克荣,1922年留学日本,进行童谣创作并宣传救亡,辗转于日本、朝鲜、中国多地。日本投降后尹克荣回到韩国,继续从事儿童文化工作

尹克荣很早便展示出了音乐天赋,1922年被选送到日本学习音乐,在日期间,尹克荣与朝鲜留学生交往密切,时任《儿童》杂志主编的方定焕也慕名而来,鼓励尹克荣为失去本国音乐的朝鲜儿童创作童谣,两人一拍即合。

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有传言说朝鲜人会借此趁火打劫,日本民众开始搜捕朝鲜人,尹克荣也被关押,他深深感受到沦为亡国奴的滋味。被释放后,尹克荣逃离日本回归故土。

1924年9月,尹克荣的姐夫去世,尹克荣看见她的姐姐常在白天的时候,孤寂地望向天空已出现的半月。受到启发的尹克荣便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半月》,既描绘了姐姐失去亲人的寂寥,也暗喻痛失国土的痛苦。

尹克荣曾在访问中谈到,创作《半月》的困难在于最后一句,最终,他写下了“晨星来引路”的歌词,表示希望永远都存在。

《半月》吸收了日本音乐的特点,加上对亡人和故国的思念,所以不同于一般童谣,节奏舒缓、气氛静谧、略带哀伤。不到一年,《半月》传唱朝鲜半岛,就连很多日本人也对此童谣赞不绝口,学着哼唱。

在朝鲜的日子里,尹克荣不顾日军禁令,偷偷以朝鲜话教授儿歌,多次被日军抓了关押。

1935年,尹克荣与第二任妻子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教书,一待就是10年。有一天,尹克荣在光明中学听到了熟悉的歌声,细听之下居然是自己创作的《半月》,他讶异自己这首儿歌竟然已传唱至中国。还有一次,日本的歌唱宣传队到了尹克荣任教的学校表演,居然唱的是日文版《半月》,并声称那是一首日本歌曲,令尹克荣哭笑不得。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尹克荣也历经曲折回到了家乡,此后尹克荣开了一家布店,并继续创作,留下了许多知名的儿歌。

1951年,人在北京的朝鲜民运斗士金哲男,与朝鲜族作曲家金正平将《半月》译成中文,并改名《小白船》,从此唱响中国南北。《小白船》还被选入音乐教材,从此,这首朝鲜童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必唱的一首童谣。

2

黑暗的西欧童谣

《小白船》童谣因思念故人故国,所以平缓含蓄,空灵哀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欧童谣。

西欧童谣常常用欢快的节奏唱出黑暗恐怖的内容,即使内容正常,也令人感到不安,这是为什么呢?

综艺《明星大侦探》有一期节目,就是以“恐怖童谣”为主题

西欧民间故事集《鹅妈妈童谣》,收录了法国、意大利、英国各地的八百多首民间童谣,时间跨度极大,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前后几百年,除了一些传统的摇篮曲童谣、游戏童谣外,黑暗主题的童谣不在少数,内容涉及凶杀、宗教等诸多暴力元素,而且这些童谣传唱度很高。这些童谣是成年人将现实生活投射到了童谣创作中,使这些故事并不一般。

“鹅妈妈童谣”的名字由来有一种说法,在法国传说中,鹅妈妈是讲故事之人,可以聚拢很多孩童。作家托马斯于1930年出版《真实的鹅妈妈》,他声称鹅妈妈的原型是法国国王罗伯特二世的妻子。该说法并无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鹅妈妈的原型应该是融合了历史与传说的多位人物而形成的

在西欧的黑暗童谣中,《伦敦桥要塌了》(London Bridge isfalling down)知名度极高,甚至在广东地区还有粤语版的同样曲调的童谣:

伦敦桥在倒下,

在倒下,在倒下。

伦敦桥在倒下,

我美丽的女士。

《伦敦桥要塌了》的内容可追溯到17世纪甚至更早,有观点认为,这首童谣的背后是一个惊悚的古老仪式,即活人祭祀。

19世纪童谣学者爱丽丝·高姆认为,伦敦桥在修建的时候使用了孩童祭祀,因为早期原始文化认为,把人埋到建筑的地基当中,建筑就不会倒塌。还有观点认为,伦敦桥在伦敦大火中遏制了火势的蔓延,童谣由此开始传唱:1666年9月2日,一位伦敦面包师忘记关上炉子,大火迅速蔓延,伦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焚,泰晤士河北岸一片火海,而伦敦桥并未受到殃及,保护了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筑。至于童谣最后的“美丽女士”,一般被认为是亨利一世的妻子,她力主造桥。

1666年的伦敦大火使得泰晤士河北岸一片火海

此外,重大历史事件也多是童谣的主题,但往往隐藏很深,《绕着玫瑰转》(Ring a round the rosie)据传与黑死病有关:

绕着玫瑰转圈圈,

口袋里装满花束,

灰尘!灰尘!

我们都倒下。

童谣唱到最后,所有孩子都会做到地上哈哈大笑,以示“我们都倒下”。

长期以来,这首童谣被认定是在讲黑死病的流行。1347年,中世纪黑死病大流行,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

童谣里的玫瑰转圈,指的是皮肤病变出现的红疹,是黑死病发病的征兆;

口袋里装满花束,是欧洲人抵御黑死病的做法,当时的人们相信黑死病是靠气味传播,而鲜花的芬芳有预防作用;

灰尘可能指的是焚烧尸体或病患打喷嚏的“啊嚏”声;

我们都倒下,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死于黑死病的悲观预想。

除此以外,也有观点反对“黑死病说”,他们认为童谣中的症状描述与黑死病不符,而清教徒“禁止跳舞”的清规戒律才是根本原因,儿童们通过童谣才能绕过禁令,进行没有音乐的圈舞游戏。

中世纪黑死病医生的独特装束:鸟嘴与长袍。“鸟嘴医生”们全身披着防油布制成的大衣,戴好手套,戴着帽子,脸藏在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的面具后,手拿拐杖,必要时指挥病人如何自救病。当然,医生们也相信这样的装束能吓跑“黑死病魔鬼”

有的童谣看似正常,但深究背后原型则令人不寒而栗,《玛丽小姐真倔强》(Mary Mary quite contrary)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玛丽,玛丽,相当倔强,

你的花园怎么样?

有银色铃铛和扇贝壳,

还有漂亮的女仆排成排。

这首童谣似乎在叙述一位富有女士的豪华庄园,实际上,玛丽小姐可能指的是英格兰玛丽女王。

玛丽·都铎是亨利八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由于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亨利八世对凯瑟琳并无感情,他转而爱上了女侍从官安妮·博林。亨利八世以凯瑟琳不能生育儿子为名要求教皇主持离婚,遭到教廷拒绝,亨利八世便秘密与安妮结婚,这令教皇震怒,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作为回应,亨利八世奉新教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宣布脱离天主教廷,开始了英国的宗教改革,与凯瑟琳离婚。

玛丽在母亲被废后失去了公主头衔,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她早熟,养成了倔强坚毅的性格。玛丽在1553年加冕成为英格兰女王后,马上开始了对新教徒的报复,力图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统治地位。

玛丽在位期间,宗教审判的火刑柱似乎永不熄灭,因此,她得到了“血腥玛丽”的称号。童谣中的花园,可能指的是玛丽女王没有继承人,也可能是遇难的新教徒的坟墓,银色铃铛和扇贝壳可能是玛丽惩罚新教徒的刑具,女仆排排坐很可能是一种被称为“苏格兰女仆”的断头台,它们一排一排摆好,等待着收割更多清教徒的生命。

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玛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在位期间一改亨利八世新教圣公会统治,恢复天主教,大肆迫害新教徒。1558年,42岁的玛丽逝世,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之女伊丽莎白继任女王,即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颠覆了姐姐的宗教政策,恢复了新教的统治地位

其实,这些西欧童谣有几百年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多已含混不清,而且每一次传唱,演唱者都可能对原内容进行修改,童谣的曲调保留下来,但歌词变化就很大了,因此,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西欧童谣,内容光怪陆离,逻辑不太顺畅,就是这个原因。

一些人认为,童谣已经被过度解读,很多并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要事件也被牵强附会到童谣之中,这种观点也有道理,但探究童谣背后的故事不正是历史魅力之所在吗?

3

推理小说对童谣的应用

由于黑暗童谣历史悠久,内容惊悚恐怖,所以经常被推理小说家们应用,成为渲染气氛、设计犯罪的主要方式,作家笔下的侦探们也会随着童谣的线索预测下一个犯罪将会出现的地点,读者们在阅读时紧张的思绪随着已知结果的童谣发展,好奇心被不停撩拨,“童谣杀人”也成为推理小说经久不衰的创作方式,许多黑暗童谣也随着推理小说的热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BBC电视剧《无人生还》截图

推理小说对童谣的应用,首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无人生还》讲述了十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聚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晚餐时留声机响起,指控这十个人都有罪,第一位宾客被酒呛住,立时死亡,众人回到各自房间,均发现了《十个小黑人》(Ten littleniggers)的传统童谣:

十个小黑人,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黑人,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觉睡死了,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黑人,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黑人,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黑人,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黑人,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黑人,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黑人,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小黑人,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黑人,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几天里众人按照童谣叙述的方式一个一个死去,人人自危并寻找凶手,小岛众人陷入了噩梦之中。

《无人生还》原本以童谣《十个小黑人》命名,但因涉及种族歧视,后改为《无人生还》,童谣中的内容也改成了十个印第安人或十个小兵人。《无人生还》一经出版便十分畅销,不同国家多次拍摄电影和电视剧。图为1987年苏联拍摄的电影《十个小黑人》的截图,每死一人,餐厅中的小黑人瓷雕便少一尊

在谈到为什么使用童谣作为推理线索时,阿加莎告诉读者:“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很难写……故事里的十个人要接连死去,但情节不能过于荒诞,凶手也不能过于明显……这个故事清晰、直接,虽然迷雾重重,但是解释起来合情合理。”

195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推出了舞台剧剧本《捕鼠器》,在大雪纷飞的庄园里,凶手开始了自己的“捕鼠”计划,而计划的蓝图就是传统童谣《三只瞎老鼠》(Three blind mice):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

看它们跑,看它们跑。

它们追逐农夫的妻子,

她用切肉刀割掉它们的尾巴,

你见过这种情景吗?

三只瞎老鼠?

这首童谣很有可能也诞生于玛丽女王统治时期,三只瞎老鼠是阴谋推翻女王的新教徒,追杀老鼠的农妇则是玛丽女王。在阿加莎的设计下,雪夜冷清的街上飘荡的幽灵般的童谣,成为了凶手行凶时最恐怖的配乐。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始,“童谣杀人”的推理手法越发成熟,日本作家横沟正史在《恶魔的彩球歌》中,第二起谋杀案的受害者死状与童谣的描述完全相同;东野圭吾的《白马山庄杀人事件》里,每个房间里都挂着鹅妈妈童谣;埃勒里·奎因的《从前有个老妇人》(There was an old woman)更是直接用工业革命时期的童谣作为小说的标题。

女作家哈珀·李创作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也用传统的英国童谣命名,该小说虽不是悬疑谋杀的主题,但童谣中的因果循环与故事情节不谋而合。图为1962年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截图

4

恐怖片中的童谣元素

声音被称为恐怖片的灵魂,童谣的黑暗特质也被恐怖片导演所青睐,成为惊吓观众的主要元素。古老的传说、天真的孩子、冥冥中的宿命论、精巧的木偶、破旧的布娃娃、自动打开的八音盒……这一切配上一首童谣就可以构建一个完美的恐怖片场景。在很多恐怖片中,导演会将童谣的节奏放缓,在开头结尾用女声独唱的方式表现,中间部分多采用密集的鼓点,宏大的黑暗气氛也就随之袭来。

电影《死寂》截图

电影《死寂》中,为了突出恐怖故事的历史感,导演温子仁与混音师共同创作了一个黑暗的童谣:

索命凝目玛丽肖,木偶为伴无子孝。

深夜噩梦见到她,千千万万莫尖叫。

童谣的创作使小镇的恐怖历史“有章可循”,木偶表演师玛丽肖被诬陷致死,诅咒要对小镇的每一代人复仇,观众们在观影中也遵循导演的“安排”,和主人公一样“捂嘴噤声”。

电影《死寂》中的木偶表演师玛丽肖

除了自创童谣外,导演也会利用传统的童谣故事创造恐怖片的新角色。在电影《招魂2:恩菲尔德吵闹鬼》中,出现了传统童谣扭曲人(The crooked man)为原型的恶灵:

一个扭曲的男人,走了一条扭曲的路,

手拿扭曲的六便士,踏上扭曲的台阶,

买一只歪歪扭扭的猫,

猫抓着歪歪扭扭的老鼠。

一起住在歪歪扭扭的小屋。

童谣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后人们苦闷、扭曲的生活状态,而在《招魂2》中,导演将其具象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扭曲人”。

电影《招魂2》中扭曲人出现的画面截图。扭曲人的登场大获成功,导演也希望推出扭曲人的相关故事构建“招魂系列宇宙”

大部分的恐怖片把童谣视为推进故事发展的线索,这和推理小说的应用是一样的。电影《逃出绝命镇》的开场部分,就是童谣《兔子快跑》(Run rabbit run),童谣中猎兔子的农夫享受玩弄猎物的过程,这与电影里凶手家族的行为不谋而合。香港的僵尸系列电影里,也有两广地区流行的童谣作为故事背景。

黑暗童谣的背后,很可能是一段尘封的黑色历史,孩子因其朗朗上口而传唱百年,稚嫩的童声与恐怖的故事对比强烈,在特定的环境渲染下,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看了这么多的黑暗童谣,你,还好吗?

参考资料:

1.尹克荣《我的履历书》

2.蒂姆·瑞博《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

3.牟鑫《从大正时代的童谣来看日本童谣文化》

4.胡璐《从英语童谣中社会阴暗面主题浅析其教育意义》

5.赵跃《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

6.郝思维《日本音乐对朝鲜半岛音乐的影响研究》

7.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

8.吴其南《童谣与谶纬》

文 | 潘雨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原文首发于2020年7月2日,原标题为《新晋“恐怖童谣”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歌谣,为何会令人恐惧?》,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原标题:《远不止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歌谣,为何会令人恐惧?》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