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2020-07-05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5. 战斗美少女的系谱 (下)

1980s

在这个10年的上半叶中,动漫的内容不断丰富,而在80年代下半叶,却出现颓势。然而有趣的是,这十年来几乎所有作品都包含战斗美少女题材。首先,我先来详述80年代的上半叶。

上半叶以来,最为重要的作品当属鸟山明在1980年左右开始于《少年Jump》上连载的《怪博士与机器娃娃》,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拉蕾的少女机器人,故事的很多喜剧严肃都来源于阿拉蕾的单纯善良,然而一旦她开始生气,就能展现出超人的破坏力,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阿拉蕾属于一种在癫痫病患者身上常见的天使性格,弥生广树称之为“胸腺型气质”。这一气质在战斗美少女身上随处可见,必不可少。《怪博士与机器娃娃》的机器娃娃阿拉蕾属于一种空洞的主体性,她是一个机器人,或者说是一个赛博格。随后,该作品被动画化,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类型,我则称之为“皮格马利翁式”。

同年,大友克洋的代表作《童梦》开始连载,这部作品一经连载,就彻底地改写了动漫作品的历史。据说动漫大体可以分为“大友前”和“大友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依我看来,大友的漫画,可以称之为游戏式。由于受到大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游戏式现实主义并不仅仅停留在一种选择之中,而是多重选择处于一个相等的地位。除却动漫以外,大友克洋同样也制作动画,二者等量齐观。特别地来说,由于大友克洋作品中机械设计的影响,科幻作品中的机器外观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我们之后会提到的士郎正宗)。《童梦》令大友克洋一举成名,至今依然被视为神作。故事简洁,而又巧妙,错综复杂,关于一个超能力少女的战斗故事,风格上似乎借鉴了法国漫画家莫比乌斯的创意,又注入了大友自己的特殊情感。大友同样将角色刻画的比实际年龄小,看上去就像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但丝毫没有任何性描写。然而,却仅仅突出了其外形与能推倒高层大楼的强大能力之间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富有张力的。当然,《童梦》也与其他战斗美少女题材不同。可以算是“巫女”类型的先驱,并随后在《风之谷》中达到了其高峰。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友克洋借用了欧洲漫画的技法,为自己的作品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战斗美少女形象。

事实上,《童梦》囊括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其中一点就是对于“手办宅”的描写,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胖胖的,性格内向的,无法通过高考的眼镜男。该角色由老人对于神秘犯罪事件的罪恶感驱使,并在女孩面前用开箱刀割掉脖子,自杀死掉了。这种人毫无疑问是某一类御宅族的缩影。关于其自杀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实验性,并在漫画史上留下了历史性的瞬间。

1980年同样也是《青年》杂志诞生的一年(目标受众18岁到30岁),也是该杂志有史以来的巅峰时期。与此同时,高桥留美子的另外一部代表作《相聚一刻》开始在BIG COMIC SPIRIT杂志上连载。与此同时,“萝莉控漫画”也于此时诞生,内山亚纪等画师也开始在《少年》杂志(主要面向10至18岁的少年群体)因其萝莉控倾向的作品走红。我之所以对他特别注意是因为他影响了战斗美少女题材的形成。

次年,1981年,值得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当年10月首播的TV动画《福星小子》,该作品可以视广受欢迎的战斗美少女题材作品之一。播出时间大约为4年半。其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前面所提到过的科幻校园喜剧题材,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创立了邻家外星少女这一类型。

北条司的《猫眼三姐妹》也于此年在《少年Jump》中连载,在其大获好评之后不久便开始TV化,电影化。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性感动作片”,故事的主角是三名身着紧身衣的艺术品女窃贼。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我随后提及的“赏金猎人”题材,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被划至“战队”类型,因为这三个女孩形成了一个战队。

无论是文本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战队题材都是由“飞溅的玫瑰之红”衍生而来。在这类作品中,基本上会出现几个战斗美少女组成的二人,三人战队,甚至一个军团,敌人通常是犯罪组织,或者来自外星的怪兽。这类作品总体上呈现着一种递减的趋势,但在80年代达到巅峰:TV动画《超时空骑团南十字军》(1984),TV动画《银河女警花》(1985)。OVA《无限地带23》(1985),OVA《A子计划》(1986),OVA《银河女战士》(1986),漫画《逮捕令》(1986),OVA《泡泡糖危机》(1987),漫画《猫眼女枪手》(1991)等等等等。

20世纪日本科幻大会,也就是所谓的“DAICON”也明显地受到了战斗美少女的影响。其中1983年DAICONIII与DAICONIV的开幕动画就是两支经典的,随后被誉为御宅圣经的短片。导演皆为庵野秀明,庵野此时才刚刚入圈不久。艺术家村上隆甚至称DAICONIV是日本战后艺术的巅峰。

当然,这部作品在当时广受御宅族的好评,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战斗美少女。前者的主角是一个身着红色背包的,与科幻作品中的怪兽进行作战的小女孩。而后者则是一个身着兔女郎装束的小女孩,借助火箭飞行器在和巨大的机器人进行周旋。

《小麻烦千惠》剧照

TV动画《小麻烦千惠》在1981年开始播出。这部作品改编自春木悦巳的长篇漫画,并由高畑勋将其改编为TV动画,该作品是一部日常番,但有时千惠会发火,或者拿木屐作为武器进行战斗。这部作品严格来讲并不算是战斗美少女类型,而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为个人来看,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

角川春树制片的《水手服与机关枪》在当时获得了轰动性的商业成功。在这部影片中,药师丸博子扮演了一个靠狂扫机关枪获得快感的女子高中生,并因此领他成为战斗美少女性质的偶像,也属于变装类型之中的典型。

1982年是爱情喜剧的黄金年代,例如安达充的《棒球英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忽视至关重要的作品,例如宫崎骏的《风之谷》开始在Animage上连载,TV动画《超时空要塞》也于此年首播。这些作品我会在之后详细提及。还有就是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也开始在《青年杂志》上连载。

据说,TV动画《我是小甜甜》这部魔法少女题材,正是一部基本上针对萝莉控群体制作的番剧,随后,该番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同人杂志的热门。在动画的最后一集中,当小甜甜失去自己的所有超能力回到日常生活并变回普通女孩之时,一辆卡车意外地撞到了她,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一集中,可见制作者对于现实与虚构的巧妙处理,他们似乎相信,现实主义地表现,无异于表现现实。

《万能文化猫娘》剧照

1983年不得不提的作品当属根据安东秀同名漫画改编的TV动画《妙趣小飞仙》,主人公奈奈子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水手服少女,拥有着超人的能力,然而却失去了记忆。而自称是科学天才的四谷及其同事饭田桥则声称要帮助他们找回记忆。奈奈子是一个空洞的的主体,因此可以和《怪博士与机器娃娃》一样,均可被归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皮格马利翁式”,但这部作品则明显被染上了性意味。性化的战斗美少女是安东秀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风格。这部作品也随即奠定了皮格马利翁式战斗美少女亚类型的原教旨主义。随后这类作品还有漫画《铳梦》(1991),《万能文化猫娘》(1992),以及小山裕香的漫画《少女杀手阿墨》(1994)。

《停止!!云雀君》是一部根据知名漫画家江口寿史的漫画作品改编的TV动画,首播于1983年。尽管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战斗美少女题材,但主人公却是一个战斗(伪娘)美少年,因此举止很像女孩。这部作品通过将男性内在与女性外在两种对立的特质并置起来从而令现实开始混淆不明,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变装这一类型。高桥留美子的《乱马1/2》(1987)同样涉及性倒错元素,并充分发展了这一亚类型。其他的代表作还有Kuru Kuru Kuruin(1982),电影《V·马东娜学院大战争》(1985),以及OVA《铁腕女警巴迪》(1996)。

TV动画《足球小将》讲述了一个立志让日本获得世界杯冠军并成为世界顶级足球选手的小男孩大空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但这部作品实际上吸引到的女粉丝多余男粉丝,原因在于BL文化,粉丝们为动画中的角色组建cp,假定这些角色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因此,很多主角是美少年的动漫,受众群体即是瞄准的女性御宅,其中包括《圣斗士星矢》(1986),《浪客剑心》(1988),以及《超级雷电》(1996),都可以被归入此类题材。

尽管很难界定究竟是谁奠定了这一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森明夫于1983年对御宅族的定义。

《风之谷》剧照

之后的1984年,也是日本动画史上最多产的一年,首先本年3月诞生了《风之谷》。宫崎骏直接把他的漫画作品搬上了银幕。这部作品随后被无数理论家论证,因此可以视为战斗美少女题材的关键点。故事的设定是一千年后的地球,就在“火之7日”终结掉世间一切之后。此时地球上大多数的海水皆以被污染,成为了各式巨虫的天堂;残存的人类试图在小片未被污染的陆地上存活下来。主角娜乌西卡正是出生在这片名为风之谷的小镇,并试图和虫族和平共处。不巧一日,一艘太空飞船坠落小镇,不久后,小镇出现了被视为毁灭世界的最终武器“巨神兵”。与此同时,特洛梅帝国向小镇发起进攻,因此娜乌西卡被迫拿起武器,违背自己原则地进行作战。鉴于对于这部作品的分析已经汗牛充栋,因此我也不再赘述更不代入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主观看法。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动画史上的一部普通的经典作品那么简单。有很多内容仍然值得深思,比如说主人公娜乌西卡和特洛梅公主库夏娜的身世,还有特洛梅女王等等,无一不是切入战斗美少女题材作品叙事结构的最佳视角。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只有这部和《幽灵公主》(1997)真正拥有战斗美少女作为主人公,两部作品同样拥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两部作品的背景都远离现实。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娜乌西卡和小桑都起到了勾连两个世界的中介作用。娜乌西卡勾连起了人类世界与腐海世界,而小桑则代表了文明和森林的中介物,就如同巫女勾连生死两界一般。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巫女”类型。当然,这一类型的先驱,当属圣女贞德,约翰·达杰的薇薇安女孩似乎也可以被归于此类型。当然,这一类型还包括《太阳王子》(1968),以及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友克洋的《童梦》(1980)。巫女也许并不是如今最为受欢迎的亚类型,但在考察战斗美少女的谱系学之时,却不容小觑。

《超时空要塞:爱,可曾记得?》是一部1984年上映的动画剧场版,也是动画史上第一部由动漫粉丝创作的动画作品。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其必然属于飞溅的玫瑰之红或者机甲类型。但这部作品在科幻的背景之下同样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偶像;近来,她的形象十分著名,甚至成为了游戏开发的参考对象,这名偶像的名字叫做林明美,她的歌声可以击退敌人。

动画电影导演大师押井守在1984年同样完成了一部自己的代表作《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但这部作品并没有载入史册,自此之后,押导彻底抛弃了战斗美少女这一题材。

《乳霜柠檬》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OVA作品,也就是仅仅通过录像带的方式发售。随后,成人向动漫市场暴增,在日本,甚至一度超越了战斗美少女题材。我之所以会提及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完全瞄准了御宅族的性欲望,因为在《超维度拉鲁传奇》以及《流行追逐者》等集中,战斗美少女在战斗同时也会出现性行为。这些作品中的战斗美少女也随后成为了成人向动漫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不难想象,由于TV动画的限制,因此成人向动漫很大程度上刺激了OVA市场的发展。但就在OVA得到发展之后,OVA迅猛的市场反而回来挤压电视,成为最佳版本。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画面上,因为大容量的媒介可以装下更多内容。

《幻梦战记莉达》发售于1985年,它本身是一部小众作品,然而却在OVA市场上大获全胜,故事关于一名突然来到另一世界并卷入战争的普通高中少女,这部作品中的战斗美少女后来成为日后作品的样本。比如说我随后会提到的《美少女战士》。我将其称为“异世界”类型。

此年发售的OVA作品《梦猎人丽梦》还有士郎正宗的漫画《苹果核战记》都属于“赏金猎人”亚类型。通常这类作品中,战斗美少女都有着或者被赋予一个明确的目标,杀掉敌人然后获得赏金,这类作品的起源当属1967年的电影《太空英雌芭芭丽娜》,但与此同时还有同年日本的《鲁邦三世》。但实际上这类作品已经跨入战斗女郎类型。80年代及之后,这类作品反而成为了战斗美少女的主流,其中包括TV动画《GS美神极乐大作战》(1993),还有OV《杰拉姆》(1991),OVA《魔物猎人妖子》(1991),TV动画《秀逗魔导士》(1995),OVA《海底娇娃蓝华》(1997),还有TV动画《猫·狐·警探》(1997)。因为这些作品大多质量一般,影响平平,因此我的论述也只能局限于将它们列举出来而已。

浦泽直树的漫画《以柔克刚》于1986年开始连载,剧情关于一群女子柔道社团不断赢得世界级比赛的故事,这部作品基本上是现象级的轰动,作品中的角色名也曾一度用来形容现实中的柔道家。随后,这部作品被番剧化,电影化,由知名偶像浅香唯担任主角。在这部作品以降,武术,格斗彻底取代了之前的球类运动,占据了决心与毅力类型的主流。

80年代后半叶,动漫开始出现颓势,很多动漫杂志的发行量有所减少,首播的动画也鲜有精品。但战斗美少女题材存活了下来。1987年,《王立宇宙军》上映,我们又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及这部根本没有出现战斗美少女的影片呢?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战斗美少女没有出现。

该作品的制作公司是Ganiax,因为日后创作了大名鼎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而为人熟知,该公司由一群大阪的动画学生建立。此时导演山贺博之也不过才24岁,却自编自导了这部作品,通过少得可怜的资金,能力有限的团队完成了这部神作,这群刚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遨游在幻象的太空世界之中,创造出了如此感人的故事,然而,现实却是该作品实际上叫好不叫座。曾经属于该团队成员之一的冈田斗司夫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这部作品既没有巨型机器人也没有美少女。”随后发行的OVA《飞跃巅峰》就彻底地弥补了这一问题。

《JOJO的奇妙冒险》剧照

同年,荒木飞吕彦的代表作《JOJO的奇妙冒险》同样开始连载。这又是一部没有战斗美少女的作品,但我之所以提到它,是有原因的。因为在为《Yurika》杂志的采访之中,作者荒木君启发了我:首先是荒木君竭尽全力地将自己与御宅族划清界限。荒木选择连载的杂志《少年Jump》,是一部受众群体包罗万象的杂志——其中包括子供向,御宅向,大众向等等等等。但是他仅仅想要与御宅族划清界限,因为御宅都很单调乏味。似乎这也正是战斗美少女之所以没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缘故罢。荒木君热爱电影,小说,还有摇滚乐——这些都不是御宅族所感兴趣的事物。依我看来,荒木想要极尽呈现自己的一切概念,以及复杂的角度,从而改变主流漫画的状态。然而,仅仅在漫画作品中维持现实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下一章所说,战斗美少女等同于现实中的女孩,是御宅族性欲望的核心,那么,荒木飞吕彦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荒木飞吕彦曾说,梶原一骑的作品对他的影响颇大。这一点也许令人震惊,但梶原一骑的一些作品则的确会令人想起荒木飞吕彦的话语,以及其对于情感的表达。的确,荒木在自己的作品中和梶原一骑一样,对于情感的描写谨小慎微,处于一种艺术家特有的审慎。JOJO6045中,似乎有着些许的对于奇情的一瞥,在少年漫画之中属于罕见。但他拒绝《新世纪福音战士》那种情感的表现方式,因为荒木的作品有意维持着一种古典的技法,情感仅仅可以被有序地宣泄,以至于不让自己陷入其中。

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荒木飞吕彦同样创作了一些小众作品,诸如《Gorgeous Irene》(1985)。关于一个有着不幸背景的女孩(她患上了健忘症!)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显然属于变身少女类型,她与另一半自我进行作战,并且通过化妆变成强大的女战士,通过“死亡妆容”打败敌人(通常以鬼魂性质的成熟女人面貌出现)。通常在这类作品的变身场景中,往往会在女主人公裸体剪影的同时,出现特殊音效。这种音效可以被视为某种性兴奋。但荒木的非动画化绘制却让这一过程耳目一新,因此,他说,Gorgeous Irene之后,他发现自己“无法再去绘制少女”,这一宣称至关重要,因为其暗示了动漫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而且也折射出了作者的品味,以及癖好。

即使我们并不经常观看电影,阅读小说,也可能创作一部伟大的小说或电影作品。电影导演北野武和小说家中原昌也那源源不断的脑洞就是最好的例证,放置在电影史和文学史上,也绝不罕见。但是,如果某动画制作人并不是一名阿宅,那么他就一般情况下一定无法创作一部动漫佳作。作为一名动画制作人,承受住世界的单调乏味,并从中发现兴奋点是必不可少的,发现萌点更需要超凡的才能。例如我前面所说的宫崎骏,对于他来说,爱动漫等同于萌上动漫作品之中的美少女。对于动画制作人来说,萌就是他的创伤,下一代的动漫爱好者则从中寻到作品中少女主角的萌点。我几乎可以确定,萌以创伤的形式潜藏在当下的动漫文化之下,如同所链,固化了动漫作品的发展。

即使我前面屡次提及的OVA《飞跃巅峰》对于Gainax而言并非大获成功,但是“御宅族”一词及其自我意识却保留了下来,传到90年代。故事的主人公,一名木讷,笨拙的高中生高屋法子发现自己有着非凡的机甲驾驶才能,加之教练的严格特训,她最终成为了第一等的机甲驾驶员。从主线剧情来看,作品应该被归为飞溅的玫瑰之红。但实际上,这也许是第一部“混搭”系作品,随后这类作品在90年代达到高潮。女主角是一个可爱,甚至有些滑稽的年轻女孩,通常任何意义上都人畜无害。至于其搭档,则被给予了成熟,淡定,母性的特征,加之与主角相对的明智,善战,俨然成熟的女人。毫无疑问,她们象征着“菲勒斯母亲”,而在《飞跃巅峰》中,她们共同联手打败妄图摧毁地球的巨型外星怪兽。

我前面已经说过,《飞跃巅峰》令Gainax摆脱了《王立宇宙军》以来收益亏损的状态。后者为追求纯粹的电影质感,剔除了巨型机甲和战斗美少女的设定。巨大的损失与绝望状态迫使Gainax转向对于动画质感的文本的创作,来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因此,他们之后的方向则强调着典型的动漫式品味,这正是御宅族式的虚无主义转变为创造性狂热的一个经典例子。

再计划阶段,他们关注于这三点:战斗美少女,巨型机甲,以及外星怪兽。也许前期他们的确秉承着“如果把御宅族感兴趣的内容一股脑地加入进去,卖给他们,就会大获成功”的创造理念,但究竟是什么令他们在创作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超越这一理念呢?因为此时,战斗美少女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作为欲望客体的形象,而是成为了她们的创作缪斯。

某种意义上,到了这里,对于战斗美少女的谱系学描绘基本已经完成,自从《飞跃巅峰》之后至今,再无新类型可言。作为参考,我给出了以下这个亚类型表格。由此不难看出90年代之后出现的大多数动漫作品都属于混搭系;有些甚至建构在对于之前作品的戏仿之中,而其之所以持续地吸引观众原因也许在于Gainax持续地走在御宅文化的最前沿。

战斗美少女的谱系表格

80年代后半叶的作品还包括《阿基拉》(1988),该长片由大友克洋导演,成为了日本动漫席卷美国的主力军之一。还有结城正美的《机动警察》(1989),随后被押井守改编为剧场版长片。但对于战斗美少女的谱系学来说,最重要的当属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1989),即使这部作品与战斗美少女无关。该作中,女主角琪琪并非使用魔法,而是在达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前去修习魔法。战斗美少女作品通常将成长与修行排除在外,因为尽管魔法少女的年龄会增长,并在变身之后回到青春期,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她们并不会真正地成长。如此看来,《魔女宅急便》与其说不属于战斗美少女,毋宁说是无法归于给定的战斗美少女系谱中某一类而已。

1990s

90年代可谓是日本动漫复兴之年,如果说《美少女战士》代表了90年代的上半叶,那么《新世纪福音战士》则代表了90年代的下半叶,这两部作品不仅轰动本国,更是轰动世界。除此之外,此时涌现出来的作品层出不穷,在80年代之后,动漫产业再一次突飞猛进。无论如何,这一点和泡沫经济破灭有着直接的联系。作品的数量过度增长,当然,不乏一些战斗美少女题材,我们的系谱表更无法将其详尽列出。

首先,《福星小子》在1990年发售镭射影碟(LD)全套装,这一事件可以说是御宅史上的里程碑。该套装共包含了全218集,分别装入50多碟。据说御宅族群体人均LD用户的原因也和这一点有着必然联系。然而,战斗美少女题材推动媒介市场进步,也绝非这一孤例。

随着媒介的发展,产品也在不断分流。《天地无用》(1992)就在全媒介平台发行,但却不限于上述的发行方式:它还被改编为小说,游戏,广播剧等等。就在1994年发行的世嘉土星以及索尼Playstation之后,动漫作品纷纷游戏化,原因之一在于游戏设备大幅度的进步;特别是大容量的CD-ROM使得加入动画片段以及原汁原味的人物语音成为可能。著名的漫改游戏包括《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动战舰抚子号》,《秀逗魔导士》,还有《暴走猎人》。之后的一些作品比如《樱花大战》(1996),OVA《大运动会》(1996)则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是知名的游戏作品,然后被改编成了动画。

关于媒介的混合趋势,零一点值得注意的则是动漫作品向音乐剧改编,“音乐剧化”起源于《小红帽恰恰》以及《守护天使莉莉佳》,这类音乐剧甚至会启用原版声优。

《阿基拉》在美国已经达到了邪典级别,成功地吸引了一批狂热的日漫粉丝。随后,一部又一部作品集中出现在了美国的电视屏幕上。其中包括1994年的特摄片《超级战队》。这部作品日版名为《恐龙战队兽连者》,但美版却换了一群美国演员进行翻拍,其中包含两名女性成员。在美国的这类题材的作品之中,以少数族裔的未成年少女作为主角实属罕见。而《攻壳机动队》(1995)则是一部根据士郎正宗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动画长片,导演为押井守。该作品的录像带版本曾经一度登陆美国Billboard榜首地位,远远超过其在日本的知名度。

1997年,宫崎骏以他的《幽灵公主》再一次刷新了日本的票房记录,并于1999年10月在美国开画,由于其轻度的血腥描写而被定为PG-13级,虽然并没有向在日本那样大获成功。但却赢得了一票影评人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精灵宝可梦:超梦的逆袭》登顶全美票房榜,对于日本电影来说,影响是空前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90年代诞生了战斗美少女的另一类型;这一类型被称作混搭系,同样也可以被视为之前已有类型的延展,交汇。这类作品就包括Gainax根据庵野秀明脚本制作的《蓝宝石之谜》。在这部作品之中,女主人公少女娜迪亚和少年约翰踏上冒险的征程,寻找蓝宝石背后的秘密。庵野秀明显然偷师了一些宫崎骏《天空之城》中的概念,但最终却呈现了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娜迪亚虽然严格来说并不算是战斗美少女,但她的角色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魔法少女或者巫女类型,在动漫中,少女角色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某种紧急变化。而娜迪亚空洞的主体性则意味着故事将极端地围绕着她进行,少女寻求自己的身世,意味着她将被赋予一种自反性的现实。这一结构同样出现于其他战斗美少女作品之中。

我更要介绍《美少女假面Poitrine》(1990)这部由浦泽义雄编剧的特摄喜剧,并被一群狂热粉丝尊为小众经典,这一作品可以被视为变身少女,同样,该类型还包含另外一部东映特摄:《言出必行三姐妹》(1993)。前者关于普通高中二年级女生村上裕子被上帝赋予了魔法能力,以便保卫他周围的人,并与恶人作战。这部作品无论在御宅族群体还是普通观众群体之中都广受好评,并由知名女星花岛优子饰演无敌的假面Poitrine;同样,优子也是一名写真明星,同样也出没于各式综艺节目。和上面所述的《赛文奥特曼》类似的是,如果一个知名女星出现在特摄剧中,那么非但不会使她的事业回春,甚至还会令她未来走上下坡路。自从《美少女假面Poitrine》之后,花岛优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也正是通常很多明星拒绝出演特摄剧的原因之一。

至于“决心与毅力”类型,在《以柔克刚》之后,武术就成为了这一类型的主流题材。例如漫画《娇娃夏生的危机》(1990)就是关于空手道。《装甲天使》(1994)则关于近未来的机甲格斗少女。在《街头霸王2》中,武术少女春丽的形象同样深入人心。电子游戏之中的经典实例还有《VR战士》(1992)之中的陈佩,萨拉·布兰特这两个女性角色。总之,武术题材的少女形象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有表现性。

1992年三月,战斗美少女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美少女战士》诞生。首先,我们不妨先探讨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发行过程。番剧版和漫画版分别由东映和讲谈社同时发行,漫画版在《Nakayoshi》上进行连载。并随即大肆发售各种衍生品和外传小说。因此,《美少女战士》可以被视为一部混合媒介类型的混搭系作品,并以此吸引了包括儿童到御宅族在内的一票粉丝,后续番剧《美少女战士R》,《美少女战士S》和《美少女之星》在接下来的5年内持续放送,并在1997年3月之后出口欧洲,美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并获得了世界性的轰动。《美少女战士》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令动漫成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时尚。

《美少女战士》的故事大意是关于八年级女生月野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只会说话的小黑猫露娜,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一名被选中的战士,可以在咒语的加持下变身成为美少女战士,与月野兔的另外四名同学一道,组成五人战队,与邪恶势力作战。此外,一名神秘的帅气男子夜礼服假面(真身为月野兔的男友地场卫)现身,协助她们作战。

《美少女战士》包含的世界观非常宏大,甚至包括角色们的前世和来世。这些角色之所以会产生联系,是由于她们的前世来自于某个古王国。在该王国中,月亮与地球是两种二元对立的力量。同样,其设定同样折射出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例如原著作者武内直子的故乡麻布十番就出现在了作品之中,对于美少女战士日常生活的描写其实是作者曾经的校园生活。由于武内直子的业余爱好是收集矿石,因此她将矿石名称赋予给作品中的黑暗四天王,例如紫锂辉石,黝帘石等等。当《美少女战士》被动画化时,结果自然是成功的,除却原著作者的脑洞之外,负责人设监督的只野和子同样功不可没,她在直子的基础之上,发掘了其中的萌元素;同样也包括作为导演的几原邦彦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更包括主人公声优三石琴乃独特的声线。以上这些因素使得《美少女战士》不仅是一部动漫,更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并对于之后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称《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就是这部作品的粉丝,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它的影响。除却很多声优随后参演《福音战士》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美少女战士》中水野亚美的沉默寡言,天才少女的形象神似《新世纪福音战士》之中的凌波丽。还有就是随后的TV动画作品《婚纱小天使》(1995),同样可以被视为对于《美少女战士》的直接致敬,剧情同样是似曾相识的三名高校少女对抗邪恶势力,因此,由于前者珠玉在前,尽管这部作品完成度很高,但也并未十分流行。

TV动画《魔法骑士》(1994)的脚本由五名女性(在那时十分罕见)组成的创作小组CLAMP创作而成,但却拥有着几位复杂的结构和世界观。故事的主角狮堂光,龙崎海,凤凰寺风(光,海,风)是三名突然穿越到异世界王国锡菲罗的初中女生。并被迫接受了称为魔法骑士,解救被神官谢加图囚禁的公主的重任。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寻到魔神机甲,将其复活。因此,这部作品的节奏就如同一款RPG(角色扮演)游戏,属于那种“异世界探险”的亚类型在90年代的发展。

普通女孩卷入异世界并被迫参与战争本身是一个十分古典的题材,其中包含战斗美少女的有《幻梦战记莉达》(1985),TV动画《不思议游戏》(1995),以及《圣天空战记》(1996)。

对于动漫而言,1997年和1984年同等重要。因为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幽灵公主》上映。故事设定于室町时代的日本,阿席达卡由于村落的沦陷和凶煞神对其的诅咒被迫西迁,旅途中偶遇塔塔拉巴村的首领幻姬大人,以及被狼神抚养成人的幽灵公主珊。该片包含了宫崎骏不同层面上的思想,比如说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等等。影片中对抗的双方也不能粗暴地用善恶看待之。《幽灵公主》可以视为《风之谷》的延伸,珊和娜乌西卡一样,是一个“巫女”性质的角色。而珊和幻姬大人之间的关系则等同于娜乌西卡与库珊娜之间的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野猪神的声优森繁久弥正是本章开篇提到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的主人公配音者。

宫崎骏的选角绝非巧合,这一角色也实际上代表了宫崎骏本人早年在观看《白蛇传》时的创伤。无论如何,尽管日本很多评论家指责其复杂的结构与主题,但最终,《幽灵公主》还是打破了票房纪录。我前面提到过,该片于1999年10月美国首映,并获得评论家的一致好评。那么,这种日本国内外风评的巨大反差是否意味着宫崎骏已经到达了黑泽明的高度?然而事实是,这部作品在美国的好评使我们被迫重新估定日本与世界之间的隔阂。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完结篇:真心为你》在日本于1997年上映。TV版世界观本身设定在未来2015年的箱根,也就是千禧年第二次冲击之后重建起来的第二新东京市。十四岁的少年碇真嗣在其父碇源堂的要求之下加入抵抗组织NERV,驾驶战斗机甲EVA,对抗企图毁灭世界的使徒,然而EVA的秘密最终被战队中的另外一名神秘的女孩驾驶员凌波丽所揭示,后者是一名克隆人。此外,NERV暗自实行的秘密计划——人类补完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但直到故事结尾也并未详细说明。即使这部作品背后迷云重重,但在前半部分,却充满了当时流行的机甲战斗。然而到了中后半段,则充斥着碇真嗣的大段内心纠葛。叙事也从粗犷转向了暧昧。而大多数观众则认为原因来自于作者庵野秀明对自己创造这个角色的特性开始感到疑惑。

剧场版EVA为这部“烂尾”的番剧提供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剧场版的EVA则为这部“烂尾”的番剧提供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第三次冲击爆发,所有人一个接着另一个地化为液体,而这些人的灵魂最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凌波丽。唯独碇真嗣拒绝与之融合。然而结果是,尽管他抗拒了死亡,但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之中,并被另一名存活下来的女孩明日香斥责为“恶心”。

关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分析已经汗牛充栋,而我,仅仅想从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角度,不引用任何已有评论地谈一谈里面呈现的“边缘”人格障碍。在考察战斗美少女的类型史时,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动漫粉丝,并且令一些已经脱宅的老粉重新回归。此外,这部作品最令人注意的人物,当属这个沉默寡言,十分神秘的凌波丽。凌波丽属于《妙趣小飞仙》以来的皮格马利翁式,她空洞的人格对应其作为克隆人的身份。由此看来,凌波丽是一个原型,存在于之后诸多作品之中,例如《机动战舰抚子号》(1996)之中的12岁少女星野琉璃。她同样是一名身份神秘的少女,并作为战略指挥官,负责抚子号的计算机系统操作,在1998年,这部番剧同样推出了剧场版。而在1999年,则被选入Animage杂志的最受欢迎女主角。另一个例子是《少女革命》(1997),一部由几原邦彦导演的宝冢式作品。此外,《玲音》(1998)的主角岩仓玲音,人设同样也和凌波丽有几分相似,在故事的结尾,选择了自我毁灭。

90年代下半叶的动漫爆炸式增长是症候性的,这些作品更多集中于战斗没少女自身的空无性而非其快感性。但即使她们是空无的,却并非没有存在感,在下一章中,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空无性。

90年代下半叶的主要作品还包括《秋叶原电脑组》(1998),以及《魔卡少女樱》(1998),二者皆为混搭系,并且丝毫没有产生任何新类型。不过是善用了战斗没少女这一类型,并于此之中展现了很强的原创性。

我重申一遍,90年代的战斗美少女题材作品不计其数,即使新类型不曾出现,层出不穷的新故事也值得我们注意,世界观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大多以跨越媒介的形式出现——TV动画,LD,DVD,剧场版动画,游戏,广播剧等等等等,这也与战斗美少女形象的跨界混搭不无关系。战斗美少女这一题材未来也许不会过时,并且将启发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但是再也不会产生任何新的题材。然而,这个持续了30年的内容究竟为何在一夜之间狂走下坡路呢?我认为,答案也许和所谓的“贤者时刻”不无关系,至于详细的原因,我还是希望留下悬念,给最后一章。

日本之外的战斗美少女

至于日本之外的战斗女主角,我在本章前面曾经说过,比起“战斗美少女”,这些角色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女战士”。将性与战斗联系起来的《太空英雌芭芭丽娜》只不过是这些实验性作品的其中一部。同样包含在内的还有很多猫女,女囚题材的剥削电影,以及007中的邦女郎,毫无疑问,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成人,而非少女。纵使这些作品千变万化,却不过是《神奇女侠》(1941)中亚马逊女战士形象的变体,当然,也包括同时期同类作品中的猫女,女超人,女绿巨人,以及死亡女神,但她们的形象,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战士无一不来自于女性主义背景。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其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女性诉求。我们也可以说,她们是政治正确的产物,即使留存着些许性感,却十分松散,无法转化为虚构。

然而,近些年来,西方语境下“性化的战斗美少女”反而越来越多,未来趋势似乎也将持续加速。接下来,我可能要详细列举几部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那么就证明该作品来自美国),同样,至于亚马逊女战士题材,也将略谈一二。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尼基塔》(1990)和《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两部作品中,曾尝试着对少女与枪支两种元素进行混搭。前者的主人公是一名被秘密间谍组织训练为一流狙击手的少女尼基塔,困扰他的问题在于她无法像自己的男友坦白身份。该作品随后被美国以及加拿大翻拍,美版电影名为《双面女蝎星》,加拿大版电视剧则名为《尼基塔女郎》。《这个杀手不太冷》则关于孤独杀手与无意中走到一起的少女玛蒂尔达之间的爱情故事;女孩最终拿起枪,向谋杀双亲的凶手复仇。

吕克·贝松的另一部作品《第五元素》(1997)的女主角则是意外降落地球的外星少女。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其空洞的主体性与战斗美少女别无二致。随后,他又拍摄了《圣女贞德》(1999),溯回了战斗美少女的滥觞。也许在不久之后,这位导演将注意到日本动漫,并亲手将其改编为真人版。

由联美发行的电影《坦克女郎》(瑞秋·塔拉雷导演)根据英国同名热门漫画作品改编,原著作者系著名动画家杰米·休莱特与艾伦·马丁。该作品于1988年连载于Deadline杂志。故事背景设定为末世废土世界。冲突双方建构在坦克女郎和掌握水资源的组织之间。坦克女郎的爱人曾被该组织残忍杀害,她本人也被关进了集中营。于是她带着飞机女郎,以及一群基因变异的袋鼠人一并消灭这一组织。

魔力女战士来自于韩裔美籍导演钟彼得的同名作品,她是一名身着黑色制服的性感女郎,并用手上的机关枪无情地扫射敌人。这一形象起初起源于1991年的MTV,后来改编为了热门番剧。如今,又已经被录像带化,漫画化,游戏化。这部作品曾因日本限制级动漫一般的快节奏而引起动漫粉丝的轰动。换句话说,在这部作品中,日本动漫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其跨媒介性。

《吸血鬼猎人巴菲》改编自1992年弗兰·卢贝尔·葛井执导的同名电影,并于1997年由华纳电视娱乐首播,尽管电影反响一般,但电视剧受到了不错的评价,迄今为止(2000年)仍在播出。故事关于一个神秘人突然出现在普通高中生巴菲面前,告知其已被选定作为吸血鬼猎人。在接受训练之后,开始担负消灭吸血鬼,拯救世界的任务。这种关于普通高中女生突然被赋予与身份不相称的任务的作品毫无疑问混合了“异世界”和“赏金猎人”两种类型。主角作为小镇少女,其“可爱”属性明显盖过了对其力量的强调。

特摄剧《战斗公主希娜》由MCA于1995年首播,剧情关于来自于古希腊的女战士希娜,以及其同性伴侣加百列并肩作战,消灭怪兽。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自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因为其第一次正视了很多边缘问题,其中包括女主角的Lesbian关系。

威廉·图齐创作,由克鲁赛德娱乐于1995年出版的漫画《气》背景设定于战国时期的日本,女主角石川安娜是一名被延历寺放逐的女武僧,她决心对抗黑暗组织,为亡父亡兄复仇。除却将日本作为故事背景外,其余的设定也毫无疑问地受到了日本动漫的影响。而在Image Comics于1997年出版的,由大卫·马克绘制的漫画《歌舞伎》中,一个私密的组织实际上运营着日本的社会结构。女主人公则是在组织中代号为“歌舞伎”的女战士由纪子。漫画作者声称,他刻意使用一个异国的,异性的人物,借此传达普世主题。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里面的日本元素,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多态化的主观投射,或者说仅仅将其表述为异色文化。因此,在这些创作者眼里,“日本文化”不过是为想象界提供了一个空间。

马克·希尔维斯利绘制的《魔女之刃》于1997年出版,故事关于纽约女侦探萨拉·派真尼在调查谋杀案之时无意中被上古神秘兵器女巫之刃附身,并通过这一力量对抗犯罪。而这一性感女战士在战斗之时也面临着自身的冲突。即使时至今日,这一角色依然稳居美漫女主角人气榜前十。

1997年,美国游戏厂商Eidos出品了一部3D动作冒险游戏《古墓丽影》,游戏背景设定于古代遗迹,主人公则是身手矫健的女探险家劳拉·克劳福特,在此之前,游戏女主人气一直被日本游戏霸榜,劳拉则是第一位备受好评的美式游戏女主角,除此之外,她的形象也出现于杂志,电影,甚至是色情同人游戏之中。她的出现开启了西方视野之下的虚拟角色之先河。

据我所知,Cliffhanger于1998年出品的《战神》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西方的第一个战斗美少女角色。该作品由前《X战警》系列的画师乔·马杜雷拉操刀创作。世界观则设定在一个龙与地下城式的奇幻世界,偶然间相遇的五个人最终组成了一个抵抗邪恶势力的战队。该战队的中心是一名9岁的,被魔法手套庇佑的女孩凯瑞(这一点和《魔女之刃》有几分相似)。除此之外,该战队还包括另一名女战士莫妮卡;一名剑士;一名巫师,以及一个泥石巨人。显而易见,日本动漫的影响就可见一斑。比起传统美漫而言,角色的眼睛更大,面部表情更加夸张。除此之外,人物头发的绘制也与美漫大相径庭,后者通常被处理为整体性的一大片,而《战神》的人物却一根一根,发丝分明。这一处理方法是日本漫画家藤岛康介的原创。此外,还有画在颧骨上方的对角线等等。总之,这种绘制方法是美漫前所未有的,这一点使得该作品倍受欢迎,并诞生了各种粉丝向网站,出版物,甚至是RPG形态的小说(总而言之就是粉飞克),与第一章提到的同人文化如出一辙。

Cliffhanger漫画公司出版的其他战斗美少女性质的作品同样获得了良好的评价。例如1998年出版的,由安迪·哈特内尔与J·斯科特·坎贝尔绘制的《危险女孩》。就是一部关于三位少女密探对抗邪恶势力的故事,同样在绘制技法上,受到了日本动漫的影响。

很明显地,90年代下半叶以来,欧美的类战斗美少女作品层出不穷。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此类题材在美国诞生。

日本的影响当然也是一方面,但是这一趋势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原因。那么,换句话说,原因是否来自于媒介环境的剧变和出于性欲望方面的问题呢?二者之间又是否存在关系?如果的确如此,那么战斗美少女未来将不为日本所特有,而是持续席卷全世界,在下一章中,我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尝试对其定义。

编辑:往事如烟

自言自语长期患者

豆瓣:-发乎情止乎礼

-FIN-

原标题:《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⑥|连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