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业致辞|北大俞可平:包容成就伟大

俞可平
2020-07-03 11:03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编者按:

不知不觉,高校毕业季又悄然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虽然许多同学只能带着对母校的万般留恋“云毕业”,但不会缺席的是老师们的“最后一课”——毕业致辞。在致辞中,老师的嘱托与祝福如同炎炎夏日中的一丝清风,让同学们沉下心来,理性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

本期我们刊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的毕业致辞。在致辞中,俞可平老师高度评价了同学们在防疫期间所体现的坚强、忍耐、克制、自信和包容等优秀品质,特别强调了包容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包容就是包涵和容纳不同于自己偏好的人和事物。正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包容精神,成就了北京大学的伟大。包容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是因为它是人类团结合作的心理基础,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包容体现了人类的博爱和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所爱的范围就越广,他的包容心也就越大。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偏好,是文明进步的体现。包容也是内在的力量,是自由和活力。对他人包容,就是给他人自由。“发展需要包容,包容才能发展。小到一个单位和部门,大到一个地区和国家,只有包容性的增长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

澎湃商学院将继续选刊各高校教授、校友代表的精彩致辞,也欢迎诸位读者在文后留言推荐令你难忘的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少回我们在美丽的燕园盼待并谋划同学们返回母校,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就在不久前,学院还给同学们发出了通知,邀请毕业班的同学回来参加毕业典礼。部分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还真回到了母校,今天他们就在现场,使我们尤其感到亲切。然而由于北京的疫情出现了重大反复,市政府和学校再次提高了防控级别,应届本科毕业同学很遗憾现在就不能回到母校由老师们亲手给你们拨穗了,只能参加今天举行的云端毕业典礼。

今年放寒假的日期是1月13日,距今已经整整5个半月,160多天了。我相信,自从你们上小学后,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没有这么长时间离开学校而待在家里。尽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你们还是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全部学业,交出了圆满的毕业答卷,今天得以参加这个极其特殊的毕业典礼。在此,我要向各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大家在人类罕见的疫情期间结束学业,并将走上工作岗位,或开始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涯!在今天这个难忘的毕业典礼上,我不仅要祝贺同学们如期完成学业,还要感谢同学们对学院防疫工作的配合;不仅要祝贺大家顺利毕业,更要祝贺大家经受住了凶猛疫情的严峻考验,自己身上的各种品质得到了升华。大家不仅交出了圆满的学业答卷,也交出了合格的品行答卷。

同学们正值花样年华,在活力四射的青春时期,突然因疫情而必须在家里蜗居160多天,这首先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坚忍不拔精神。囿在家里将近半年,要严格遵循当地政府和学校疫情防控的各种规定,停止许多本来正常的户外活动,既要保持身心的健康,还要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若内心没有足够的坚强、忍耐、克制、自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坚强、忍耐、克制、自信等品行,一直是人们称道的美德。它们之所以是人类的美德,是因为这些品行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恐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战胜现实的困难,完成既定的任务。我希望同学们毕业后也永远不要失去这些品质,那样,无论你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与父母亲、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朝夕相处160多天,虽然这是增加亲情的难得机会,但其实并不容易。由于年龄的差别父母子女之间会有代沟,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难免分歧,闭居一屋的时间久了,亲人之间也容易产生感情的裂痕。我看到有报道说,“疫情过后,离婚率暴涨”,据说有的民政机关门前,还排起了离婚的长队。夫妻之间尚会疏离,其他亲人之间更难免龃龉。同学们能够这么长时间与家人和睦相处,而且顺利完成了学业,这表明在同学们的身上还拥有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一种人类美德和基本价值,它就是包容。

说起包容,我们北大的学子应当再熟悉不过了。北京大学之所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与蔡元培校长当年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密不可分。包容成就了母校的伟大。因为包容不同的思想观点,形成了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当时的北京大学得以吸引一大批引领学术潮流的杰出学者,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现代思潮的集散中心。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使得北京大学校园内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的真理愈辩愈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种子开始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完全可以说,母校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成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源地,在相当程度上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倡导的这种包容精神。

大家知道,包容是人的一种境界和心态,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容忍不同的观点,接纳不同的事物,宽恕别人的过失,超越个人的恩怨。因而,包容自古就是一种美德,受到高度的赞赏。其实,包容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还有更为丰富和深远的意义。

包容是人类团结合作的心理基础。顾名思义,包容就是包涵和容纳不同于自己偏好的人和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和偏好,接纳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喜爱与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同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是难事。而认可和接纳与自己的利益相背、偏好相左的人与事,往往很不容易。但是,这样的包容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利益和价值不可能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群体与群体之间要合作共存,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都离不开相互包容。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包容的本质是人类的博爱。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类不仅仅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还要顾及他人及共同体的利益。因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应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应当富有对他人的爱,对民族和国家的爱,对整个人类的爱。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所爱的范围就越广,他的包容心也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只爱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人和事物,只爱那些与自己的性格与爱好一致的人,只爱那些与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相似的人,只爱那些与自己的地位、背景、族群相同的人,那就是一种狭隘的爱,不是真正的博爱与大爱。真正的博爱和大爱,自然会拥有包容的心态;真正的包容,也自然会滋生出博爱的情怀。

包容是对他人的尊重。两年前给你们学长的毕业致辞中,我曾经倡导同学们要追求“有尊严的幸福”,我把人的尊严视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征,强调不能为了某些世俗的利益而失去做人的尊严。什么是尊严?尊严就是个人的价值和地位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保障人类尊严的基本条件。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偏好,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有人哭时要允许有人不哭,有人笑时要允许有人不笑,有人赞扬时要允许有人批评。真正尊重别人,就要认可并接纳别人与自己在个性、观点、地位、学识、财富、信仰、族群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换言之,就要包容别人在利益、价值、品性、思想、偏好等方面的不同。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也就难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多一份对他人的包容,就是多一份对他人的尊重。

包容是内在的力量。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于接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对自己的挑战。所以,包容绝非软弱无力,而是内在的坚强有力。我在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喜欢打架的小伙子,有次在运动中不慎被人绊倒在地。绊倒他的行人赶紧扶他起来并连连道歉说“对不起”,可小伙子不依不饶,向对方连踹带打,一顿拳脚。对方始终没有还手,只是劝小伙子以后不要再打人。几天后,小伙子的父亲出了交通事故,叫来警察处理。前来处置的警察一到跟前,小伙子傻眼了:这不就是那位被自己打得嘴角出血的行人吗?警察也认出了他,知道他此时在想什么,便说:那天你打人,我是可以拘留你的。但那样你会留下案底,对你的前途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宽容了你。小伙子事后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我击败了别人,其实是别人用包容帮助了我”。包容背后其实是力量!

包容是自由与活力。我们政府管理学院的宗旨是:“传扬政治文明,引领学术新潮,培育优秀公民,造就卓越领袖”。我完全相信,同学们当中有不少人日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如果将来你是一位领导,那么包容就更加重要。包容与自由常常不可分离,对他人包容,就是给他人自由。包容自己的同事和部下的不同观点,就可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内部环境,那会使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充满活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容纳个体的差异,鼓励选择的多样性,做到古人倡导的“和而不同”,这正是包容的积极效果。当你们成为领导时,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发展需要包容,包容才能发展。小到一个单位和部门,大到一个地区和国家,只有包容性的增长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

同学们,包容至大,包容至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阻挡你们学业的进步,而且锤炼了你们身上坚强、忍耐、自信和包容的品质。只要你们拥有这些宝贵的品质,那么,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这也是我对同学们的衷心祝福,祝福你们毕业后努力跨越各种荆棘坎坷,拥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本文原题为《俞可平:包容成就伟大》,作者俞可平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微信首发于“北大政治学”(公众号:PKURCCP),澎湃新闻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蔡军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