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邮票的变迁看香港回归的历史

2020-07-03 15: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枚小小的邮票,方寸之间,见证一国历史。

许多人不知道,在香港正式回归前,香港邮政署其实发行过一套“中性邮票”——过渡时期通用邮票,以代替停止发行的英女皇头像普票,人们俗称其为“中性邮票”。

此套邮票既无皇冠徽记,也没有“中国”“CHINA”字样,设计内容必须中立,并要取得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同意,于7月1日之前及以后使用。而这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万全考虑的重要任务最终交到了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手上,哪一个景致可以代表当时的香港?图像元素之间又有什么排布的奥秘?我们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这套邮票设计背后的故事。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的临近,香港邮票将面临一个问题。

邮票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因此,回归前(至1997年6月30日为止)使用带有英国皇权色彩,铭记为“香港”“HONG KONG”及皇冠或女皇头像的邮票;回归后(由 1997 年 7 月 1 日开始)使用铭记为“中国香港”“HONG KONG,CHINA”的邮票。

为解决邮票“过渡期”的问题,香港邮政署同中、英两国协商,决定在 1997 年初发行一套“1997 年前后均可使用”的通用邮票(普通邮票),铭记为“香港”“HONG KONG”,此套邮票既无皇冠徽记,也没有“中国”“CHINA”字样,设计内容必须中立,并要取得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同意。

香港邮政署从1994年就开始安排香港回归过渡邮票的设计工作,同时约请了五位设计师,请他们各自拿出设计方案。初步方案在一个月内提出后,经邮政署认可,再拿出详细方案。邮政署通过后,画出正式图稿。最后还要交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审议批准。这次邮票设计前后反复多次,历时近半年,才最终确定。这是靳埭强设计邮票周期中最长的一次。

这套新款通用邮票共16枚,面值从10分至50元不等。

此前的所有通用邮票,都是使用英国君主头像、徽志、旗帜等象征皇权的图像。

香港最美的地方在海港,从尖沙咀向港岛望去的景色最美。这里高楼大厦林立,背后的太平山轮廓起伏优雅。都市风光反映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太平山则蕴含了香港的自然之美。

1997 年回归时的海岛景色,既代表香港的发展历史,也代表回归时国际城市的场景,是很有代表性的意象。设计邮票时虽然未到回归时刻,但建筑物不会有太大变化,图片资料可以搜集到。但如何表达这个海岛呢?可以是每枚邮票相同,还是……

最终,靳氏提交的设计方案,是驰名世界的香港胜景——维多利亚海港的风景。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十三枚低值邮票

从题材选择上来说,这样可以避免政治上的象征。同时,这套邮票的特别之处,在于靳氏使用的表达手法—没有常规地使用摄影或插画,而是以中国画长卷的处理手法进行演绎。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焦点透视,即“所见即所得”。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则采用“视点移动”(散点透视)的方法,让一目不能穷尽的风景,汇于一画。长卷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画面横向展开,可以展现丰富的内容。著名的山水画长卷,包括有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

靳氏在邮票中展现的港岛风景,就是专门从海上选取不同位置进行拍摄,然后再将其拼合成为一幅超长的“长卷”。为了使用方便,通用邮票通常票幅较小,需要使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别。靳氏创造性地运用“彩虹色相”,把13枚低值邮票(从10分到5元)分为13个不同的颜色,而它们也能互相拼接,成为“邮票长卷”。

在每一枚尺寸细小的低值邮票上,靳氏尽量充分地利用空间放置“香港”“HONG KONG”及面值:每枚邮票各采用一种主要色彩,海面以彩色代替,其上为等线体英文“HONG KONG”,“香港”及面值置于票面上端,“香港”二字使用较为庄重的中宋体,面值字体与之相配。上方底色与风景之间由彩色渐变为白色,以突出“风景”。风景 也处理为单色调,且调整为与底色相协调的色彩。

普通邮票由于各枚面值不同,较少设计为小全张形式(特殊情况除外)。因为面值不同,不利于邮资计算。但此套邮票的设计,“连票”更能突出它的神采。

13 枚低值邮票,设计成为横连“长卷”,完整地呈现了他的设计初衷。13枚邮票从整体上看是中国画的长卷形式, 部分看是中国画的联屏形式,既可以单独看又可以连起来看,这充分体现了靳埭强“中国文化现代表达”的设计哲学。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三枚高值邮票

与 13 枚低值邮票使用日景不同,3 枚高值邮票精选了沿海风景中的精华段且是夜景。在3枚邮票上分别是中环大厦(面值10元)、中银大厦(面值20元)、怡和大厦(面值50元)3座年代不同的地标建筑。由于它们票幅较大,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因此使用了全彩色的夜景,而背景色调则使用了从蓝到紫到洋红的渐变颜色。

低值小全张的尺寸为53mmx273mm,其长度创造了世界纪录;印刷使用了7种专色,也打破了世界纪录。高、低值小全张的左右边缘,并不像常规那样,把颜色直接延伸到边缘,而是采用白色。我曾特地写信请教,靳叔的回复是“不想破坏长卷的连续感”。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首日封

这套邮票,巧妙地运用中国画传统的处理手法,使画面信息量达到最大的饱和度,是靳氏邮票设计的代表作之一。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于1997年1月26日发行。在首日封上,靳氏特地选用了一张与邮票角度相同的早期香港风景画,与邮票一起对照,形成“沧海桑田”的历史感。

此套邮票因1997香港回归这个历史事件而设计,成为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香港人的骄傲—由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

同时发行的3种小本票,封面使用与对应邮票同样的色调,并以邮票外形框出长景中的对应邮票位置,配以相同的字体,延伸了邮票的风格。

如果说上述“山水长卷”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那么“回归普票”时,靳叔还提交了另外一个闪烁的“纯现代的中文字体”方案,它并非是一个陪衬方案,也有其独到之处。

香港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夜景举世闻名。七彩斑斓、璀璨闪耀、灯火辉煌的盛景,正是“东方之珠”的写照。

由此,他想到夜景中透出不同色彩的一格格“窗口”,并以此来象征这个花花世界。他以马赛克方格构成“香港”二字,并仅以这两个“文字”为主体,设计出13枚低值票。图案的方块分格完全相同,每枚邮票仅使用不同的“马赛克配色”加以区分—这在设计上是不小的挑战。高值的3枚,手法相同,但票幅较大。

这套方案,手法现代、抽象,巧妙而得体地表达了香港的地区色彩和气氛,体现出了前卫、先进的专业设计水平。

《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四号》首日封

1997年2月12日发行《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四号》。邮票使用的是刚发行的通用邮票(10元面值)。小型张背景选用了一张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尖沙咀码头,左方矗立的是尖沙咀九广铁路火车总站钟楼,而右方的海上则航行着一艘高烟囱的天星小轮。设计主旨是今昔的对比,邮票上的中环大厦与小型张背景上的钟楼,虽然是不同年代的建筑,高度对比也非常悬殊,但外形上却有点类似,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对比。

小型张右上角是徽志,上面的字体和底下横条使用渐变色彩,以呼应邮票渐变的底色。

首日封左边的图案,两个圆圈中的两个建筑物图片,强化了这种对比。

《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五号》首日封

同年2月16日发行的《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五号》,其概念和手法与前者相同,均使用20世纪70年代尖沙咀九广铁路火车总站的老照片,钟楼还是视觉的焦点,但这次照片的取景角度与前者不同,隔着海港可见对岸的风光。

(文本节选自《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

推荐阅读

《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

靳埭强 吴玮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包罗万象的邮票简史,一堂精彩绝伦的平面设计课,一段因邮结缘的师生之情,设计大师靳埭强与学生吴玮“四手联弹”,在方寸邮票间,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奥秘。

本书以靳埭强先生与吴玮先生两代人的相识及交往为切入点,收录了靳埭强先生于1970年至2018年设计的近百种邮票作品,并采用叙述的方式把靳埭强的邮票设计理念娓娓道来,生动呈现了这些设计背后的有趣故事与划时代意义。数十个优秀、真实的设计案例,引导读者从中获取丰富艺术的灵感。对集邮爱好者来说,本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对平面设计专业人士来说,本书亦是很好的设计案例集。本书还附赠由靳埭强亲自操刀设计的限量版个性化十二生肖邮票一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原标题:《从邮票的变迁看香港回归的历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