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占屋史|墨西哥城:从成功改造贫民窟到排斥底层
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面积1525平方公里,含卫星城在内人口达到2200万(2019年初数据)。
中美洲的印地安文明——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建成于1325年,焚毁于1521年,鼎盛期人口达到30万。特诺奇蒂特兰本就是以特斯科科湖(Lake Texcoco)中小岛为中心、逐渐填湖建造出的水上城市。西班牙人征服此地后,无法应对洪水威胁,决意将湖面填平,重建新大陆的首都,并命名为墨西哥城。墨西哥城今日绝大部分城区都建立在不稳定的回填土之上,成为城市的一大隐患。比如,1985年9月的大地震,墨西哥城损失惨重。
自20世纪以来,墨西哥城人口迅速膨胀。
墨西哥内战后,国家缺乏劳动力,出台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墨西哥的“重工轻农”政策以及“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让墨西哥城成为民族工业发展和固定投资计划的主要阵地。诸多就业机会和高报酬吸引着农村移民,农民一度占城市新增人口总数的60%。
然而,墨西哥城的城市化进程远超工业化速度,长期失业和半失业导致许多人成为城市边缘人群。贫困、污染、拥堵等城市问题接踵而至,为遏制墨西哥城的无序扩张,政府采取了“卫星城”计划。时至今日,大都会区的卫星城已容纳了超过1000万人口,成为了中心城区的反磁力中心。
1930-1970年代:占地而建
墨西哥城中大量新增贫困人口何以为家?自建住房(Self-help housing)是人们的解决之道。所谓自建住房,即以非正式的方式获得土地,营建居所。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建屋而居,亦归入“占屋”行列。
墨西哥城低收入住区的权威学者P. Ward,在1980年代有过这样的观察:
“非正规住区(irregular settlements)的快速发展,除了让代理人和居民获益之外,还使许多利益集团受益。建筑业发现自建房屋市场不断扩大,建筑材料的运输商和当地零售商也从中受益。这样的住房系统,是大量劳动者可以负担得起的,减少了对工资上涨的需求。政府工作人员也从就业人口和扩张中获益,他们因对非法行为的宽容和发放规划许可而受到贿赂。他们也可能从与居民建立的互惠关系中获得政治支持。总而言之,非正规住区为维持社会稳定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而使整个政府受益。”
由此可以推测,相当一部分新增人口是在政府默认的前提下,以自建住房的方式寻得了容身之所。
在未经土地所有者同意或违反土地所有者意愿的情况下,占地而建,是1930和1940年代墨西哥市新增人口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侵占是对私人财产最公然的侵犯,与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这是墨西哥法律秩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墨西哥国家的大部分合法性起于它“源自革命”的事实。墨西哥宪法(1917年)中的财产概念是这两种趋势之间的精心折中。因此,驱逐城市占屋者并不容易。
自1930年代后期开始,官方文件中就出现了“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对占地而建住区”的正式认可。1941年专门批准通过了一项规章,对“居住改善协会”(settlement improvement associations)加以规范。规章中并未列出建造新住区的方式,从而规避了土地产权问题,只涉及居民的组织。中心事宜在于地方主管部门对居民代表组织的承认。即便是占地而建的住区,只要居民代表组织得到认可,就被纳入城市新居民之列,占地而建的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被采纳,且不会受到驱逐。而对于居民组织的认可,等同于取得了土地的控制权,占屋行为得以合法化。
然而,占地而建的棚户区人群并不能轻易安居。那些未购买土地的人面临从所占土地上被扫地出门的威胁,或受到主管机构的政治勒索(Political blackmail)。另一部分人,虽然从土地所有者手中购买了小块土地建屋,但建造并未获得规划许可或其他正式手续。以上两种均属于违规建造,但却面临不同的结果。后者因为取得了所有者的许可,因此并不属于“占屋行为”。 无论哪种类型的违规建造,都代表了低收入住居与法律体系之间的终极矛盾。
1970-1980年代:贫民窟改造的“成功”案例
El Centro是墨西哥城的内城区域,可容纳10万居民,是有名的贫民窟。从历史上看,该区域曾经是富人的家园;而随着建筑和街区的衰败,现代交通使郊区生活具有吸引力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富人纷纷离开,房屋被细分为小公寓,低收入人群入住。建筑普遍通风不良,居民通常需依靠共用的炊具、洗衣机和卫生间。虽然居住质量不佳,但房租低廉。
1970年代,政府试图对El Centro区域进行升级:以现代多层公寓大楼代替旧有建筑。不在此居住的房东支持该计划,他们希望驱逐租户。但租户们集中抵制,加上1980年代的债务危机,导致计划搁浅。这相当于另一种“占屋运动”。
到底有哪些人居住在这一区域呢?尽管这里收容了社会流离失所者和无家可归者,但相对于城市郊区的棚户区,这里更多是状况良好的家庭,很多居民都是辛勤工作的“小资”或正规部门的工人,且户主的收入达到当时最低工资的两倍。
1980年代,该地区的非正规经济蓬勃发展,活力远超棚户区。作为传统市场区域,很多居民转向街头商业。即便一家之主在正规部门工作,家庭也经常利用市场机会从事商业活动。1985年时,该区域住户平均居住时长为30年。居民出于种种原因忍受了住区的自然衰败,或是喜欢该区域的中心位置及其提供的谋生机会,许多人也对社区颇为认同,即便外界将其视为贫民窟。
他们认为自己的邻居是真实的,代表墨西哥城的“灵魂”。究其所以,这里的贫民窟亚文化并非绝望和散乱,而是向上且具有凝聚力。社区的基层组织在1970年代抵制贫民窟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5年的墨西哥城大地震重创了该区域,看似将完成政府无法完成的任务:迫使此处的居民迁移。
地震之后,新的草根住房运动萌生,居民向政府提出住房要求,政府并不考虑。他们的运动得到了左翼政党、大学师生以及“具有社会意识”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支持。即便社区在地震危机应对方面并未达成统一,其策略、目标和政治倾向存在差异,对于住房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不同的诉求,然而最终推动政府在El Centro和其他震毁的中心地区建造了约48OOO套住房单元。
在El Centro区域,修建起的是低成本的两层或三层预制式单元住房,每套面积为40平方米。新建筑以柔美色彩涂绘。与1970年代的城市更新计划不同,该计划尊重了社区传统和需求。新的公寓设有内部庭院,与旧时庭院一样。此外,地震灾民被允许搬迁到他们的旧时租住地点,可以继续比邻而居,而工匠和商贩则可以保留他们的客户和营销网络。
这一运动堪称当时罕见的另类“占屋”且成功的案例,其经验表明,内城社区值得保护,居住和工作于此的人们愿意并能为自己的社区争取权利。
1990年代之后:对底层的排斥
经历了1980年“迷失的十年”之后,墨西哥城经济开始复苏,主要途径是“第三产业化”。这意味着墨西哥城向跨国金融流和专门化消费的枢纽城市转移,城市经济也呈现出两极化特征。
大卫·哈维对这样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城市”(entrepreneurial city)有所定义,它们尝试通过各种战略来实现对城市的想象,从新建诸如购物中心、体育馆、会议中心和文化空间之类的消费中心,到重建城市建筑环境无所不包。城市作为产品,作为要出售、推广和销售的东西而打造。
2001年,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区实施的一项“复兴计划”(Rescue Program),可算墨西哥城实施“企业家城市”战略而导致空间排斥性的标志事件。复兴计划主要目标是,振兴和美化城市历史中心的街道、建筑物和中央广场,尽管希望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但却排除了特定形式的社会互动。而这样的互动对于非正规就业的边缘人群的福祉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谋生的街头小贩。
一位因复兴计划而被驱逐的街道商贩这样说:“我八岁以来就一直在这条街上售卖,这是我的家。我在这里的时间比在自己的家中的时间还长。我儿子也在距此一街之隔卖袜子,我丈夫也在这里工作。没有人能把我赶出这个地方。”
今日的墨西哥城对于底层外来人口不再包容,对于城市之中的贫困居民也渐趋排斥。他们面临的是“以何为生”和“何处住居”的双重困境,在无可谋生的大城市之中艰难求生,莫若分散到各处谋求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① 墨西哥史(上,下),(美)迈克尔·C. 迈耶, 威廉·H. 毕兹利编,复旦人译,东方出版中心。
② 墨西哥通史,刘文龙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③ Fighting for spaces, fighting for our lives: Squatting movements today,Squatting Everywhere Kollective (SqEK)
④ .20世纪墨西哥城人口剧增的原因,张卫岭,城市问题
⑤ Low income settlements and the law in Mexico City,Antonio Azuela de la Cueva
⑥ The Prospects for Progressive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 in Latin America: Cases from Mexico City and Buenos Aires,MIGUEL KANAI and ILIANA ORTEGA-ALCÁZAR
⑦ Resis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Street Vendors’ Struggle in Mexico City’s Historic Center,VERONICA CROSSA
⑧ Poor people versus the state and capital: anatomy of a successful community mobilization for housing in Mexico City,Susan Eckstei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