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潜入“985废物”小组后,我发现了他们“变废”的秘密

2020-07-02 11: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five本ve 四象工作室 来自专辑当代青年研究协会

“高考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今年的高考因疫情延期至7月份进行,正当许多考生摩拳擦掌、誓要“多考1分 干掉千人”时,一群名为“985废物”的年轻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的“恐慌”。什么?!考上985还得当废物?说好的高考胜利呢?说好的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呢?寒窗苦读十数载,这不是浪费青春吗?!

四象在仔细研究了这个群体后,逐渐揭开了“985废物们”的面纱,发现了他们都在焦虑的“小问题、小秘密”。

文 | Laura 图 | 高高兴兴

1

传说中的“985废物”是谁?

说实话,刚得知豆瓣有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时,本小朋友确实有很多问号。我带着好奇心,混入“废物组”,亲自翻阅了300余个帖子,发现这些自诩废物的人好像都有点厉害。

披着光鲜学历的小组成员描绘着自己的失意和弱小,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迈入末流985、冷门211也绝非易事。

2

能上985明明应该是 “天选之子”

1998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数为65.3万人。1999年开始各大学纷纷扩招,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数达422.2万人,20年里中国大学累计招收本科生5768.4万人,约等于浙江省全省的总人口,这还不包括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人数。

本科大学普遍扩招的同时,成功进入顶尖高校的难度并没有下降太多。

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985工程”,陆续有39所高校入选,“985”这3个数字既象征着教学质量足够高,也意味着极为难考。

2019年,100个高考考生中,才有不到2个人能上985,如果在河南、山东、四川、广东等人口大省,985升学难度只能更大,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也不过分。

高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入“985”的他们以后的道路会比别人更广阔。2019年,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0.5%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24.6%出国/出境深造,他们去了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

不仅如此,985毕业生们就业时也比普通毕业生更容易去“大厂”,2019年清华毕业生最常去的5家公司分别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

能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都不是“凡人”,为什么在985大学里、坐拥最优的教育资源,反倒变成“废物”了呢?

3

“985废物们”为何焦虑?

在认真阅读完300多个帖子后,我们整理出让年轻人崩溃的那些“瞬间”。

最常出现在帖子中的问题大致有5个:对学业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对工作的失望、对人际的无力、以及长期深受精神压力的困扰。

他们首先担忧的就是每天睁眼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父母的坚持下报了不喜欢的专业,现在生不如死怎么办?学分太低怎么办?面试屡屡受挫,至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心态彻底崩了;被现有工作折磨得要死,想裸辞又担心因为疫情找不到其他工作……

以上问题关乎接下来的出路,可谓迫在眉睫,但他们也会未雨绸缪,早早地思考未来要走的路,很多人刚上大一、大二就焦虑未来应该是“工作?考研?保研?出国?”

除了要解决自身的迷茫,他们还得应对人际关系,很多人因为与父母、导师、同学、恋人的沟通陷入困境而颇为烦恼……

看到让“985”们变废的这些问题,本小朋友只觉得眼熟,写不完作业,为论文头秃,要不要读研,这不就是我以前的苦恼吗?(现在的我好想拥有“写不完作业”的苦恼)

被工作日夜折磨、每天遭遇社会毒打、想辞职却又不敢,基本也是当代社畜的“标配”了。仔细想想,感觉自己也是个废物了。

4

面对遍地成功人士,谁不是废物?

谁的青春不迷茫?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更易让人崩溃的网络环境中。社交媒体崛起,一定程度上抹平了社会的信息差,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给了我们接触不同圈子的机会,但也让人更容易接触到焦虑的信号。

逛知乎,到处都是“年薪百万,人在美国”的成功人士。仅仅“年薪百万是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做到年薪百万的?”、“年薪百万的人都在干什么?”这3个问题的浏览量就达630多万。

刷抖音,遍地是一顿饭两三万、和你分享致富经的90后;看小红书,随手一划就能体会到别人“名包铺一床”的快乐。

还有人均学历985的“富二代研究中心”——虎扑、动辙花费几十万给爱豆应援的金钱修罗场——微博,以及各种“靠副业轻松月入过万”的公开课……

放眼望去,处处笙歌繁华;指尖划过,篇篇尽是有钱人。看着此情此景,面对这些成功人士,谁又不是废物呢?

也许相比未来人生中更大的风浪,相比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死困境、眼下的温饱难题,“985废物们”的问题有些“小众”。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他们衣食无忧、又有优质教育资源加持,本该是这个社会上最不用焦虑的群体,但问题恰恰是:为何这群最不用焦虑的人,竟也如此焦虑?归根结底,他们也是被社会上的焦虑“传染”了。

财富的积累、命运的改变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生,甚至家庭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疾病可能具有传染性,广泛的社会焦虑又何尝不是在隐形传染呢?

疫情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对自然、对生命、对未来,希望我们大家也能认真思考一下当前的“焦虑困境”,有些事情,需要慢慢来。

原标题:《潜入“985废物”小组后 我发现了他们“变废”的秘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