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喜之郎才是广告界的脑控王者
原创 沈公子 青年横财发展会


只有周董的新歌如约而至。
但当我听到“麻烦给我的爱人来杯Mojito”的时候,小小的脑袋里只有大大的疑惑——周董,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优乐美吗?

今次,我们就来扒一扒优乐美奶茶背后的靠山,它同样名扬四海——喜之郎。


果冻这种由明胶加工而成的零食,有人对滑溜溜的质地爱之深,也有人对黏软的口感退避三舍。

果冻的主要消费者是儿童,但选择权却被家长们紧紧地攥在手中。而家长们眼中的果冻,简直是“香精、色素、防腐剂”的有害三连。儿童吃果冻也容易造成吞咽事故,果冻是万万不能买给孩子吃的。
击不中主流消费群体的心,果冻不好卖。
由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趋同,各个品牌的果冻在口味、体积甚至产品包装上都十分相似。去超市货架瞄一眼,一水儿的果肉果冻、蒟蒻果冻、吸管果冻……

没有产品差异点,果冻不好卖。
大家一样不好卖,为什么喜之郎就能杀出一片天呢?
巧宗就在于品牌——产品有短板,就拼命用营销和传播来找补,用烂大街的话说叫“占领用户心智”。
品牌传播有四种主流方式:广告、公关、销售促进、人际关系(口碑)。喜之郎主要靠的就是广告。说它是零食界的广告顶流,绝不为过。

直到现在,社交网络上仍然有一些怀旧老哥,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这首怀旧老歌。

听到那段“我只喜欢你/是奉了爱的旨意/没有谁可能代替/那种感觉不言而喻”,谁不要感叹一句“爷青回”呢?

《我只喜欢你》的旋律悦耳动听,歌词容易记忆,且有那姐这样的名人加持,一时间让Cici果冻的知名度迅速打响。直到前几年,Cici果冻还以“我只喜欢你”做文眼,再创作了一首rap,全民skr。
喜之郎请明星的思路非常清奇。当时市面上的零食类广告,热衷于请小帅哥小美女出镜,优点是用户群体高度契合,缺点是风格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喜之郎就剑走偏锋。除了出场自带大姐大范儿的那英,喜之郎还请过跳水界一姐郭晶晶。

更为知名的,是子品牌优乐美——周杰伦的影响力,在座各位,有谁敢质疑?
举个栗子,周董的作品在大陆被QQ音乐独家承包,科技媒体“晚点LatePost”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单单周杰伦三个字,对于QQ音乐来说,就意味着15%的DAU(日活跃用户数)增幅。
更何况连土到掉渣的爱玛电动车都能盘活,区区一杯奶茶自然不在话下。即使如今喜茶奈雪满天飞,杯装奶茶优乐美,却始终占据了一席之地。

广告时间短,制作方案都是以秒为单位,这也注定了广告在单位时间内既要做到给予受众足够的信息量,也要做到准确、高效、容易记忆,从而产生认知价值。
因此,魔性文案这种简单粗暴、有记忆点、方便传播的载体,就成了许多品牌的杀手锏。
举个栗子,“喜之郎Cici可以吸的果冻”,品牌+产品+食用方法,视听触三感被浓缩在11个字的广告词里,妙啊。
再发散一下,在喜之郎的子品牌里,“海苔我就要美好时光”简直是对“果冻我就爱喜之郎”的致敬;至于“我是你的什么”就不用说了吧,闭着眼也能接上“你是我的优乐美啊”。

前面提到,喜之郎请郭晶晶出演了一系列以跳水运动为背景的广告。
在当时中国申奥成功的大背景下,全国上下都特别提气;另一方面正值奥运会期间,中国跳水队大杀四方,喜之郎这个投资回报率,因为热点的加成,可以说是呈指数级增长。
另一个更加有名的产品“水晶之恋”,在古早时期推出了一系列以爱情为主题的广告,彼时《泰坦尼克号》在国内大火,全国人民都为杰克和肉丝儿的绝美爱情感动不已。
水晶之恋自然也不甘落后,果断出了一集船头拥抱的广告片,广告中男孩搂着女孩,女孩搂着果冻的镜头,让无数少男少女的heart直接will go on了。


它家的广告数量虽然多,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套路:洗脑音乐中透着丝丝清奇魅力,土酷画面里流露出些许迷幻气息。
甚至有些广告,如今已经成为了赛博世界专属于后浪的meme。
像是喜之郎那支“太空人”广告,常年盘旋于B站鬼畜区,up主们会将其和鬼畜icon轮番进行梦幻联动,产出一支又一支精美的亚文化视频。

这已经不是上头了,这是脑控。
那句一战成名的文案“果冻我就爱喜之郎”,相当于把喜之郎和果冻产品画了个等号,这份霸气令人叹服。

前面提到,喜之郎在广告上,善于运用明星、文案和热点整大活儿。但这三种套路只是手段,局限在“术”的层面。
喜之郎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脑控王者,核心还是在于对于广告之“道”的把握,稳、准、狠。
让我们回到产品本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果冻这种零食既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刚需,也非高频消费品。没听说过哪个人因为不吃果冻出了毛病的。
更何况,大部分零食在当代生活中根本就是个贬义词,它意味着不安全、不健康、让人上瘾、使人发胖。

产品的刻板印象一旦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想要扭转,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在这种大背景下,喜之郎压根儿走的就不是“扭转消费者印象”的路子,它剑走偏锋,在定位上主打情感牌——吃零食不健康,但它开心啊,喜之郎突出的,就是一个“开心快乐”。
喜之郎的所有广告,基本都聚焦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内核上,将产品作为情感载体,将广告作为概念宣贯的外显手段,随着产品和广告的联结,情感和概念也随之完美锁定。
上文中两次提及的郭晶晶出镜的广告,情感内核是“友情”,广告内容是郭晶晶和队友分享果冻,传达给观众的理念是“是朋友就一起吃喜之郎”。
更典型的例子是水晶之恋。在水晶之恋的一系列广告中,喜之郎模拟了情侣间从表白到接触再到热恋的全过程,并将产品巧妙地植入其中,充分调动受众的认知资源,形成了一种“谈恋爱就要吃水晶之恋”的概念指向。

同样是大家很熟悉的“喜之郎之把爱带回家”系列广告,则靠打亲情牌完成了这一“情感-概念”的联结。
直到现在,我虽然在外地工作,但每每过年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到超市买一大盒喜之郎果冻带回家。

心理学里有个“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念,非常接近喜之郎广告的脑控之“道”。
“罗森塔尔效应”近几年也经常被用在营销中。它表现为“当你向表达对象不断传递某种期望时,对方就会朝期望方向改变”,从本质上来说,“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脑控。
横向层面,喜之郎靠广告脑控;纵向层面,喜之郎在脑控的基础上,通过“同一主题,多个内容”的系列广告方式,多面开花,轮番轰炸观众,可谓大道至简。
和早先创办的亲亲果冻、金丝猴果冻等品牌相比,喜之郎并不是先发者,但能做到如今的排面儿,全套广告招式功不可没。

喜之郎在零食市场大获成功后,走的是产线多元化,产品打包组合的路子,喜之郎果冻主攻儿童市场和家庭市场,水晶之恋、Cici果冻的目标则是成年用户。
做大做强品牌之后,喜之郎又开始进行产品外延和市场扩张,美好时光海苔、优乐美奶茶、开心时间巧克杯这些产品,不可谓不成功。

这固然有分散风险的考量,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总归是没错的。
但不趴在功劳簿上,不轻易形成路径依赖,听上去简单,实践起来,也需要莫大的智慧和勇气。
守业创业,孰难孰易?这个问题,千人千解。
但知道“成功后如何活下去”,可能比知道“如何成功”,更重要。
参考资料:
品牌符号化现象研究——以喜之郎电视广告为例,谢磊
果冻巨头喜之郎之成功谋略,范丹
品牌通往心灵的渠道,李晋红
设计/视觉:YAN
原标题:《喜之郎才是广告界的脑控王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