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北极离我们这么远,为什么要去研究它?
原创 报社记者老张 酱爆
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在上海乘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0号”开始了开创历史的远航。1999年,“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航北极。
我国开展极地考察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飞跃提升。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付出。
△郝锵博士,任职于杭州西溪路上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多年来6次参与南北极科学考察,主要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与初级生产力的研究。第一次去极地科考
2002-2003年,郝博士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极地之行,参与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为期4个多月。
这也是郝博士第一次在“雪龙号”科考船上生活和工作,第一次体会到极地科考的艰难。
△2003年,郝锵在中山站他回忆,最长一次连续工作5天5夜只睡了11小时,虽然很辛苦,但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不抱怨,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完成科研任务。
“极地气候多变,恶劣气候多,要说惊涛骇浪也不为过。很多科考活动都是抢在前后两个气旋(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台风)之间的几天风平浪静里完成的,遇到合适的好天气更要抢时间连续工作。”
△2003年,郝锵在“雪龙号”内工作那一年的春节也是在“雪龙号”上度过的,年夜饭的菜色郝博士至今记忆犹新。
“花生米、肉罐头,还有一盘久违的水果,雪龙大厨变魔术一样,还做了一道松鼠桂鱼。丰富程度当然比不了在家,但是意义非凡。”
△2003年,科学家在“雪龙号”上包年三十的饺子当年郝博士还是一位研究生,有幸参与这么重要的国家级科学项目,心中只有四个字“激动、自豪”。
2002年市面上刚刚开始流行数码相机,清晰度不高还很昂贵,出行之前他倾尽所有买了一台,记录下在南极的点滴。时隔多年,现在每每回看,总是充满感动。
国力强盛才有科学的“春天”
2015年末,郝博士再次参加了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10多年后重返南极,他感触良多。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给极地科考带来飞跃般的变化。后勤保障、科研设备、极地设施,方方面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不落下风。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任何补给到南极都需要巨大代价,水果更是奢侈的。当年科学家在年夜饭才能吃上橙子,现在每天都能供应水果,而且品种也比当年丰富得多,这为考察队员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绞车人工采水(2003年)△全自动CTD采水(2012年)“雪龙号”上设施也更加先进和便捷,郝博士的主要工作是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海水进行采集和观测。以前的采水设施自动化程度低,科学家经常要顶着严寒和风浪进行采水作业,危险系数很高。
现在全都自动化了,各种海洋参数会被传感器实时传输到船舱大屏幕上,采水也有电脑控制,安全和便捷了很多。
△长城站日出(2019年)“2002年,我们在中山站的临时居所是集装箱房,房间的保温效果有限。睡觉时开着电暖气,要盖两床被子,再把防寒服压在上面,半夜还是经常会被冻醒。”
“现在长城站、中山站都大变样,一整栋新楼,不但有最先进的实验室,餐厅、篮球馆、各种娱乐设施、网络、暖气应有尽有。工作、生活条件和国内已经差不多了。”
女儿的漂流瓶
2019年,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投入使用。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雪龙号”“雪龙2号”船同时出航,我国极地科考进入“双龙”时代。
△郝锵与同事在“雪龙2号”船前合影郝博士也参加了雪龙2号的南极首航。这一次,他在出发前做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是女儿和她的同学们用中、英文写的心愿卡片,小朋友还在瓶子上贴了中国国旗。
△郝锵环保女儿的漂流瓶在“雪龙2号”前这个漂流瓶乘着“雪龙2号”从中国出发一路到南极,绕了大半个南极洲。最后在科考终点,在考察队员们的见证和欢呼中,它进入了大海的怀抱,随着 “绕极流”(一股围绕着南极洲的海流)去周游世界了。
“希望有人捡到,通过心愿卡上的联系方式告诉小朋友们,那一定是很奇妙的体验。”
“常年几个月在外执行科考任务,平时也都忙于工作,陪伴女儿、妻子的时间很少,感觉亏欠家庭很多。为女儿完成漂流瓶,是我对她对家庭的一些补偿。”
郝博士给小朋友们的回答
1、成为极地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除了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极地科考,对身体和精神要求都很高,身体不好,很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
2、科学家赚钱多吗?
首先,大部分科学家的收入和其他工作差不多。当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某项科研成果获得专利,在商业上获得巨大回报的例子也不鲜见。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首要动力不是金钱,兴趣是让人不断钻研、探索科学的最强动力。
成为科学家,我最大的享受是“知识打开了看见世界真相的大门”,希望有更多小朋友立志成为科学家。
3、极地那么远,科考的意义在哪里?
极地虽然很远,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例来讲,地球上一半的氧气和食物都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里,微小到看不见的浮游植物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吸收了大量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如果海洋的生产力快速下降,气候就会突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可能也随之崩溃。
更不要说,极地科学在气候、矿藏、海产、航道等领域都对人类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我们国家那么多科学家冒着风雪研究极地科学,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4、气候恶化真的会让地球变糟吗,我们需要保护环境吗?
人类活动会对地球生态产生影响是确定的,有人认为“地球环境很脆弱,要认真保护”,有的人认为“大自然的生存力很强,它会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两种观点孰对孰错,需要科学和时间去证明。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赌不起”。
咱们人类现在的生活很不错,没有必要也不能去刻意破坏环境,万一不可弥补呢?毕竟一场大洪水,就能让我们一无所有。
(部分影像资料来自于崔立刚陈君懿)
原标题:《南北极离我们这么远,为什么要去研究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