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另一个国度 | 林叶谈森山大道 ④

2020-07-01 11: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林叶 影艺家 来自专辑彩色的隐喻:森山大道的街头摄影

© 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认为,存在于影像之中的世界是另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平行的、包裹在现实之上的另一个国度。所以,在他看来,照片归根到底是将现实世界一度切断的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它带着新的现实性到处彷徨,是一种极其模糊的存在,是处于语言和语言之间、意义和意义之间的东西。

彩色的隐喻

森山大道的街头摄影 ④

文 | 林叶

森山大道是如何理解照片这个对象呢?他有一本书,叫《迈向另一个国度》,所谓的“另一个国度”到底是什么呢?“另一个国度”与他的彩色摄影(或者说彩色数码摄影)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他说:“一度被复制的事物,明明看起来好像归根到底就是这个世界里的事物,但是始终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那么,这种被复制下来的各种人与物所制造出来的世界,未必一定就是幻影。因为它们拥有某种与实像不可分割的相对真实性。我将存在于另一边的那些事物的世界称为‘另一个国度’。也就是说,照片、摄影师是介于属于这一边的事物与属于那一边的事物的正中间。因此,我拍摄照片的场所,就是一个原风景与现实风景与幻影错综复杂地混杂在一起的现场”。

在这里,他所强调的“另一个国度”特别像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在他看来,照片里面的世界、影像里面的世界,并不是没有真实性。影像正在逐渐地包围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是被影像塑造出来的。它一方面是由影像建构起来的,我们走在大街小巷,看到了各种各样广告也好,招牌也好,都是影像为我们建构的一个看起来真实,事实上却是一种虚幻的世界。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另一个世界,怎么可能所有东西都是用影像建构起来的。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包括建筑、人们的穿着打扮、街道的设计(包括招牌的设计、店铺的设计),其实是一种基于影像的复制。有很多东西看起来很新颖、有创意,或者说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但事实上,这些东西早就已经在影像中存在过,只不过被设计它的人看到,再把它复制出来,把它变个样子,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出来。所以,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类影像的形象,或者类影像的事物,就是与影像很相似的事物。

举个例子,自从这个世界有了第一幢高楼大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高楼大厦就不断地在这世界上繁衍。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繁衍的?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照片、影像。人们看到这样的照片,在心里想,这个城市也要有一座这样的高楼大厦。我们在影像中看到了某一个城市的天际线,那么我也要在这个地方,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建造出一个类似的天际线。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影像建构出来的思维,然后形成这个世界。

© 金村修

© 金村修

用森山大道的话来解释,就是存在于影像之中的世界是另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平行的、包裹在现实之上的另一个国度。所以,他认为,照片归根到底是将现实世界一度切断的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带着新的现实性到处彷徨,是一种极其模糊的存在,是处于语言和语言之间、意义和意义之间的东西。即便是在另一个国度里,他也始终拒绝用语言去把握和理解照片或影像,他是强烈反对把这种照片所具有的那种感性给定义化、清晰化的一个人。

为什么说这个另一个国度与他的彩色数码摄影有一定关系呢?他也曾简单解释过,所谓的数码和胶片,他说,“我总认为液晶屏上显现出来的视野,是已经加上一层滤镜似的,仿佛有一种虚构的鲜活性。从胶片相机的目镜往外看的时候,目镜里的像与现实世界之间好像是联系在一个点上。”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个数码相机里的影像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他所谓的另一个国度,它不需要你再通过对这个影像的物质化来实现,而是一开始就是另一个国度。而胶片相机,当人们通过目镜看出去的时候,所看的景象不属于另外一个世界,而是处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点上,需要通过把它物质化,把这个景象拍摄成照片,然后把它冲洗出来,变成一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进行流通和传播的时候,它才具有这种所谓“另一个国度”的性质,才属于另一个国度。对他而言,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他现在既拍黑白、也拍数码和彩色,基本上全都是用数码相机,而且都是用黑白模式或者彩色模式拍照。对于黑白与彩色,他认为,“黑白还有很多意义上的空白。尤其是在电影里看的话,会感受到黑白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彩色是虚构的,是情感的,具有某种逐渐远离记忆的意趣。也就是说,这是虚构的真实感。很多人认为我在粒子、对比度等色调中加入了我的主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解。倒不如说,这里面就是我的一种体质,其实什么都没有。”

也就是说,在森山大道的黑白摄影中,他很难割舍或者很难抛弃的一个点,其实就是他的记忆、他的历史。比如,我们刚才说道他以往的那种心理创伤也好,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忆也好,都会被填加到黑白影像之中。在这句话里,他又再一次强调了自己以往照片里的那种粗糙的颗粒、高反差等色调并非他刻意为之,而强调了这些元素与他自身体质的关系。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在很多访谈里经常讲到一些词,比如生理、体质等,在我看来,这就是去视觉化的感觉,是对观看装置的反动。或者说,只是将视觉作为身体感受中的一部分提出,而不是作为一个主导的感觉器官提出。他会说,我在生理上有一种沸腾的、躁动的感觉等,而没有我们能够用语言去形容的意义。

他认为,在彩色数码摄影中,记忆的成分是非常稀薄的,而且是一种虚构的真实感。他这么说道:“虽然谈到我拍摄数码照片,彩色可能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是,数码照片中‘记忆’的成分是非常稀薄的,甚至可以说,这种‘稀薄’是非常有趣的。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至于黑白照片,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而是与记忆成分的浓密有关。照片是与记忆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媒介,单纯地讲,是从记忆的另一个方向回归到‘记录’这一点上。但是,由于数码照片的记忆感非常稀薄,拍照行为就变成了纯粹的复制。这种错位感与轻浮感也挺不错。”这里,他强调了数码彩色照片与记忆的关系——记忆的成分很稀薄,那就更像是一种纯粹的记录;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了数码彩色摄影中的真实感是很虚幻的,是错位和轻浮的,而他自己则被那种错位感和轻浮感所吸引。这可能是从2008年之后非常执着地用数码相机拍彩色照片的一个原因。

可以说,这种错位感和轻浮感,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于现实世界里,大多数人平时所看到现实中那些由影像构成的景象,可能已经就带有这种错位感和轻浮感。他说,“我是被浅薄的人工色彩所吸引。因为是彩色,所以拍摄那种极度人工式的色彩是很有趣的。无法接近自然,不管怎么样都是虚妄的。”可能因为他很难在彩色摄影中带上象征性和抽象性,反而让他隔离在以往经验、旧的记忆、旧的情感、旧的历史之外,因而会认为是某种缺乏实在的真实感。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其实,森山大道关于摄影的思考是非常丰富的,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思考,很值得大家来研究。杉本博司经常被称为哲学家式摄影家,或者说是摄影家中的哲学家。在我看来,杉本博司的哲学与摄影是一种平行关系。为什么是平行关系?因为他是在很多其他非摄影的事物中获得哲学上的认知,比如东西方的宗教、古代的艺术作品、茶道等。再把他的哲学思考能融化在他的摄影作品中。

但如果回到森山大道的作品,我认为,他的哲学(所谓的哲学)也就是他的某种理性思考,与他感性上的创作是合二为一、相互融合的。他的摄影创作也为他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在不断地谈论摄影的时候,谈论自己对照片的认识、对摄影的认识的时候,同时也会不断地带出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也是一位哲学式摄影家。只不过森山大道的哲学,很难用语言非常清晰、非常精准地描述出来。但在我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来获得类似的哲学认知。

© 杉本博司

© 杉本博司

我在前面说到,森山大道是将摄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将此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他就像一个试验品,为我们所有人做一个试验——我为摄影而活,把我的灵魂全都赋予或者说献给摄影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之所以这么做,或者说之所以能贯彻到现在,就是因为他认为能够通过这种创作方式,去瓦解既有的那种强大而又刻板的视觉装置,瓦解视觉上的意识形态,瓦解那种僵化的基于透视法的审美,瓦解由摄影催生出来的那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对于这个世界,他一直有一种非常悲观、厌世的情绪。他本身就是非常胆怯、害羞的人,当他在这个世界里行走的时候,他总会产生某种厌世感。他说:“包括广告牌和灯饰在内,城市简直就像是图形化的景象,激动人心、丑恶可耻地映照着。包括城市里的人,虚与实之间发生了混沌的反转作用,看起来像是一种虚拟的世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让人内心躁动的荒野。”

他又说,这个世界“其实全都是照片,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模拟世界,一直存在着。现实的存在方式不断地发生错位,在我的心里始终有着某种厌世的情绪。”而这种厌世情绪会激发他不断地反抗现实生活中被影像,或者说被透视法建构出来的这个可认知的、标准化的世界。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他能够一直拍摄一直创作下去的源动力。可以说,他是用摄影的方式对抗由摄影建构出来的那个社会。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也是在用摄影来对抗由语言建构生成的那个世界。他在强调摄影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也强调了摄影与语言的区别。他说:“人类总是想用语言来形容一切,包括看到的东西。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很不安。但是,照片并不是不断地被语言判定或确定的东西,只要被语言化,就会从中逃逸出去。照片中是有这样的元素。即使是尤金·阿杰的照片,当初也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拍,其实这才是后来变得重要的记录。在影像这种难以捉摸的感觉领域,就像我承认存在摄影的真实性一样,在承认语言的重要性后,就要考虑如何从语言中切割出去。”

在这段话里,他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人类的语言或者语言所代表的那种理性思维的批判性思考。他并不是否认语言的重要性,而只认为要对语言或者说我们所说的理性保持清醒的警觉。影像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领域,是能够帮助人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从语言中切割出去,不被语言所禁锢。在我看来,也许就是这样的意识构筑了他的摄影行为。

©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

那么,我们要理解森山大道的摄影作品,首先要建立在对他的思维模式、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架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的前提下,再去看他的作品,再体会或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他的展览里的照片总是要那么大?为什么他的一些摄影集总是由大量的照片构成等。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森山大道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从事摄影教育工作。比如,与东松照明等人一起做工作坊,之后自己与学生创办独立摄影画廊等,培养了很多下一代摄影家。我们如果要再进一步理解森山大道对日本摄影的影响,除了通过他后来的摄影作品还可以在他的学生身上能够感受到。

在已经上线的课程中,我着重讨论了森山大道的学生是如何从他身上获取养分,如何建构自己的摄影思想,并将森山大道的理念贯彻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日常生活中。(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课程)

我认为,通过他的弟子——北岛敬三、濑户正人、山内道雄、尾仲浩二的摄影创作与理念,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在森山大道的作品和摄影理念中究竟能够获得什么启示。

-- end --

作者

林叶,摄影研究学者、译者、写作者,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翻译工作。

出版译著包括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与《现象》)、《日本摄影50年》《私摄影论》《亚洲家族物语》等,译作包括《日本艺术摄影史》(选译)。

策划私摄影研究专题(“私之向度”)、日本摄影论专题(“日本摄影论选译”)、报道摄影专题(“报道摄影·国家·社会”)以及城市独立空间实践。

文章发表于瑞象视点、腾讯·谷雨、澎湃、《艺术当代》、Artforum以及《中国摄影》等杂志与媒体。

原标题:《另一个国度 | 林叶谈森山大道 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