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千年皇宫,造十亿豪宅:这群苏州人,凭什么影响中国建筑?
原创 正解局 正解局 来自专辑正解区域系列
◆香山帮的传承,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融入市场的大浪大潮中。正解局出品
北京故宫,中国遗存至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苏州园林,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
二者从时空距离到感官都似乎都找不出任何关联,但是它们背后,却都闪现着同一个身影,那就是有600多年历史的“香山帮”。
这个香山,既不是北京的香山;这个帮,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帮会组织。他们,是一群匠人、一个建筑流派,是一代代史书上没有名姓,却把历史堆砌到今天人们眼前的人。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看到600年前的故宫、天安门、苏州园林,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让下一个600年的时候,我们的后代还能一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精巧。
01
建天安门的苏州人
2017年,CNN评选出了年度全球十大豪宅,第一名竟然是一座名叫“桃花源”的中式建筑。
新闻报道“桃花源”售价10亿元,建造者,正是“香山帮”。
“香山帮”在中国传统建筑行业里可是大名鼎鼎,他们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故宫三大殿。
2019年,故宫博物院监制的剧集《故宫如梦》亮相,这部剧集讲述的就是“香山帮”开山鼻祖蒯祥营造故宫的故事。
这位吴县香山(今苏州胥口镇)人,和他的父亲还有众多老乡,一起被征召到北京去修建皇城。他以精湛的技艺折服了皇帝,被称作“蒯鲁班”,最后甚至做到工部左侍郎的二品官。
《明宫城图》中保留了香山帮鼻祖蒯祥的画像他和来自苏州的这些能工巧匠,也叫响了“香山帮”的名号。
从此,“香山帮”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绵延至今。
其实,在“香山帮”成名之前,无数手艺精湛的苏州工匠,早已把“苏派建筑”形成了体系,并且建造出了沧浪亭、狮子林等流传至今的名园。
香山帮的营造风格也成了“苏派建筑”的代名词。
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香山帮”仍在用传统技艺,延续着中国建筑之美。远隔苏州千里之外的西藏,从1989年第一次修缮布达拉宫开始,一半的维修任务,都是交给“香山帮”的匠师们完成。
“香山帮”的匠人们,还把中国古典建筑原汁原味地搬到了大洋彼岸。
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代表团来中国,希望能移建中国园林。
1980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明轩” 工程结束,香山帮的工匠们留影香山帮的工匠以苏州网师园为蓝本设计了“明轩”。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只有30米长,13米宽的空间里,楠木轩房、曲廊、假山、半亭一应俱全,当时前总统尼克松看了赞不绝口。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明轩”“明轩”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建成后就成为纽约城里的东方盛景。
02
“香山帮”绝技
盖得了皇城,建得好园林,“香山帮”成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中的重要流派,也因此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起“香山帮”在中国传统建筑界如何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历史悠久的传承。
史书上虽然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但是史书只会描绘名园的盛景,却不会记录营造工匠的姓名。
所谓的“香山帮”,是对今天苏州胥口、光福附近营造匠人的一个统称。虽然香山帮扬名立万是在明朝,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周边就出现了许多擅长精细建筑技术的工匠。
到了唐宋时期,江南的经济蓬勃发展,达官显贵大兴土木兴建园林,给“香山帮”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早在明朝皇帝朱棣召集“香山帮”修建故宫之前,北宋皇家就曾在苏州设置应奉局,专门征调能工巧匠北上营造府苑。
故宫太和殿结构图鼎盛时期,“香山帮”的匠人多达5000人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修建故宫名声大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州地区在当时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仅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和庭院就有280多处。
正是有了市场需求,“香山帮”的工匠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分工明确的营造业群体。
他们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实际上又有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巨大合力。
让“香山帮”在传统营造行业拥有分量并且不断传续的第二个原因,是这种模式造成的一切凭“技术”说话的专业性。
“香山帮”的成员们有活就聚,没活就散。能把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临时聚集在一起,需要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把作师傅”。
通常带头的“把作师傅”都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除了指挥施工、承担技术和经济责任之外,更要对“关键技术”把关甚至亲自出手。
乾隆年间《姑苏繁华图》展现香山帮匠人的高超技艺这样的合作模式决定了,在“香山帮”的匠人群体里,一切都要凭手艺说话。
就像前面说的蒯祥,他除了精通各个工种,甚至“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仅凭目测和实际建造出的房屋也几乎丝毫不差。
手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想在“香山帮”立足或是有所建树,必须要有过硬的真本事,这也促使香山帮的工匠们,对技术的推崇和学习,有了发自内心的动力。
香山帮的宝典《营造法原》详细记录了传统营造技艺方法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香山帮”的顶级匠人,除了手艺出众,更是要懂得天文地理,有深厚的文化和美学素养的人。
就拿民国时期“香山帮”的代表人物姚承祖来说,出身木匠世家的他,祖父著有《梓业遗书》,而他原著的《营造法原》至今还是“香山帮”的一部“宝典”。
这本书是他当年在大学讲授建筑学的讲稿整理而成,是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
正是因为“香山帮”一代代匠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和美学素养,才让他们手下诞生了故宫三大殿、狮子林、拙政园这些精美绝伦,让人流连的文化遗产。
03
没落之后的重兴
明清两代鼎盛一时的香山帮,却在近代走向没落。其中原因,与时代变迁境遇息息相关。
一是连年的灾祸,动荡的社会让香山帮祖祖辈辈靠子承父业、师徒传授的秩序被彻底打乱。
清光绪初年,香山帮营造的业务低迷,匠人们也只能回家种地,在农耕之余从事本业。
二是苏州近代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加上西学东渐,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渗透,挤压了香山帮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
洋楼成了时髦,中式建筑被人鄙弃,香山帮的工匠更是少了用武之地。
三是人才流失和断层。
其实在民国中期,香山帮曾经有过短暂的复兴,据《吴县城乡建设志》统计,当时吴县香山帮工匠人数在2000人以上,占当时全县建筑工匠总数的60%。
可惜好景不长,到1940年代,因为社会经济衰退,当地的营造厂已经只能雇用三五个人,做一些简单的维修工程了。
香山帮在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又回到大众视野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重现活力,香山帮才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1980年代,苏州乡镇纷纷成立建筑队,仅吴县就有22000多人从事建筑行业。
香山帮匠人这个群体再度登上历史舞台。
表面繁荣的背后,是香山帮和传统古建技艺后继无人的危机。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9年香山帮营造被列入非遗,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传统古建越来越火,但是真正掌握香山帮营造技艺精髓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学艺时间长,收入又不高的手工匠人很难融入社会,年轻一代有更好的职业选择,自然很少愿意去学习传统的建筑工艺。
就连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后代,也渐渐不再从事这种传统工艺,转而经商。
此外,想得到“真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营造技术容易学,可技术背后对苏派建筑文化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对香山帮营造技艺的文化寓意,对自然、人文的解读,才是香山帮的真正内涵。
缺少耳濡目染的熏陶,充其量只能是工,而成不了匠,更不用说成为大师了。
非遗传承人主讲的香山帮非遗文化公开课,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2018年发布的(2014-2018年)全国传统建筑行业数据指标中,传统建筑行业人均产值为48.75万元。虽然整体是增长的趋势,但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处于偏下水平。
企业平均职工数量62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数44人,占比65%,企业管理者平均年龄57岁,人才流失率0.8%,这也反映了传统建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人员流动性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
市面上的仿古建筑,虽然施工者多打着香山帮的名头,可无论从营造工艺还是形制,都徒有其表,而缺失了其中的文化意蕴。
缺少传统文化底蕴的审美,现代仿古建筑成了不伦不类的笑话好在,重新振兴香山帮,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首先,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2017年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了20%,而中国则刚刚超过3%。
这个差距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广阔的市场,这无疑为香山帮通过营造技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提供了强大的物质载体。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次,苏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香山帮的再度振兴有了生根的土壤。
作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厚,苏州园林和大运河两个世界遗产,都与香山帮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苏州走向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就是在那时还是贝家私人宅院的狮子林里成长起来,他从香山帮营造的园林中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
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我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精神。从建筑最初的设计,经过施工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园中的造石。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如今,当代的苏州青年,也逐渐对这传承了千百年的香山帮营造工艺产生了兴趣。
他们中,既有因为兴趣而拜师的80后、90后,又有香山帮营造团体与苏州大学合作培养的大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向往和传承,则是他们共同的志向。
04
在市场中传承
从香山帮的兴衰历史不难看出,经济对它的繁荣具有决定作用。
越来越多年轻人投入香山帮营造传承中,非遗大师举行收徒仪式苏州的香山帮营造团体,也为自己的发展想好了去路,向文化产业的方向延伸,把设计、咨询、施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一条龙服务,更好地走向市场。
就拿第一豪宅苏州“桃花源”来说,能卖出10亿元的天价,靠的不仅仅是情怀,还有文化。
由香山帮工匠按照传统营造技法修建的桃花源据说,“桃花源”复刻了宋朝苏州平江古城的规划理念,南北主轴、东西水巷、八座园林和“春夏秋冬”四季院,32间卧室全部朝南,为了保证最佳采光。
更为难得的是,“桃花源”全部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的方法构建,大到建筑、庭院、平台、假山,小到檐口木雕、栏杆、油漆砖瓦,从造型到工艺都和古法对应,有据可查,有典可循。
开发商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豪宅,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房子,香山帮施展了手艺,获得了效益,也传承了文化。
一千年前建皇宫,现在造豪宅,香山帮的传承,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融入市场的大浪大潮中。
Tip:
苏州香山帮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代表,在现代建筑方面,则是同省的南通做到了全国第一。
原标题:《建千年皇宫,造十亿豪宅:这群苏州人,凭什么影响中国建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