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与其关注疫情何时结束,不如作好准备与病毒长期共存

朱彩云/中国青年报
2020-06-29 11:21
绿政公署 >
字号

中国青年报6月29日报道,最近几天,北京市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数量呈下降且小幅波动的态势,从6月22日的13例,到23日的7例、24日的13例,再到25日的11例,26日的17例,27日的14例,这些数字都被公众密切关注。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也是,“疫情什么时候可以控制”。他说,特别理解公众“希望疫情快一点结束”的期盼,但从防控角度看,或许人类真要作好和新冠病毒共存的准备,精准防控既是现在、也是未来常态化防疫的策略。新发地批发市场疫情一战有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吴浩今年两度披甲,奋战在新冠肺炎社区防控一线。第一次是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沉在武汉社区一线50多天。这一次,战场就在身边,最早出现疫情的新发地批发市场与他日常工作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属北京丰台区。

根据6月11日以来最初确诊的两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判定,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牛羊肉综合交易大厅为高风险点位。

6月13日凌晨3时起,新发地批发市场暂时休市。当天,吴浩就赶到现场,调研周边社区,组织预备队布置防控,建议采取了包括动员核酸采样、接管隔离点等在内的措施。这一天,新发地批发市场周边11个小区实行封控管理。

4个多月前,吴浩抵达武汉在调研了一两天后,就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建议,要当机立断实施“居家封控策略”。而北京这次居家封控的策略,只用在了涉疫小区、高风险街乡的部分小区。

在他看来,兼顾生产生活的精准防控成为这次北京防疫的关键词。吴浩说,精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因过度防疫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对经济的冲击。

“尽管有武汉防疫的经验,但不能照搬”

6月16日晚,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响应调整至二级响应,许多人的工作与生活重回到疫情防控的秩序之中。

结合应急预案,社区防控的风险等级很快公布,成为北京疫情地图上代表不同风险程度的颜色标识。它们意味着所覆盖区域的不同举措:中低风险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落实测温、查证、验码、登记等措施,对有过病例的市场周边小区和高风险街乡的小区进行必要的封控管理。

这样划定封控范围、进行精准防控能从今年年初的防疫举措中找到根据。当时武汉社区采取封控管理,全国大部分地区则采取封闭式管理。

“我们有武汉防疫的经验,但不能照搬,这次北京防疫有新的情况与条件。”在吴浩看来,当时武汉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无法分清感染者与健康人群,且当时对病毒的认识、核酸检测能力等均存在不足,采取封城与社区封控策略很及时。

吴浩认为,北京首个确诊病例的较早发现为之后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条件,“迅速锁定了高风险点位,可以看到新发地市场暴露的人群,绝大部分已经被找出来了”。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从病例出现症状时间看,此次疫情中发病日期最早为6月4日,从6月7日始呈明显增多趋势,13日达到高峰,发病时间主要集中6月9日至15日,占病例总数的61%。目前,在新发地市场关闭之前的暴露人群疫情已呈现下降趋势。

“防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吴浩说,北京采取更加精准的分级管理措施,是为了兼顾生产生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因过度防疫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对经济的冲击。

从6月13日调研到随时待命、指导社区防控工作,吴浩又和几位熟悉的战友碰在一起,“我们相对有底气,因为有去过武汉一线的人,有在黑龙江绥芬河、吉林舒兰等地受过防控实战训练的人”。

这群有底气的人称这次北京防疫为“半闭卷考试”,“照抄作业是不行的”。这次防控期间的北京,“有的低风险区街道照样车水马龙,经济活动不受影响,同时高风险区的街道要被严格封控”。

“这实际上是之前没有的做法”,吴浩直言,这样的“考试”在以后会越来越多,“而且一定要求因地制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精准防控”。

他设想,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大数据的跟进、对病毒的认识深入等,未来可能会精准到以街区、小区、楼栋为重点单位,而不是目前以县域为单位(按行政区划,北京街道为正县级——记者注)。

散发病例有危险苗头,需进一步溯源

在北京社区参与防控的十多天,吴浩感受到居民更多的情绪是着急,“希望能快一点结束”。

“还是要保持心态平和,学会与病毒共存,做好准备,要理解归零和清零是两个概念”,吴浩说,随着对病毒的认识深化,在某一阶段可能病例能清零,但很难让它永远归零、不再发生,类似的精准防控实际上已经是未来常态化防疫的策略。

在北京卫健委公布的每天确诊数据中,还有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对此吴浩认为,不能只关注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也是病毒感染者、也有传染性,“从所有被感染者的总数看,人数在逐步下降,但同时要注意散发性病例,不是说某一天无病例就没事了,防控工作者一定要有预警意识,重点在防”。

对吴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同事来说,他们守护的社区关口,维系着附近小区的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状况。“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疫情形势,都要绷紧防控这跟弦,如果放松警惕,一旦出现病例,老百姓就会说怎么又出现了,不是说没了吗”。

对近期北京出现的社区内散发性病例,吴浩认为,由于没有持续出现来源不明的病例,目前不能认为这几例造成了社区传播,“只能说有危险的苗头和倾向,需要进行溯源调查、进一步流调。”

从最早被锁定存在传染源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散发性病例去过的商场,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工厂与餐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场所等环境条件也为防控专家所关注。

除了场所本身卫生状况、从业人员的卫生习惯等,吴浩说,这次给出的一个提醒就是餐饮业要注意选材与保管问题,“选材是餐饮的第一道关”。

他认为,未来商超、餐馆等场所要做到与病毒共存,可能在设计上要注意通风改造等问题,尤其是密闭场所,“像北京很多超市都建在地下,可能更可行的办法是做到快进快出,通过无接触支付减少排队等”。

疫情防控常备不懈,人人都是防疫者

在这些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吴浩多次提到“关于疫情防控要常备不懈”,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个话的主语不只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群人,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

“无论是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日常对社会公共卫生的维护,都需要民众的配合与参与,人人都是防疫者。”吴浩说,往往防控越精准、社会承担的成本越低,但在实际执行上对指挥体系的决策能力、各部门协同机制、民众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就越高。

在吴浩看来,一方面大家的防控意识要增强,在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的情况下,注意自身防护,一旦出现症状可以像西城首例患者那样,早发现,主动报告、主动防护并就诊,另一方面,要形成“零病例不代表没有感染”的观念,培养相应的公共卫生习惯。

实际上,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为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均有所开展。在社区干了十多年公共卫生工作的吴浩回忆,过去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重点在于环境卫生,“通过大扫除等方式改善环境卫生,但地面、卫生死角的干净只是面上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到个人的卫生习惯问题,能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污染”。

吴浩举例说,除了少制造不必要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之外,日常生活中如打喷嚏不要对着别人、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勤洗手等习惯也是注重个人卫生的重要部分,“这些细节有的在疫情防控期间被培养起来,有的还在逐步养成,卫生运动要和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也能逐步培养起大家的健康意识、关注过去经常忽略的公共卫生问题,主动关注,主动参与,毕竟公共卫生工作绝不是卫生部门或公共卫生工作者单方面在做的事。”吴浩说。

(原题为《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吴浩:与其关注疫情何时结束,不如作好准备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

    责任编辑:张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