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得像眼镜蛇,别名叫蝎子草,它可真的不好惹
原创 霜天蛾 物种日历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江南仍然阴雨连绵,北方也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但此时如果按古代传统农历时令,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俗语说夏至阴生,在庭院山石之间,林下荫蔽之处,半夏感受到了阴气,纷纷探出细长的花序,给夏日又添了些凉爽之气。半夏。图片:KasugaHuang / wikimedia半夏生,木槿荣半夏之名来自时令季节,较早的古书认为半夏是夏天生长的,时间在夏至前后,如《礼记·月令》对小暑这一节气的物候描述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隋唐时期训诂学家颜师古《急就篇注》中记载:“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
木槿花开。图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其实半夏从春季就开始生苗长叶,“半夏”时节是它的花果期,可能当时的古人不识半夏之叶,只认得花序。半夏的花序细长如鞭,探出地面尺余,上部包裹着筒状的苞片,好像一条条直立的眼镜蛇。
探头的眼镜蛇。图片:孙骄 / wikimedia这种形态的苞片叫“佛焰苞”,是天南星科植物的标志,这一科许多植物的苞片较大,呈火炬形,颜色鲜艳明亮,被广泛用于观赏,如常见的室内植物花烛、用于插花的马蹄莲等。
最早的农时指导《礼记》那个年代,物候记载主要是指导和预测各种社会活动、民生厚敝,还没有涉及医药和自然科学领域。《礼记·月令》中记载“半夏生,木槿荣”的时节,就可以“居高明,远眺望,升山陵,处台榭”。
半夏生的时节,你出去玩了吗?图片:Dronepicr / wikimedia《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夏至后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厉疾。”听起来比较吓人,半夏不生长,怎么人就要得重病了。其实这里真实意义可能是相应的时节需要进行相应的农事,如果误了农时,自然有碍民生。
这种指导意义也传到了日本,在古代日本,夏至后的第11天就叫“半夏生(はんげしょう)”,据说这天下的雨有毒,农民要在这11天里完成插秧工作,而且还要做好防护,以免污染生活生产用水。
然而日本的半夏生,其实是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图片:Alpsdake / wikimedia辨识半夏也不难到了唐朝之后,人们对于物种观察有了经验,也更准确了,医药志书中对于半夏生长的时间提前到了农历二三月,形态描述也更细致了,不过仍然躲不过近似种这个门槛。在古籍中,虎掌与天南星这两种植物常与半夏同列。其中半夏因为叶片三全裂,最容易易辨认。而虎掌和天南星因为叶裂片较多而且不固定,往往混淆,《本草纲目》记载“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即虎掌也”。
虎掌。图片:missouribotanicalgarden.org天南星。图片:Lokal_Profil / wikimedia这里的“根”是指块茎,半夏、虎掌和天南星都是从块茎上抽芽生根。其中半夏的块茎尺寸最小,直径一般只有1~2厘米,虎掌和天南星的块茎尺寸较大,虎掌的块茎周围常常附着一些小块茎,就像猫科动物的爪子,一个大肉垫带几个小肉垫,因此得名,这也可以作为区分虎掌和天南星的一个不明显特征。
半夏的块茎。图片:Enzo^ / wikimedia虎掌的块茎。图片:朱鑫鑫 / PPBC之前介绍过许多“球根植物”,广义的所谓球根,其实包含了植物学上的球茎、鳞茎、块茎,其结构不同。如马铃薯就是一个标准的块茎,内部实心,其上有许多芽眼,从芽眼中抽芽;百合科、石蒜科和天门冬科多为鳞茎,由一层层肉质的鳞状叶构成,包裹着中间的芽,如百合、郁金香、风信子和洋葱;球茎可以看成是一段普通的茎,增粗再压缩成球形,上面可以仍然可以看到一圈圈的节,每节有一个芽点,如番红花、荸荠。
马铃薯的块茎。图片:ZooFari / wikimedia洋葱的鳞茎。图片:Colin / wikimedia荸荠的球茎。图片:Joscha Feth / wikimedia如果要准确区分植物,还是得看花果,把“佛焰苞”剥开,就可以清楚看到内部的花序结构。半夏和虎掌的花序都是两性花序,明显分两截,上部较短的一截是雄花,下面一颗颗白色的是雌花,果实黄绿色;天南星的花序要么全是雄花,要么大部分是雌花,雄花退化,结的果实颜色橙红,十分鲜艳。
半夏的佛焰苞及其未成熟的果实。图片:Raccoozzy / wikimedia有毒,儿童勿食半夏这个名字非常雅致有格调,常出现在各种药名诗中,用作时令词,如明代郑文康的药名诗“半夏里来知母健,忍冬归去亦忘忧” 。冯梦龙所辑的民间小调集《挂枝儿》里也收录了一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药名歌: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地为伊担心,白芷儿写不尽离别意,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
《植物名实图考》还记载了半夏的一个别名叫蝎子草,因为花序的梢上翘如蝎尾,据说被蝎子螫了,以根敷之,能够止痛。其实半夏本身就足够螫人了,它的块茎含有许多粘液,其味辛辣戗喉,在古代医药书籍中被列为毒草类。
半夏的块茎含有多种有毒成分,主要是刺激性的皂毒甙和草酸钙针晶,以及其他有毒的生物碱。极少量半夏就会令人口舌麻木失声,摄入较多则会对口腔、咽喉、消化道粘膜造成强烈刺激,导致肿胀疼痛和呕吐,若大量摄入可能会喉头严重水肿,呼吸困难而死。在古代史书和小说中出现的“哑药”其中想必少不了生半夏的成分。而用以治病的半夏都须经过炮制,需要用水泡一个星期,每天漂洗三四遍,洗去粘液,然后再晒干或烤干。如果粘液洗不干净,就会“令人气逆(消化道不适)”。
如果要以半夏入药,还是需要慎重一些。图片:Hanabishi / wikimedi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方,成书大约在公元前194年左右,书中记载用半夏治疗“颐痈”,也就是脸上长痘发炎。因为半夏的粘膜刺激性很大,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是用半夏直接把发炎的部位和好肉一起烧坏,这样再长出来新肉就算好了,也是挺猛的一个方子。
半夏畏生姜,古代若有人半夏中毒,多以生姜解毒,宋代孔仲平有《常父寄半夏》一诗,其内容就是家里的熊孩子半夏中毒,搞得鸡飞狗跳,以生姜解毒方愈,可以一哂。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
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
新妇初解包,诸子喜若狂。
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
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
须臾被辛螫,弃馀不复藏。
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
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
这首诗教育我们,药品应当放在婴幼儿触碰不到的地方。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181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霜天蛾。
原标题:《长得像眼镜蛇,别名叫蝎子草,它可真的不好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