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欲罢不能的暴力美学

2020-06-28 0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Amy 印客美学

“他(卡拉瓦乔)没有好死,就像他从未好活”

——传记作家,巴格利翁

====

人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暴力的迷恋?

暴力何以跟美学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绘画还是电影,艺术作品中经常呈现暴力因素,而人们似乎对暴力又呈现出一种很矛盾的审美诉求。

在一个隐秘的角落之中,人们排斥又渴求着暴力美学的存在。

人们为何迷恋暴力?

一种事物如果能够表现出

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

——《美学》,黑格尔

有心理学家分析,人们之所以迷恋暴力美学,是希望将死亡焦虑转移到他人身上。同时通过观看暴力逐渐接受、习惯“人终将要死” 这一宿命。

死亡,人们是恐惧的,而在恐惧之中,又带有对未知的好奇。

人这种动物,知道自己终有一天是要迎来死亡这个结局的。而对于围观其他人的死亡,便有一种探秘和释放自身恐惧压力的意味。

同时,暴力在人的伦理中是被禁止的,而人往往这样,被禁止的东西,便越能激发出人们对它的兴趣。

在一些隐秘的角落之中,便有一些排斥和渴望。

这便催生了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作为电影评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后期,一般指在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美化处理。

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看,暴力美存在于方方面面,从古罗马斗兽场到西班牙斗牛,从古代军事活动到现代奥林匹克竞技。

广义上来说,暴力美学不仅是指电影里存在的暴力美化,也是指各种艺术形式中对人自身力量和攻击性本能表现的展现。

换而言之,只要遵循一定的美学范式表现暴力,都可算作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作品,反映出了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暴力因子。

《圣经·旧约》中就提出,人有两种能力——行善的能力和作恶的能力,人必须在善与恶、福与祸、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西方神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人基本上是恶毒或堕落的、还是善的或可完善的?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也有类似的争议,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

反映到绘画中,就是各种体现血腥与暴力的动作、场景、象征。一方面人类憎恶现实中的暴力与血腥,一方面又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获取对血腥暴力的迷恋。

浮世绘,指日本江户时代流行在民间的一种绘画艺术。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描写日常生活、景物风景、花街风物等等,其中描写各种血腥暴力、鬼怪杀人场景的,就叫“无惨绘”。

“无惨绘”作品,以江户时代画家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联合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最为知名。

这套作品影响非常大,以至于百年之后,昭和时期漫画家丸尾末广和花轮和一,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套“新英名二十八众句”。

暴力美学绘画作品,除了反映出人的天性,同时还有折射现实的严酷。

从人类脱离洪荒开始,现实的严酷以及求生的压力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而这种严酷反映的高峰,就是地狱绘画。

地狱中集合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各种残酷折磨,可以说是顶配版本的苦难场。

中外绘画里,无一不把地狱描写得分外恐怖。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描写地狱共有十三层,漏斗一样,越往下罪孽深重。

蒙古佛教绘画里,也有对地狱的可怖描画。

中国佛教绘画,也有类似的题材。

暴力,曾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

他身上的皮被剥掉。

裸露着、活生生,一个巨大连延的伤口,

他的身体以泉涌的血洗浴大地。

——《变形记》,奥维德

绘画,按常规理解,就是绘画把各种美凝结在画布上。绘画中不仅有高尚之美,还有血腥与暴力之美。纵观美术史的发展,暴力是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

各个时期的伟大画家们都有关于暴力美学的经典作品。如十五世纪画家吉拉德·大卫的《冈比西斯的审判》,法官冈比西斯贪污,被国王判处剥皮酷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Idol。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欧绘画界的Idol,非卡拉瓦乔莫属。

卡拉瓦乔充满动感与冲突的绘画,在欧洲名噪一时。他一生充满争斗,酗酒、打架、嫖妓、甚至杀人,被罗马警察和马耳他骑士团双重通缉。

腰间常佩长剑(当时非骑士不得佩剑),口头禅是“我要把你的肉割下来炼油。”画如其人,他的很多作品,同样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大卫战胜歌利亚

圣约翰被斩首

大卫战胜歌利亚。图中人头为他自画像

圣马太遇难

圣保罗遇难

在卡拉瓦乔的笔下,暴力被精心设计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动感的造型和戏剧化的光影所塑造,有了美的呈现。

又如十七世纪巴洛克画家鲁本斯的《农神食子》,相同的题材,十八世纪洛可可画家戈雅也创作过。

该题材取自古罗马神话,农神克洛诺斯为宙斯之父,因害怕日后被子女推翻,就把妻子所生子女全部吞食入腹。(左:鲁本斯,右:戈雅)

还有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萨尔丹纳帕勒之死》,取材诗人拜伦同名诗作。

残暴的亚述国王萨尔丹纳帕勒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际,从容地命侍从杀死妻妾犬马,最后放火焚毁宫殿。

以及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梅杜萨之筏》根据发生在十九世纪一起真实的海难新闻创作,船只失事,150多名人员在海上漂流,最后只剩下10余名人员获救。

这次海难震惊了当时的欧洲。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向其他船只呼喊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残缺的遗体、幸存者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

20世纪现代派绘画代表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被德军炮弹蹂躏的小镇格尔尼卡的惨状。

绘画中暴力美学的经典隐喻

我们的天性有个普遍现象,就是忧伤、

可怕甚至恐怖的事物对我们有难以抵挡的

吸引力;苦难和恐怖的场面,

我们既排斥,又被其吸引……

一个罪犯被绑赴刑场,

多少人围随过去看他毙命!

——《论悲剧艺术》,席勒

古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是历代画家们取材的宝库。

里面有些形象,由于其故事的特殊性成为了展现暴力美的经典。如古罗马神话里的马莎斯、美杜莎;《圣经》故事中的莎乐美、犹滴。

马莎斯,他原为半人半兽的牧神,精通音乐,因为与太阳神阿波罗赛曲失败,被剥了皮。

阿波罗与马莎斯,拉斐尔

阿波罗与马莎斯,约翰·里斯

马莎斯被剥皮,提香

阿波罗与马莎斯,卢卡·焦尔达诺

美杜莎是古罗马神话里的恐怖蛇发女妖,凡看见她眼睛的活物皆会被石化,后被英雄帕尔修斯斩杀。

美杜莎,卡拉瓦乔

莎乐美是犹太暴君希律王之女,母亲为希罗底。

希律王当初娶希罗底为妻时,施洗者约翰有非议,为希罗底所痛恨,希律王便把他关了起来。

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看见莎乐美跳舞,很是高兴,于是提出满足她提出的任何愿望。莎乐美在母亲的怂恿下,提出想要约翰的头。希律王无奈,只好命人砍下约翰的头颅给莎乐美。

莎乐美,卢卡斯·克拉纳赫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头,安德烈亚·索拉里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头,提香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斩刑,卡尔·法布里蒂乌斯

如果说莎乐美对施洗约翰是暴行,那么犹滴斩首荷罗孚尼就是义举。

犹滴是一名住在伯赛利亚的犹太妇女。在亚述军队围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设计砍下军队首领荷罗孚尼的头,保护了自己的家乡。

这个典故,经常作为正面形象被画家们演绎。

犹滴返回伯赛利亚,波提切利

犹滴斩杀荷罗浮尼,阿特米西雅·简特莱斯基

犹滴手持荷罗孚尼的头,阿罗约

犹滴与荷罗孚尼,菲德·加里奇亚

结 语

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

这些都是战场。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正如所述,这些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血腥与暴力,曲折地反映出人类自身的黑暗,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我们曾经以为,这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理性的启蒙和文明的开化而成为历史。

但是这些古老的阴霾,像海妖塞壬的歌声一样,不断回荡在人间。尤其经历过新年伊始蔓延全球的病菌危害,让大家再次看到,原来古人恐惧的事物,其实一直并未远离我们。

1800年前,曹操在汉末乱世中感慨,生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还要遭受各种忧思,唯有美酒才能暂时忘却这种苦痛。

1800年后,活在当下的我们,该如何去直面黑暗,生活得更好呢?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的回答,也许就是答案: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参考书目:

《恶的本性》,埃里希·弗洛姆

《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霍琨 柴明珠

《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翁贝托·艾柯

《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弗朗茨・M・乌克提茨

《论形式的“暴力”与审美的“崇高”——关于“暴力美学”美感经验形态的探索》,孙杰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原标题:《欲罢不能的暴力美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