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为“浙江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一所大学”,求是创新,砥砺前行!
原创 传承求是文脉的 浙大城市学院
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最早由竺可桢校长在浙大西迁过程中提出。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浙大城市学院建设全国百强大学动员会上指出,“十年建百强”要有雄心壮志和坚定执着,而这份坚定执着凝结着百年“求是”文脉传承的历史积淀。浙大城市学院源于“求是”,无论将来走得多远,都割不断与浙江大学“脐带相连”的血缘关系,都要始终秉持“求是”精神,这是一以贯之的根脉所系。“今天浙大城市学院的历史,不能简单从转设那一天算起,也不能从1999年算起,而应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求是书院。也就是说,浙大城市学院是浙江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一所大学。”
6月23日下午,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王宽福、医学院退休教师马衡专程来到浙大城市学院,向学校捐赠《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一书,校党委副书记包迪鸿代表学校接受捐赠。王宽福(右二)向浙大城市学院捐赠书籍今年是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浙江大学西迁在遵义、湄潭办学80周年,也正逢浙江大学校庆123周年,《重走西迁路》的发布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集收集了51篇西迁后代寻访、纪念和回忆的文章,提供了许多动人的史料,分为寻访和人物二个篇章,书中重现了浙大西迁后代的父辈们跟随竺可桢校长文军西征的艰难场景,也记录了西迁办学中严抓教学质量、学术氛围的浓厚、土法上马从事科研的顽强精神。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作者们对浙大西迁精神、以及父辈顽强意志的崇敬之情。该书的主编王宽福教授是出生于西迁时期的浙大后代,是我国著名应用力学家、浙江大学化工机械创始人王仁东先生之子。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11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市和湄潭县,并在当地办学7年。浙大西迁也被称为“文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大学创办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2018年起,浙大西迁后代近200人次组织了多次“重走浙大西迁路”的活动,并发起征文,整合编纂了这本《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
为什么要重走西迁路?这是一条寻根之路。浙大西迁二代中有许多是在西迁办学中出生的,父辈给他们起的名字中有遵义、宜山、荫湄、湄生、遵明等字,深深打上了西迁的烙印;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更是浙大西迁的亲历者,他们随父母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历程,在那里成长,读小学、中学。这段饱含着辛酸与艰难,却又充满了快乐与希望的经历,使得他们都把那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这是一条感恩之路。八年抗战、国难当头,浙大颠沛流离一面逃难,一面沿途坚持办学,行程达2600多公里,一路得到了各地百姓热情接纳和捐助,帮助浙大师生渡过了难关。他们在重走西迁之路的寻访中仍感受到这种热情,那里的人民爱“浙大”的情结不减,令人动容。
这是一趟学习之旅。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浙大“文军长征”的历史,以及那时严明的校风、学风,这正是竺校长所倡导的“求是精神”,是留给浙江大学人的精神财富,正在影响着一代代的浙大人。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浙大师生团结一致,彰显了浙大人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
小伙伴们想进一步了解浙大西迁的故事吗?学校图书馆就有这本书
快去借来看看吧!
文字 / 李冠琳
摄影 / 王鹏
今日编辑 / 李冠琳
责任编辑 / 郭佳
出品:
tuī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
原标题:《作为“浙江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一所大学”,求是创新,砥砺前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