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剪梅》海外“爆红”,文化“破圈”是偶然还是必然?
原创 传播君 王静 网络传播杂志
37年前,
费玉清的《一剪梅》红遍大江南北,
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37年后,
已退出歌坛的费玉清,
怎么也没想到,
《一剪梅》竟然在2020年火爆欧美。
在多个国家的歌曲热搜榜上,《一剪梅》稳坐前三,成为爆红“神曲”。在国外某视频平台上,《一剪梅》MV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600万+。歌词“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迅速成为席卷欧美各国社交网络的流行梗。
“三无”老歌是如何走红的?
这首无宣传、无推广、无打榜的“三无”老歌是怎么一步步走红的?
事实上,《一剪梅》在欧美的走红,历时近5个月,被网友形容为是一场基于社交网络的国际大搬运。其走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于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快手。
这还要从一个叫蛋哥的特型演员说起。
蛋哥,本名张爱钦,快手粉丝数尚未突破10万。脑袋形状很特别的他,曾经以特型演员的身份,出现在《智取威虎山》《美人鱼》等影视作品中。1月6日,蛋哥上传了一段自拍视频。他在雪地里转了一圈,并哼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中国本土,这条魔性视频获得了320万+的点击量。
第二阶段,发酵于海外多个社交平台。
从1月开始,不断有网友把蛋哥的这条视频搬到海外多个社交平台上。
1月20日网友@Hot Papi在海外某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与蛋哥的同框作品。但当时只是引发了一些戏仿之作,并未引起太高热度。2月初
网友@Bulj 和@Haonslegne 先后把蛋哥的原版视频上传到海外某社交平台上。这两段视频热度逐渐升高,播放量分别超过18万和60万,并激发了很多网友进行同款创作。5月底
随着@Goated Beats等境外大V用户的转发,蛋哥的视频关注度不断攀升。
短视频用户@Spalding_ 上传了一段恶搞视频,配乐为Trap Remix版的《一剪梅》,起名《Xue Hua Piao》。视频还加上了标签#Xue Hua Piao。该视频很快引发了网友的一波创作潮流。
第三阶段,爆红于TikTok(抖音海外版),成为一场跨国网络狂欢。与《一剪梅》相关的各种视频、动画不断上演。
有二次元版本的……
有好莱坞大片版本的……有名人合唱版本的……连《复仇者联盟》也逃不过“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梅》还变成了一场“我爱记歌词”大赛,引发了各国网友尤其是亚裔父母们的纷纷挑战……
甚至连周边产品都被安排上了……《一剪梅》缘何成功“破圈”?极强的旋律、简单易记的歌词、蛋哥独特的外形……这些都是《一剪梅》能够成功“破圈”的表象原因。
然而,在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剪梅》简洁地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情感、一种状态,从曲调本身和翻译文本都可以看出其背后透露的情绪和感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解读道。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被海外网友翻译成了“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
甚至还有位亚裔网友给出了这样的翻译:
对于这位网友来说,“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传达了一种“人生到达低谷,环境逐渐恶化,我却无能为力”的意思。“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恰巧给欧美普通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胜枝看来,歌词蕴含的意境契合了人们对特定情绪的戏剧化、夸张化表达。“在‘加速社会’时代,每个国家都处于一种加速状态,每个人觉得特别忙、特别累、特别无根,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在吴飞看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为这种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找到了宣泄的方式。
模仿秀热潮的背后是什么?
很多老外并不是很懂中国文化,但这首歌为何会在欧美引发一股模仿秀热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这背后反映了数字时代的一种文化。
与之类似的,比如《江南style》中的骑马舞,连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跳过。“这说明参与型传播已经成为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史安斌表示。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非常适合模仿、改编,从而形成一种参与型传播,网民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文化情境,能够产生“病毒式传播”的效果。
在史安斌看来,之所以能够引发模仿秀热潮,背后还有一个因素是“陌生感”和“神秘主义”效应。
《一剪梅》的旋律和费玉清的唱法对于欧美人士而言具有异国情调,是一种“异国文化迷因”,这与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想象相契合。史安斌认为,在《一剪梅》案例中,北欧国家的网民成为重要推手。
“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上的模仿拍摄和再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式文化。”刘胜枝认为,《一剪梅》对欧美网民而言,具有陌生感的效果和一定的模仿难度,从而激发了人们戏仿和表演的热情。
文化“破圈”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剪梅》打造了一场即便是原唱者费玉清本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有人将其称为文化“破圈”。
这种“破圈”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
在刘胜枝看来,网络传播的快速、无疆界、“病毒式传播”等特点,使得某个区域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甚至一句歌词、一张图片等,很容易因为偶然原因突然在另一个区域走红。
“但这种文化‘破圈’现象也有其必然性。” 刘胜枝认为,这是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然的传播现象。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看来,这些都佐证着网络传播时代“拢烟为柱”的传播新特征——网络作为鼓风机,将漫漂的云烟用各种精妙的力量围拢起来形成“烟柱”,短时间多元呈现,曼妙无比,异彩纷呈。
这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另外一个经典化破圈传播的开始?在刘胜枝看来,“这种碎片化的热点文化传播现象具有生命周期短暂的特点,往往快速走红,也往往会在人们失去新鲜感之后而快速被新的热点取代。因而,要系统深入地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中国如何做好海外传播?
去年年底,李子柒在海外的爆红,曾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探讨。
《一剪梅》在欧美爆火,再一次提醒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偶然社交传播事件背后所承载的“出圈基因”“传播玩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世界目光。刘胜枝认为,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与创新。
在吴飞看来,首先要考虑用户的心理,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只有做到共情,才能和普通人勾连起来,才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弦。因此,找到共情点,才是最高级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海外传播时,找到文化共鸣。
“要了解海外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中寻找契合点和共鸣,从而有选择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防止传播内容陈旧、程式化。”刘胜枝说道。
一方面,传播内容要能接地气,注重“乐事”“趣事”“时事”;另一方面,传播形式也要新颖有趣,顺应网络传播规律。
在刘胜枝看来,像网络短视频这样的传播形式更容易被年轻网民接受,更利于他们的模仿和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原标题:《〈一剪梅〉为啥突然“爆红”欧美网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