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端午说史:一位伟大爱国者的华丽死亡

2020-06-26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毕大费/文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2296年前的今天,伟大的爱国者、先秦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楚国改革家、楚国前左徒(大约相当于楚国三号首长)、前三闾大夫(主管王族的宗庙祭祀工作)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江自杀。历史上由此出现了几个重要关键词:汨罗江、划龙舟、端午节、吃棕子。

汨罗江:就是屈原自杀的那条江,此江之前籍籍无名,屈原死后,成了网红江。

端午节:就是屈原的自杀日,其实屈原自杀的五月初五,是周历记载,而我们现在用的夏历,夏历正月对应周历十一月,两个日期相差整两个月。

划龙舟:据说屈原跳江后,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驾着小船,到江中营救,可惜,未遂,却由此流传了这个龙舟竞技游戏。

包棕子:最初的棕子,只是纪念屈原的祭品,百姓们每到端午节,便用棕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召唤屈原亡灵前来用餐;棕子上为什么要扎上彩线?据说是为了恐吓水中生物,不想让它们误食,抢走屈原的专属祭品。

屈原之死,总让后人惋惜不已,既痛恨屈原被人嫉妒、排挤、馋言、诬陷,身遭困境;又敬佩屈原出污泥而不染,宁愿投水,也不与周围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还感叹如此有才能之人,被贬官、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直至抱石投水,甚至中国文字至今仍保留着“屈”字的原始含义,“委屈、冤枉、弯曲、屈服”。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为什么会死,具体有什么原因?根据史料分析,屈原的死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太傲娇。

屈原的才学,有目共睹,他不仅开创了辞赋的新文体,还是《楚辞》第一作者,一部楚辞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作品。

屈原21岁便当上了楚国左徒,相当于楚国副总理,权力仅次于楚国令尹、楚王,两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人要问屈原不是有背景的吗?他的左徒一职难道不是世袭吗?错,虽然楚国王族都姓“芈”,楚国三大姓“屈”、“景”、“昭”也姓“芈”,是楚国大贵族,但并非所有贵族子弟都能走上领导岗位,贵族子弟不过是生下来国家给分房子、发工资,不需要亲自挣钱养家糊口而已。但是权力宝座的金字塔顶,就那么几个位置,要靠真本领去挣。

屈原在19岁那年,就开始带领老百姓抗击秦军入侵,初露才华;20岁那年被楚怀王看中,当了县长;21岁,才升至左徒,走上他的人生巅峰。

很显然,年轻、有才、有家族背景、被楚王亲自赏识和任命的屈原,这样一条成功之路,容易令人傲娇,也容易使屈原极度自信、目中无人、孤芳自赏、恃才放旷,指望他与周围粗鄙庸俗、碌碌无为、整日花天酒地的官员打成一片?才怪。

更加显然的是,一个很傲娇的人,没有朋友圈,他也不屑于营造自己的朋友圈。当他显贵了,他不会经营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他落难了,也就没有任何人主动伸手帮他。

二是遭嫉妒。

可以设想,楚王在朝堂上提问一个问题,别人还在脑子里转啊转,屈原这样的高智商青年,已经说出答案,一次二次就罢了,每次都这样,还让不让别人活?别人在楚王面前如何刷存在感?

一般来说,孤芳自赏、恃才放旷的人,都容易遭人嫉恨。在屈原之前,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孔子,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到哪都不受重用;屈原之后,有贾谊、杨修、孔融等等,都是被嫉妒、被放逐的经典案例。

屈原也不例外。

人类智商,大多数都是相似的,当你的智商比别人明显高出一大截,如果做做科研、搞搞文学创作就算了;如果走仕途,很容易让别人受伤害,感觉到有不公平竞争,那么对不起,只能通过不公平手段进行摆平,比如,在楚王面前进谗言、搞阴谋陷害、挖个坑让他跳进去等等。

最初嫉妒和陷害屈原的人,是楚国一位叫做上官的大夫,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

当时,楚王让屈原制订一部法令,屈原很快写好了,屈原的同事,这位上官大夫的文才比屈原差得太远,但年龄资历都比屈原老,他找屈原商量,想要将文章占为己有,在楚王面前刷一下存在感。屈原怎么能理会他?上官大夫心里那个嫉恨啊,于是跑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您经常让屈原制订法令,每次法令公布之后,屈原都会夸耀自己的功劳,他说除了他之外,没人能够写出来!”

这个陷害简直太恶毒了,处于楚王的位置,哪里容得下屈原的狂妄自大?你目中无人就算了,好歹要将本王摆在眼里嘛!二话没说,就降了屈原的职,改为三闾大夫,主要负责王族的宗庙祭祀工作,虽然仍然享受部级领导待遇,但比起左徒,权力小多了,基本是个闲差。

这是屈原第一次受处分,时年26岁,还是很年轻,仍有大把的机会。

三是有情怀。

纵观屈原不平凡的一生,虽然21岁就走到他的人生巅峰,但是离开巅峰,并不是一次完成的。

公元前314年,26岁的屈原因为被上官大夫陷害,第一次受到降职处分,从副国级降为正部级。

公元前312年,28岁的屈原再次被楚王启用,出使齐国,但这次启用却是一次性的,回国后马上被疏远。

被远离权力核心的屈原,志向仍然高远,他的伟大志向,就是想让楚国富强,让楚国人民过上独立自主的小康生活,但是,不能参与国家管理,想得再多也白搭,于是,屈原开始写文章,写了很多文章,尽管每篇文章内容不一,但总是夹带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一个君主昏暗、小人当政的时代,文章写得再好,也是徒然,反而招祸。

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大概是今天河南南阳一带。被流放的原因,主要是他一向痛恨秦国,不肯与秦国妥协,但是楚国贵族们迫于秦国强大军事压力,不得不和秦国搞合作,由于屈原的政治理念与楚国基本国策发生严重冲突,自然要让他远离首都。这次流放事件,被屈原写进《九章·抽思》中。

公元前299年,楚王大概还是怜惜屈原的才能,41岁的屈原被再度启用,继续当三闾大夫。

这年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于屈原知遇之恩、后来又放逐他的楚怀王,收到秦王的会晤邀请,当时,包括屈原在内,很多人都劝楚怀王不要前往,未遂。后果真的很严重,楚怀王一进秦国境内,就被扣押了,成为人质。

楚怀王此次成行,并最终上当的重要原因,因为他的小儿子子兰说了一句,“奈何绝秦欢?”意思是说,“如果不去,秦王会很不高兴!”看到此句,忍不住想起几千年后,慈禧太后的一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卖国的心情,都是相似的。

公元前296年,人质楚怀王死于秦国,据史载,楚怀王之死,没有阴谋,但是,肯定有忧郁过度的原因。

前文说过,卖国的楚公子子兰,曾经力劝楚怀王赴秦,导致怀王被囚。等到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上位,不知哪根筋搭错,居然任命子兰弟弟做了令尹,楚人都知道子兰的不良行为,当然很怨恨,屈原也怨恨,但别人的怨恨说说就算了,屈原喜欢写文章,他将对子兰的怨恨都写进文章里,全是陈堂证供,令尹子兰,看到文章,勃然大怒,怂恿之前陷害过屈原的上官大夫,再接再厉,到楚顷襄王面前继续给屈原挖坑。坑挖得很成功,很顺利,44岁的屈原,再次被免官、流放。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放,长达17年之久,屈原一直到死,也没有回过家乡。

也正是这17年,逐渐步入中老年时期的屈原,进入了文学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由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对个人命运多舛的叹息、对人世间种种不公平的无奈,让这位忧郁的文学家,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华丽而浪漫、忧郁而伤感的作品。

直到公元前278年,当听说秦国名将白起——就是那位坑杀赵国40万大军的罪魁祸首,率军攻下楚国首都,楚顷襄王一行狼狈逃难的消息,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投江自尽,终年62岁。

四是不移志。

屈原死后,大约80年,到了汉代,公元前200年,又有一位大才子出生,叫做贾谊。

贾谊也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他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其中,在同情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时,又提出疑问,“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意思是说,“遭到这么多不幸,是你的错啊,明明可以择主而事,何必抱着楚国不放手?”

此处,贾谊无意中提到了一个重点!个人以为,正是屈原数千年来被称为伟大爱国者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思想成就、出身以及官职,而是在于,他的一颗爱国心,自始至终,矢志不渝!

说说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中国领土的中心区域,主要有7个大国,齐、楚、燕、秦、赵、魏、韩,周边还有很多小国,如羌氏、夜郎、越国、匈奴、东胡等等,国与国之间的边境管理远没有现在严格,也没有一部国际法来约束各国人员的流动。常常是一个国家的人在本国挨了整、犯了法、混不下去了,就跑另一个国家打工,别的国家也不在乎此人是否政治清白,是否杀过人、抢过劫,只要有才能,来了就用,有很多国际流窜犯,甚至混到很高的职位。

略举几个例子,都是与屈原同时代的:

陈轸,齐国人,在本国发展未遂,跑到了魏国;在魏国开始混得不错,后来又不如意,又去了秦国;在秦国与张仪争宠未遂,又跑到了楚国。基本上在每个国家都享受到了部级领导待遇。

公孙衍,也叫犀首,魏国人,在本国发展未遂,跑到了秦国,曾官拜大良造,相当于秦国国家总理;后来因为秦国国家领导人更替,不受信任,又跑到了魏国,继续担任国家总理;几年后因为政治目标没有兑现,不受信任,再度出奔,跑到了韩国,还能出任国家总理。

张仪,魏国人,先跑到秦国发展,担任国家总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分别在魏国、楚国担任国家总理;几年后回到秦国继续当总理;再后来发生国家领导人更替,继任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于是他又跑回魏国当总理,一年后死在魏国。

惠施,宋国人,在国内发展受阻,跑到了魏国,担任国相;几年后受到张仪排挤,国相岗位让给了张仪,自己跑到楚国担任客卿,享受部级领导待遇。

应该说,战国时期,但凡有才能的人,发展空间都非常大,到各个诸侯国都能够受欢迎,尤其象屈原这样的大才子,贵族出身、能写、能说、懂外交、懂军事、懂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礼仪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个多面手,只要跑到哪个国家,一定广受欢迎。

但是,屈原没有。他守在自己土生土长的楚国,尽管屡受打击,尽管郁郁不得志,尽管浮浮沉沉,尽管人生各种不如意,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它国谋发展。

伟大的屈原,就象后来郑板桥一首诗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祖国,从头到尾,从生到死,他始终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