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方洪灾比疫情更让人揪心,除了花几十亿美金造堤坝,城市防灾还有什么办法?
原创 孙琬童 凤凰空间
凤凰空间
设计类出版机构
2020年真是不太平,北方还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中,南方又一脚踩进了洪灾里。早在3月28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 6 个省份就开始出现强降雨。进入6月后,暴雨更是从未停歇。148条河流发生了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6个省市一次次传来预警与求助讯号。截至6月23日,今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1122万人次受灾,93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241亿元。
年复一年,洪水频频到访,人类却无可奈何。很多城市选择了投入巨资建造堤坝。
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曼哈顿找到设计巨头BIG搞了个方案,付出了20亿美金的设计费,建设资金也达到3.35亿美元。
方案不仅考虑了暴雨来袭时,曼哈顿下城区可能遭受的大范围的洪水灾害,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平面上升做了准备。
设计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隐形的洪水屏障”,它不是隔绝水的高耸的墙,而是风景、亭子和植物,人们走过那里,不会意识到有一个堤坝。▲曼哈顿的隐形防洪屏障在德国汉堡易北河畔的Niederhafen有一条长约625 米的防洪屏障,这道屏障修建于1964年至1968 年间,最高可以抵御7.2米高的洪水。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模拟出防洪屏障需要再增高0.8米,再加上各种老化问题,最后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完成Niederhafen防洪屏障的大变身。从空中俯瞰,浅色台阶与外层包裹着炭黑花岗岩的行人步道组成了“夹心蛋糕的剖面”,充满着艺术感。
▲扎哈事务所设计的艺术防洪屏障虽然这些设计很是惊艳,但是我们抵御洪水的方法,就只有不断花钱,加高堤坝吗?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以自然为本的防灾设计
在中国,有位设计师曾放出狠话:“如果谁听了我的话,至少可以省下两笔钱:一是造防洪堤的钱;二是拆它们的钱。”
他,就是俞孔坚。
俞孔坚说,他看了从宇宙飞船上拍回来的照片:我们北边的俄罗斯是绿色的,南边的东南亚是绿色的,只有我们的国土是一片枯黄。当西方人开始后悔炸掉他们的人工河渠,埋掉高架桥时,我们却在重复着100年前美国人犯过的错误。他不停地思考,终于找到了洪涝灾害背后的惊人真相,提出了一个“大脚革命”理念。
在以前中国的审美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大脚的乡下姑娘是土和丑的,只有裹了脚才被认为是美的。那时候把病态的姑娘看成是美,却把健康的能干活的女人看成是丑。
“我们对待江河就是用了小脚这样一种畸形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一直在推广海绵城市理念的俞孔坚在2014年的一席演讲上这样说。
他认为只有自然系统,才可以适应自然的河渠,所以城市应该回归自然系统,建立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修复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为自然争取更多的空间,重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让自然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作用。
俞孔坚和他的团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实践:
六盘水是一座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城市坐落在山谷之中,雨季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滨河的设计拆除了原有的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水生态地带,并建造梯田湿地和坡塘系统,以削减洪峰流量,调节季节性雨水。
这个改造后的设计,使得六盘水的母亲河恢复了生机,本项目也获得了2014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秦皇岛汤河公园,有一条野河道,通常的改造方法是裁弯取直、河道硬化,然后园林部门铺点草坪,再种上花,可俞孔坚却全部保留自然河道。还做了一条很有创意的500米长的椅子,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让这里瞬间变成了浪漫的地方。俞孔坚刚刚提出海绵城市的想法时,曾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如今他的设计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也被全国很多城市所采纳。
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中央财政共计拿出400亿元,先后补贴两批试点“海绵城市”。如今,首批试点顺利收官,16个城市全部合格。纵观几年的历程,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内涝缓解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点赞了。
以人为本的防灾规划
日本也是一个洪灾多发的国家,冈山大学水利工程的教授 Shiro Maeno 曾提出,现有的公共治理项目不足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极端天气,有可能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防灾系统。
而且如果持续在防灾基建上投入,政府也不得不面对区域间不平等的问题。他们通常更倾向于把钱投在东京这种人口规模数百万的城市。但在小的村镇,就不一定了。无论安装什么设施,都会发生无法防御的洪水,因此,政府更紧要的工作,是公共关系,让人们在洪水发生时能尽快撤离。
日本的很多防灾设计,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细节。
比如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用纸管和布窗帘搭建疏散中心的隔断系统。这个临时建成的2米×2米的模块,保护了洪水受灾者的隐私。
巨大的防灾工程项目经常会提供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让人们忘掉了灾难来临时更有效的措施——疏散。我们在建防灾工程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强调防灾软措施,比如鼓励邻居在灾难发生前互相帮助疏散。面对灾难
最脆弱的人们真正在乎什么?
面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们在制定城市韧性提升策略时,是否清楚城市中最脆弱的人是谁?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城市社区是由更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空间生态系统组成的;当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及人类时,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基本生存问题,还包括公平、机会和社会福祉等问题。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策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也不是城市规划的唯一目标。
| 图书推荐 |
凤〡凰〡空〡间设计类出版机构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
让人人都能参与设计
觉得不错,您再分享
知乎:凤凰空间 微博:@凤凰空间文化传媒
原标题:《南方洪灾比疫情更让人揪心,除了花几十亿美金造堤坝,城市防灾还有什么办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