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谈“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工智能研究”

澎湃新闻记者 张唯
2020-06-23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在人工智能热潮下,顶级AI学术会议动辄都有上万篇的论文投稿,如何做出颠覆性的创新工作?如何在研究上抢占制高点?6月21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微众银行CAIO(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在2020北京智源大会上分享他对人工智能科研选题的理解。

杨强提到,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志向的学生或学者,应该在创新上努力,而创新的一部分就是选题。“大家可能更多地关注文章数量,没有在选题上更多地关注。”

他介绍,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曾提出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首先这个研究很新,以前没有发生过,比如说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语音识别就是很新的方向,从来没有人尝试过。”

“第二,这个问题又很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并不是简单做出来。大家一听到这个问题,会发愣,怎么下手。”

“第三,这个问题又很容易解释。比如说你在家里面,问你的祖父母理不理解这个问题——计算机能理解语音。他们一下就懂,一句话就能描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比较重要的。”

有了这些条件还不够,杨强表示,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是没办法真正解决的,还需要一些方法能把它们分解成一些可以解决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小目标,先一个一个小目标去解决,这是问题的分解。

“最后,现在计算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据,(这个选题)最好是有数据,而且就在身边,或者很容易获得,这个研究才可以落地。”

总之,如果大家按照这个方式去寻找一些新的问题,总能找到一些新的问题是还没有很多人去解决的,“这样的文章不嫌多”。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联邦学习领域,一有文章出现,我都马上恨不得立刻去读,这样的文章我们现在不嫌多。”因为迁移学习是一个新领域,很新,做的人却很少。“并不是说这样的领域在今天不存在了、大家只能去跟风做一些已经有上千篇Paper(论文)的领域了,其实还是有一些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去发现的。”

第二届北京智源大会6月21至6月24日在线上开幕。此届大会围绕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等话题,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探索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等话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本次大会邀请到5位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的图灵奖得主,分别是Alan Kay、Judea Pearl、Manuel Blum、Joseph Sifakis、John Hopcroft;也邀请到人工智能各领域多位世界级的专家,包括瑞士 AI 实验室教授、LSTM 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美国工程院院士、数值优化权威 Jorge Nocedal,美国工程院院士、MIT Connection Science 实验室主任Alex Pentland,AAAI 候任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Bart Selman,MIT CSAIL教授、智能医疗专家Regina Barzilay等。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