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星璀璨】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成兆才,字捷三(又作洁三),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874年12月20日)出生于滦州永登社绳家庄(今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是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创始人。一生创作、移植、改编了147部评剧剧本,是和西方莎士比亚齐名的东方戏剧家。
成兆才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祖父成顺、父亲成永义均为扛活的长工。家里有草房三间,四亩旱不保收、涝不打种的薄沙地,月无隔夜粮,季缺蔽体衣。
成兆才12岁就给本村的财主放猪、打杂、做小活。稍长,不但勤劳节俭被人夸讲,而且聪明多艺受人赞美。横笛、板胡、唢呐等诸般乐器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成为村里有名的秧歌角,所唱的莲花落曲子婉转动听。村里每年正月举办花会,乡亲们都争看他扮妞。他求知欲很强,在放猪的时候,常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练习写字,并虚心向识字的人请教学习。18岁时,本村“古槐堂”聘请了金秀才教书,因家里贫穷上不起学,成兆才经常从窗户眼里偷看金先生写字,听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通过自学,能粗略地浏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课本。该年和邻村涂庄一贫家女儿结婚,为了养家糊口,曾和叔伯哥成兆文结伴到口外唱莲花落谋生。回来后,拜光水坨村金开福(艺名金长腿)为师,参加了二合班(1880年组建),学唱莲花落,走上莲花落专业艺人道路。
1885年左右,成兆才与恩师任连会参加了乐亭双发合班。班主崔佑文是皇粮庄头,财大气粗,生性好乐,不仅创办了莲花落班,还办了梆子班、皮影班、乐亭大鼓班。他把冀东著名的莲花落艺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同皮影艺人、梆子演员、大鼓演唱者吃住在一起,共同切磋技艺。莲花落和梆子戏经常“两合水”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莲花落艺人不断把梆子、皮影戏的声腔板式、表演技巧融入自身,越来越多地演出“拆出戏”,如《小姑贤》《补汗衫》《王大妈看病》等剧目。杜知义、张化文、刘春生、张德礼、张连、王琏、张玉琛等均成为双发和合班小科班骨干演员。
1904年双发合落子班解散后,其主要演员都加入了宝庆堂班(1895年丰润赵寿臣建立,亦称赵家班)。
在赵家班,成兆才除演包头和丑角外,还兼做管帐先生,虽一身多职,工作繁忙,但每天总是挤时间阅读古典小说,如《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鼓词影卷,身旁放着一部《康熙字典》,以备随时查找生字僻语,并和任老先生在一起,开始了创作剧本。他们一起将《老妈开嗙》《马寡妇开店》等对口剧目改编成拆出。
从1901至1904年,赵家班社利用煤河的便利水路,几次进津演出,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继之他们又演出于澳租界东天仙,日租界下天仙,法租界天福楼、晏春楼等茶馆,被称为下里巴人的莲花落终于由农村的粪堆、场地、庙台进入了大都市,并敲开了津门。
1905年成兆才于唐山组建吉庆班。1906年7月,成兆才率领吉庆班一部,包括康永盛、孙凤龄、倪俊生等莲花落艺人应李子祥共和班之邀,到营口小红楼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等戏,在营口引起轰动,演出达半年之余。
1907年初,成兆才率领赴营口队,与另两队在天津汇合。直隶当局又重申“永干力禁”禁令,将在津演出的庆顺、义顺、二和、义和、吉庆等八个队全部逐出津门,成兆才率领的吉庆队就地解散,本人被迫回家种地。
这次对莲花落艺人的打击非常沉重,部分人心灰意冷,准备告别艺坛,部分人流入东北演出,先是张化龙、张德礼。随后,余玉波、王福顺、周铁嘴、阚子龄等数十人也加入营口李子祥共和班。
任连会、成兆才、张化文、张玉琛等有志之士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一致认为莲花落现在虽然处于逆境,但他深深扎根于民间,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京梆大戏虽然演员多、声势大,但词句高雅,群众难懂。莲花落反映的是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百姓看得懂、听得清,比京梆大戏更为亲切感人。认为只要把莲花落脱掉旧壳,加以创新,定能得到官府的认可,振兴大有希望。同时还认识到,官府禁演固有其偏见,但莲花落本身确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要想同大剧种竞争,必须对此进行一番改革。
1907年秋天,成兆才在张化文、张德礼的支持下,招来杜知义、姚继盛、张玉琛、张一根、张来、白广洁、李春盛、孙凤鸣、孙凤岗、孙凤龄、张化龙等著名艺人,还专程请来任连会先生。任连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携徒弟余玉波、长子任善庆、次子任善丰欣然前往。大家齐聚吴家坨张德礼家,坐下来第一次研究莲花落的改革,拉开了吴家坨改革的序幕。
成兆才凭借其聪明才智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带领老一代艺术家对莲花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去掉淫词秽语和色情表演;改编创作、突出一剧之本;改革和创新唱腔调式、板式;学习戏曲程式、规范舞台动作;充实伴奏乐器、完善伴奏队伍;改进服饰、丰富舞台美术。经过几个月的改革,新戏在腊月亮相,剧目有《告扇子》《赵连璧借粮》《朱买臣休妻》《开店》《大劈棺》《刘玲醉酒》,他们在吴家坨一连演出了五宿,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随后邻近村庄又来邀请,演出三个台口后到河头镇(今胥各庄,丰南区政府所在地)演出,河头镇是冀东著名的水旱码头,中国第一条铁路,即唐胥铁路的终点,这里还有通往天津的煤河水道,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几场拆出新戏的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和外地商人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增长了成兆才等大部分演员的信心,经张化文提议,将新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把河北梆子板胡的“3——6”定弦改为“5——2”),把戏班更名为“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决定到永平府一试身手,用实际行动去洗刷以往遭禁演的耻辱。他们不负众望,以《鬼扯腿》、《乌龙院》、《马寡妇开店》三出文武俱全的大戏轰动永平府,新戏使永平府的官员们刮目相看,终于使官府取消禁演令。
他们下一个目标瞄准了冀东新兴工业城市---唐山。不料,1908冬遭遇“双国孝”(光绪、慈禧于1908年10月21、22先后驾崩)期间“国恤亡乐”的百日禁演,便一直等到了第二年春天。
王凤亭独具慧眼,在唐山商业闹市区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园。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三开业庆典之时,特邀请庆春班前来祝贺,当时的警察当局对莲花落仍采取鄙视态度,经王凤亭和成兆才数次斡旋和送礼打点才被迫同意试演。庆春班一炮打响,连续几天,场场爆满,在唐山掀起了一股落子热。演出的成功,又刺激了艺人们们的欲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决定到东北闯荡一番。
庆春班第一站是盛京,即沈阳。他们在全盛茶园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小姑贤》等剧目,使沈阳观众大开眼界,演出三个月后去铁岭演出,此时形势有变,官府对落子开始禁演,庆春班在当地解散。此次出关演出,虽然时间不长,但给沈阳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出关演出打下了基础。
成兆才、张德礼、张化龙赴营口加入了李子祥班,1910年成兆才在共和班根据《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编写了《因果美报》,该剧在营口产生很大的轰动效用。成兆才在营口呆了三年,1913年回家组班,新组的班子起名为“永盛合班”,金菊花领班。年底,因金菊花赴东北,永盛合班解散。
1914年,成兆才等老艺人重组庆春班,由成兆才领班。老艺人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查找了原因,认为当局的刁难禁演,同行的诋毁诽谤,固然有其片面,但自己的艺术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和缺陷,不进行改革,难以同京梆大戏抗衡,只有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才能挤进大剧种的行列,于是他们在唐山进行了第二次改革,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姊妹艺术的新剧种----唐山落子。
主要改革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剧本;二是健全行当;三是创新板式;四是充实乐队;五是制定班规。
特别是制定班规后,赏罚分明,班社风气大为好转,庆春班的名声与日俱增,成为其他班社学习的楷模。
第二次改革所形成的新剧种,虽没有冠以评剧名称,但一个新剧已在唐山分娩。1914年和1915年庆春班在天津宴春茶园演出的戏报均以“平腔梆子戏”称谓,这说明此时,“平腔梆子戏”以步入成熟,但在评戏的故乡滦南、唐山,观众仍称为“落子”。
庆春班的改革成功,一个新剧种的诞生,为广大的莲花落班社树立了一杆大旗。著名的南孙班(由丰南区薄港村孙凤鸣、孙凤岗、孙凤利、孙凤龄哥四个组班,孙凤鸣领班,活跃在冀东、天津、东北)、北孙班(由迁安泫家洼孙恩组建,1919年出关后,一直在东三省演出,影响也很大)、金鸽子班纷纷取经效仿。唐山的于茂秀班、魏子衡班、筱兰英班、刘桂森班、张会班均加入这一行列,形成了一股落子洪流,当局再也无法压制了,自此东西路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唐山落子的总体实力。
1914年至1917年,庆春班主要往返于唐山和天津之间演出,并大获成功,在唐津及冀东各县掀起了一股落子热,尤其在津门,月明珠调倾倒了无数津门观众,业内人士及观众评说:刘鸿生的“三斩一碰”(《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也碰不过月明珠了,豪绅巨贾也以观看平腔梆子为时髦,他们联合赠送对联,上联:“明珠新出蚌,一曲平腔,压倒男伶女乐”;下联已经失传,葛恒先生补了一副下联:“庆春再入津,三分菊部,惊呆墨客骚人”。
1917年,永盛茶园园主王凤亭置箱入股,庆春班更名为“永盛合班”。1918年,永盛合班于山海关在乡绅奎旭东的倡议下改名为“警世戏社”,挂出了“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牌子,历史上称其为第一个评剧班社,此时标志着这一剧种进入成熟时期,成兆才评剧创始人的地位已经确立。
1919年,成兆才率领警世戏社出关到东北演出,第一站是营口,落脚于永大茶园。月明珠以飘逸、俊美的扮相,甜润优美的唱腔,细腻传神地表演征服了当地观众,据说有一位观众看戏入了迷,到鞋店买鞋时,伙计问她买什么,他竟说买月明珠。之后到长春、哈尔滨演出,警世戏社每到一地,都引起观众的热烈欢迎,唐山落子像一股狂飙席卷了东三省。
1919年秋,成兆才把杨三姐告状的事迹搬上舞台,此戏虽不是唯一一出时装戏,重要的是它奠定了评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基础,为评剧如何表现同时代人,如何解决时装戏民族化、戏曲化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20年,东北巡阅使张作霖为岳母王老太太祝寿,成兆才带领警世戏社应邀演出寿戏,月明珠以一出拿手戏《开店》唱红,张作霖以老太太的名义为戏社赠送了上镌“当仁不让”的牌匾,以示对落子戏的推崇,大帅的赠匾无疑提高了落子戏的地位,也为落子戏在东北的演出提供了一张通行证。此时,平腔梆子戏在东北风靡一时,《盛京时报》连篇累牍的赞誉警世戏社和月明珠,正当警世戏社在东北唱红,月明珠唱腔艺术如日中天之时,1922年9月9日,月明珠因积劳成疾,暴卒于中华茶园的舞台上。警世戏社不得不暂时宣告解散。
一个月后,成兆才又重新组班恢复演出,让金开芳接替月明珠作主演,首先到天津法租界的天蝠舞台演出。演出期间,有一个叫吕海寰的老人连看了一个月的戏,一天来到后台,找到领班成兆才问“警世戏社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成告诉他,是在山海关演出时奎旭东给起的。吕点头说:“起得好,吕是我的年兄。你们是评论大家,应该把平字加个言字旁,这样才好。比平腔梆子、平戏、落子都好”,嗣后,遂把平腔梆子戏改为评戏,但在评剧的故乡滦南、唐山,人们仍习惯称为“落子”。(警世戏社头班著名小生李小舫说1923年平腔梆子就叫评剧了,但见诸文字的最早时间,一般认为是1929年1月13日,沈阳商埠游艺园在《新民晚报》上刊登戏报,首次将“平戏”(落子)改为“评戏”。最近,沈阳《戏曲资料汇编》第一期刊登的老戏单中,印有1927年11月“新新大戏院”的六张戏报,上有“本园特由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甲班坤名全体文明评戏”字样,这样把评剧见诸文字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年)
1922年警世戏社二班在唐山成立、1923年警世戏社三班在天津成立,随之相继开入东北。二、三班成立后,人们习惯把成兆才率领的班社称为警世戏社头班(首班或一班)。
头班有名可查的54人,滦南县就占25人,且均为主要演员,这也说明滦南县是评剧的发源地名不虚传。
警世戏社头班从它的前身庆春班1908年组建算起,到1928年止,整整活动了20年,足迹遍布冀东、天津、东三省的广大城乡,经历了评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被戏剧史称为评剧第一个班社。以成兆才为主的老一代创始群体为评剧的形成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使评剧这支艺术奇葩枝繁果硕。头班肩扛领路大旗,成为其他班社的先锋,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大多出自头班,由成兆才编写,头班首演。他们所规范、创新的唱腔和板式,奠定了评剧音乐的基础和格式,成为后继者的典范。特别是对其他流派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花莲舫师承月明珠,李金顺、白玉霜师宗花莲舫,刘翠霞师宗李金顺,鲜灵霞师宗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花玉兰又继承了李派等。头班不朽的功绩将永载剧史评册。
1929年,评剧一代宗师成兆才在家乡逝世,这是评剧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生前所改编和创造的147部作品(笔者在2006年第5期《大舞台》上曾发表文章,对成兆才的作品做过核实,确切数字为147部,此处不再赘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传统古装戏的八大出仍作为经典剧目演出[《开店》《开嗙》《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因果报应》《桃花庵》(月明珠编创)]
(杜盛兰供稿)
原标题:《【明星璀璨】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