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寻梦到造梦,越窑青瓷传承人施珍的"多彩世界"

2020-06-23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六月中旬,去了一趟慈溪。

一进观海卫镇白洋村,马路就开始拥挤。“一年到头,现在是最忙的时候,你们要是周末来,肯定要堵在路上了。”

司机师傅是老慈溪,带我们拐进风景秀美的湖中路——

车子仿佛从湖水中穿过,两边是白墙黑瓦的村庄,径直往前,抵达白洋路2号,施珍的上越陶艺研究所就在这里。

近在咫尺的上林湖,是举世瞩目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青翠古朴,温润如玉。而这一次我们遇见的,是一个与青瓷有关的多彩世界。

(施珍在创作中)

回到上林湖

施珍,宁波余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16岁赴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随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远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研习陶艺,是中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之后,又赴台湾做文化交流4年。

2009年,施珍回到慈溪,在上林湖畔成立了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一头扎进工作室,采土、淘洗、成形、修坯、涂釉、烧制……每一天都与泥土打交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小在慈溪长大,也许血液里就注定和青瓷不可分割。研究所的成立,代表了我自己对越窑青瓷全身心投入的开始。”

(《上林随想》)

过去,为了能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越窑青瓷之“秘色”重现,施珍一次次挑战自己。

第一件代表作《上林随想》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缠枝玲珑双耳瓶》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作品《牡丹玉壶春瓶》入选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家元首机场贵宾厅展示……她创作的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博览会特等奖二项、金奖六项,银奖四项。

“我在慈溪这十几年,为传承越窑青瓷作为国家级非遗做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荣誉,对我来说,这些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如何把越窑青瓷推向更深入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是我近两年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施于人,是施珍的三爷爷,更是施珍在青瓷路上的领路人。“三爷爷说过,如果没有新内容的挑战,传统不过是只干瘪的空壳。对‘旧东西’的‘引用’,才能将过去和现在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这个理念一直影响我至今。”

在施珍看来,非遗传承的最好的样子,是这份温暖的手艺穿越千年,仍然能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延续。

如果仅仅停留在原有秘色瓷的器型、美术、烧制等方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责任,应该是创新。要适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年轻人对青瓷文化的爱好,要让越窑青瓷从博物馆里走出来。”

(《秘色穿越》)

多彩的世界

陶瓷艺术是一把火的艺术,结果往往人力所不可及。“在窑门关上的一瞬间,一切都从零开始。”

从2018年起,施珍的创作方向,从传统越窑青瓷单色釉的表达转变为多彩的秘色釉。

“经过2年多的烧制和研发,在疫情期间,我推出了以‘多彩的世界’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多彩的,我们的作品也应该有多彩的越窑青瓷。”

(《春天里》)

作品《春天里》,用青瓷纯粹的青,斑斓多变的窑变,去记录和展现生机勃勃的春天,开窑的第一眼看见她,就像看见窑炉里走出一位春姑娘;

(《山峦叠翠弦纹瓶》)

作品《山峦叠翠弦纹瓶》,加上了蓝色釉料,条痕中的填釉经过高温变成了深沉的红褐色,像是成熟的杨梅色。愿六月的慈溪除了酸甜美味的杨梅,还有一份秘色瓷的牵绊;

(《外婆谣》)

圆腹颈瓶《外婆谣》,记忆里的小花落成了创作时的青花,红釉。青花给了这件圆腹颈瓶灵魂,这种抽象化了的美术表达,有律动地在瓶上游走,是漂浮在小河里的悠悠纸船,是冲撞到溪石的浪头,是外婆儿时哄睡的歌谣;

最惊艳的是那一件《秘色穿越》,青瓷彷如一张画布,油彩在画布上倾泻而出。

单一的釉色创造出一种无暇、安静而又动人心魄的美,而此刻色彩的碰撞、东西艺术美学的交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美。

每一次关上窑门,期待窑炉里1340℃的高温产生的玄妙变化——

“这是一种自然地和越窑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肌理的效果,甚至可以达到油彩所不能达到的丰富,它是晶莹的,含蓄的,层层过度和铺垫的色彩,你可能会在窑变的作品中找到梦想的色彩。吻合了现代人想拥有独一无二的可能性的想法。谁不想拥有多彩的人生呢?”

知古而不拘泥于古,让秘色瓷在当下,也成为一种时尚。(记者 林旻 视频/吴冠夏 摄/南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