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农村金融改革?

2020-06-22 1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农村金融改革”,关心“农村”者少之,关心“金融”者就是特定的一撮,“改革”更不是咱一般老百姓操心的事儿,这六个字连在一起,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议题。

今天咱先不说农村金融改革,咱就先来说说大家印象中的中国农村吧。如果是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至少都曾听闻过新闻里播报的农民致富的故事、看过乡村振兴的案例,而最近几年,许多人是在快手看中国农村生活打发时间,或许还看过李子柒的“田原牧歌”而心生向往。

但理性告诉我们,这些新闻、这些故事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因为哪怕是最不了解农村的孩子也肯定听闻过,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的潮流,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今天这些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显。更不用说近日引起热议的“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话题。根据统计局的数字,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这样算下来,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就在1000元左右。

我们也都听过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要给在农村的家人寄钱,在城里读了大学留下来的年轻人很少想着回去,多数总想着把家人接来过上好日子。扶贫、支教仍然是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年年挂在嘴边的事情。

所以至少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我们的农村还没有真正全体富裕起来,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是需要接济和帮扶的。

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去解决或至少缓解。但现实的情况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触手可得的金融服务,生活在农村的民众想要获取却有重重阻碍。以借贷为例,农民需要钱时往往很难从正规渠道借到钱,而从非正规渠道借到钱又往往意味着高利率、高风险。缺少金融知识的农民一旦受到损失,往后恐怕也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再次借助金融服务了。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风险控制不到位、运作环境不友好,这些都是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作为主攻方向。

图片来源:南方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单一银行体系、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三个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先“填空”式自上而下建立或恢复了农村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再是推动农信社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同时发展了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继而借助农村金融的发展倒逼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以及配套政策体系逐步成型,迄今初步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加大投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使多层次的机构体系得以初步建立,也探索出以结构化货币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一整套政策工具箱,有力地提升了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市场导向和覆盖面,在“降成本、控风险、广覆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和自我约束发展能力较弱。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品、风险高,再加上我国地域差异性较大,不仅经营方式上有别于城市金融,而且对制度设计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针对这个难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始终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我们近日出版的《中国的根基》一书中,作者徐忠老师立足于我国国情,尤其是特殊的体制背景,全面回顾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系统描述了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客观评估。同时,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前景,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农信社和省联社改革,数字技术的机遇与挑战,非正规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考察和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5.5亿农民和占国土面积95%的农村土地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根基。我们如何通过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结构,唤起中国根基的发展动力,使中国农民更加富裕、更加强大?这或许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关心的议题。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可购买

《中国的根基》
徐忠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6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