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狭间直树:悼念袁广泉君
2020年5月22日凌晨,知名翻译家、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袁广泉先生病逝,享年57岁。袁先生翻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等诸多日本中国史研究著作,翻译之功备受作者认可、读者推崇,在学界享有盛誉。在袁先生逝世一月之际,私家历史刊发一组文章,追念故人。
袁广泉先生,照片由袁先生女儿提供袁广泉君去世了,是今年5月22日的事。享年57岁,实在太年轻。
接闻讣告,无尽悲伤。但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夫人访日之际,独自生活的袁君突然遭遇心肌梗塞,念及此处,不得不叹息时运不济、叩问天道是非。
我与袁君初见,是1999年京大人文研举行70周年纪念研讨会时的事。会议总主题是“西洋近代文明与中华世界”,第一分论坛“文明史”中,石川君报告了自己的研究,题为“近代东亚‘文明圈’的成立及其共同语言——以梁启超的‘人种’为中心”,而担任口译的正是袁君。当时对他的印象是“好出色的人呀”,而差不多一年之后,又理解了袁君的出色远非这一程度。
我们的论文集《梁啓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みすず書房,1999年)出版中译本之际,原作者们都各自找了译者。后来中译本的书名是《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论文共13篇,出版中译本时,曾拜托海峡两岸与该领域渊源深厚的三位学者——金冲及、张朋园、杨天石——撰写序文。给各位先生发去中译文稿之后,先生们都直言不讳地赐下批评,而当中被判定为没有问题的合格译文,唯有袁君之作。袁君水准之出众,遂以这样的形式为人所认识。
后来的2007年,袁君以京大人文研附设机构大学共同利用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客座副教授的身份来到日本,任期凡五年。也是在这段时期内,2008年度前半年,中山大学的桑兵教授亦曾来此担任客座教授,访期半载。因而我与森时彦、石川二人商定,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会计划,题为“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概念の展開”(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为期三年。
袁君为研究会成果报告论文集《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撰有论文《清末民初中日文法学交流初探》(明治期における日中間文法交流の研究)。文章探讨了自1877年日本刊行金谷昭训点的《大清文典》与大槻文彦作解的《支那文典》、形成今日所谓的“文法”概念,至大约三十年后《马氏文通》出现之前,这段时期中的“文法学”交流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是我们研究班过去没有的,因此我很高兴。
我请袁君翻译过的文章有好几篇,当中印象最深的,是《西周のオランダ留学と西洋近代学術の移植──“近代東アジア文明圏”形成史:学術篇》(《东方学报》京都,第86册,2011年)一篇。这篇文章是由2010年在中山大学的讲义内容整理而成,中译版以《西周留学荷兰与西方近代学术之移植——“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史·学术篇》为题,刊发于《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2期(2012年)。在第六节《确定学术术语之过程》中,考察了如今早为人熟知的词语“演绎”(deduction)、“归纳”(induction)经西周选定的过程。
这两个逻辑学术语是经过〔A〕1869~1870年《学原稿本》、〔B〕1871~1872年《五原新范》、〔C〕1872~1873年的《致知启蒙》这三个阶段逐渐得以确定的。具体而言,deduction一词由〔A〕阶段的“ひきいたすかむかえ”变为〔B〕阶段的“钩引/演绎”,到〔C〕阶段仍作“钩引/演绎”,之后乃定为“演绎”;induction一词在〔A〕阶段作“ひきいるゝかむかへ”,到〔B〕阶段作“套插/归纳”,到〔C〕仍作“套插/归纳”,最后乃定为“归纳”。西周在〔A〕当中对这两个术语作了详细的伦理学方面的解释,今且从略。
在此过程中,我颇在意的是〔A〕阶段的“ひきいたすかむかえ”与“ひきいるゝかむかへ”。因为这两个词汇与〔B〕〔C〕的汉语词不同,都具有和语(日本固有词汇)特有的“悠长感”。袁君将“ひきいたすかむかえ”译作“引出之思考方式”,将“ひきいるゝかむかへ”译作“引入之思考方式”。也曾想过如此翻译合适与否,我想这应该是为了用汉语也表达出几乎与和语“悠长感”一致的感觉吧。虽是很小的经验,却是才华绝代的翻译家袁君告诉我的巧思,而今仍时有怀想。
袁广泉君,请安息吧。合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