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家 | 宇宙这么大,下一站去哪里?叶叔华先生讲给你听
“如果再能把SKA亚洲科学中心和空间低频段射电望远镜这两件事都给办好了,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中科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如是说。这个月,她将满93岁。
刚刚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叶叔华欣然接受了新民晚报的专访。“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被大家忘记,还能获得与创新有关的奖项,我受宠若惊。”叶先生坦言,她将更加尽力,尽力帮年轻人设想一些可开拓的道路,尽力推动一些科学创新的事情。“能够直接为国家需要服务,何其幸运!引以为荣!”
北斗和太阳系探测,最近的关心叶先生还是很健谈。和她每一次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一样,从不需要讲稿。
近半年疫情防控中的生活,没有给叶叔华的生活带来太多影响。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之后,她如常每天九点来办公室,看文献读书了解国际上和台里的最新进展。这早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都不能断了天文的消息,都要和天文人有所接触。
最近,她最看重两件事,“都与跟国家的需要直接有关”。一是北斗。“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建设的时候,我们上海天文台就参与其中了,主要是参与将卫星数据分发给用户这一段的工作,直到现在一直都在做。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能够有机会直接为国家的需要服务、贡献力量,我觉得是非常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年轻一辈现在做得很好,比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要厉害得多了。”在北斗系统建设的二十多年间,上海天文台参与过导航卫星激光反射器、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制,也因此获得不少殊荣。
氢原子钟实物曾在上海科技馆展出另一件,是太阳系观测。我国的太阳系观测,从月球开始,下一站火星即将启程,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下月将进入发射窗口期,叶叔华的办公桌上摞满的书中,最上面一本便是关于火星探测的。“其实,行星探测方面,尤其是火星的探测,比如它的地形与结构,更多属于地学的课题,不是天文学家能回答的问题。”叶叔华介绍,对于我国即将开展的火星探测,上海天文台的主要使命是保驾护航,利用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为“天问一号”测定轨道。
再下一站呢?“排在后面的,可能是木星。”叶先生解释说,木星在太阳系里体积最大、引力最强,它为地球挡住了很多小行星,是最有力量的“大哥”。木星还有很多卫星,每个都不一样,那里会不会有生命存在,这些都是天文学家关心的问题。
叶叔华的目光,望得更远。“太阳系那么大,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弄清楚,这也关系到地球未来的命运。现在,美国已经有两个探测器(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抵达‘天涯海角’——太阳系的门户了。中国也应该去,不仅要去太阳系边缘,还可以从垂直天顶的方向做更多探测。我想,我们以后也要做更多的类似的事情,跟上国家的需要、国外的发展。”
天文馆和SKA,即将实现的梦想
总说“不做年轻人前进的绊脚石”的叶叔华,近年来其实已为很多年轻人推进了多个大项目的建设,这是她和她的忘年交们共同的梦想。
在去年中秋前夜的上海天文馆亮灯仪式上,叶先生笑得很灿烂。众所周知,上海天文馆由提议、蓝图到拔地而起,与叶叔华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件想了很久的事,终于就要实现了。”
去年9月12日晚,上海天文馆首次被“点亮”上海天文馆的故事
说来话长
早在1974年,国家特别批准了在上海建天文馆。当时连建设用地都选好了,就在现在的上海天文台附近,半个多世纪前,那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还选了一些年轻人,特别送到北师大培训,然后派来上海工作,准备作为上海天文馆的骨干。然而,当年国家好多事情都等着要用钱,上海天文馆最初的项目就被耽搁下来,没有下文了。
这些年
国家的发展有目共睹
中国的航天科技进步很快,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的航天大国,中国正在建自己的空间实验室。我们的探月工程先去月球采样,再在月球背面降落科学仪器,这是其他国家还没有做过的事。我们的科学卫星——暗物质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都是全球首创。
如今,上海天文馆的建安工程已经竣工,正在加紧建设展示工程,明年就将择期开放。“它的样子真是不同凡响,你看不到有什么柱子甚至楼梯,你可以边走边看天文学各领域各阶段的知识。一度也有人怀疑,到底行不行。现在看来不仅是行的,而且未来将是是上海一景。”叶先生对上海天文馆有更高的期许,“我们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天文馆,我所希望的是能够把最新的天文学的成就贡献给大家,另一方面,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更会对人生观有直接的影响,上海天文馆至少能让长三角的游客开阔眼界,真正认识到宇宙的浩瀚。”
探月“铁三角”(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和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赠送的月球仪,叶叔华一直很宝贝叶叔华即将实现的另一个梦想,是在SKA(平方公里射电阵)这个全球携手的庞大射电天文计划中我们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做出独特的贡献。
所谓“平方公里射电阵”,是一个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由世界各国的数千个较小的射电望远镜组成,其使用的光纤可以绕地球两周,每天产生的数据量预计是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倍,在解答一系列基本科学问题方面被寄予厚望。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发起国身份参与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叶先生希望能够在上海建立一个亚洲科学中心,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愿望看起来也逐步得到实现了。虽然今年全世界都处于疫情中,但SKA的建设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中。希望不久的将来,就能够真的定下来。”
太空低频望远镜,下一个目标
她曾是中国第一个、国际上也为凤毛菱角的女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主持建立并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始终保持世界前沿水平;
她前瞻性、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VLBI网,为探月工程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她倡导建设并建成“天马望远镜”,大幅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并取得重要成果;
她在国际天文学界享有崇高威望,曾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副主席,为恢复中国在IAU的合法席位,她以很高的政治智慧为中国赢得声誉;
她卓有远见地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并仍在倾尽全力地推动上海筹建SKA亚洲科学中心,使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这些对叶叔华而言
都已是过往
她又将翻开新的序章
“我们还想做一件事情。再往前走一点儿,我们预备在太空放两个3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空间中开展精密的低频段射电观测。可以同地面上的SKA形成很好的响应与配合,但其作用不限于SKA。”叶先生说,这将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因为这个波段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在国际上还鲜有使用,相信会催生很多新发现,尤其是关于宇宙早期的研究。“这个项目,正在慢慢准备中。我想,是总归能够实现的,届时将为我们打开空间低频射电天文的一扇窗口。”
采访临近尾声,叶叔华提醒大家,不要错过6月21日的日食观测。“大家应该还记得2009年6月长江日全食的情景吧,全食那一刻天真的全黑了。而日环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欣赏一次的。这回,如果天公作美,厦门等地,可以短暂捕捉到镶着金边的太阳。上海能看到的是偏食。这些都需要提前组织和宣传。”送走咖啡师后,叶先生又给上海天文台科普主管打电话,特别关心这次“金边日食”的科普工作,叮嘱要让公众提前了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上海可见日偏食。这一天,也是叶叔华的93岁生日。
“
宇宙这么大,这么长,在我们短暂的几十年人生中,怎样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工作,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发光发热。我相信,下一个100年,国家一定会继续发展起来,全体人民都能各得其所,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
叶叔华2019年在《我是科学家》上的讲述
来源:新民科学咖啡馆
图片: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实习生 华天择 摄
原标题:《大家 | 宇宙这么大,下一站去哪里?叶叔华先生讲给你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