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乘风破浪的沙船,缘何出现在上海市徽上?
原创 MMC 中国航海博物馆
2020年6月8日起,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档案馆,共同举办『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近代上海城市与海洋的交融』大展。
为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本次新展,中国航海博物馆特挑选数件精美展品进行线上解读,从多个维度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厚海洋文化底蕴。
今天登场的,就是上海市徽的元素之一,沙船。
揭秘
上海市徽上的船
沙船作为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被称为“防沙平底船”。
展厅中陈列的三桅沙船模型鉴于沙船构造之优越性,明中叶起崇明、太仓、通州等地的民间富户已开始自造双桅沙船几只至几十只不等。明嘉靖之后,航行沿海的平底船通称沙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最先涉及“沙船”之称。因官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明时的沙船数量不多。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上海沙船运输迅速发展。康熙五十五年,上海附近的苏州造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只”。沙船除能航行沿海外,还可经常来往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商船会馆康熙五十四年,沙船主中的佼佼者集资在上海县城东马家厂(今会馆街上)兴建“商船会馆”。
会馆占地20亩,有雕刻精细、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等建筑,成为当时沙船商东们议事、交友、“联络乡谊”的重要场所。
沙船在清代已逐渐形成定式,即大号沙船容量3000石,长10丈,宽1丈8尺,深度为宽的1/3左右;中号、小号沙船尺度则按大号沙船的七成和三成定式。定式沙船船体扁浅宽大,方头、方梢,上层建筑少,航行轻捷平稳,能坐滩,“持沙行以寄泊,因底平稍搁无碍”,多航行于航道水浅多碛的北方沿海,承担漕运和其他货运。清嘉庆、道光年间,收泊于上海港的沙船多时可达三千五六百艘,年运量60~70万吨。
清代上海港已成为沙船的基地,被誉为“沙船之乡”。上海县城周围的市镇商业发达,并通过内河与上海港联成整体。棉花、棉布、粮食及大批土特产,既是区域经济的产出和需求的结果,又是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沙船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繁荣,沙船停泊的区域“从大、小东门至南码头一带数里长的黄浦沿岸,俱己成为各有其主的泊岸码头,宽敞的码头与巨大的货栈占据了整个河岸。
上海市市徽1990年,沙船和螺旋桨作为主题元素被纳入上海市徽中,正是基于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等五口通商以后,沙船的经营范围开始受到外国入侵者的威胁。至十九世纪末,沙船海运日渐衰落。
关于沙船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期登场的,又会是哪件展品呢?敬请期待!
来源 | 中国航海博物馆 陈列展示部
供稿 | 王宁宁
原标题:《探·新展丨乘风破浪的沙船,缘何出现在上海市徽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