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后疫情社区·融合|成都东环路社区:自组织能发挥什么作用
43个老旧院落,8600多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45%;没有物业,没有自有资金,仅10名社区工作人员,而湖北籍租户商户有22户…… 作为跟踪社区的媒体观察者,笔者见证了疫情期间,成都市东环路社区如何依靠居民自组织渡过了疫情。
疫情初期的压力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东环路社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典型的老城社区,辖区居民多为政府和企事业退休职工。社区面积2.5平方公里,43个院落,13个居民小组,2300余户,5510名常住人口,3100名流动人口。
1月26日(正月初二)凌晨开始,新都区进入一级防控状态,东环路社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1)没有物业
就连唯一的商品楼盘也没有物业。16个院落连门卫和门卫室都没有;其余院落虽有门卫1到2人,但日常职责就是守门,打扫卫生,收发报纸快递等,无法胜任疫情防控工作;
2)缺乏社区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者5人(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不一定具备社工资质,由政府财政发放工资,本地成为“社区五职干部”),专职社工2人(指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采购服务),社区网格员3人,总共10人;
3)没有任何防疫物资
最开始两周,分发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口罩,一人一周只有一个;
4)没有自有资金
全靠财政拨付公共服务资金。从2019年开始,公服资金基本每年5月拨付。
一方面,辖区内做生意的外地人比较多,其中湖北籍20多户,涉及9个小区和院落,他们一开始就被纳入居家隔离对象,导致居民担心院落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信息闭塞,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有一些只习惯使用老年手机,无法获取本地防疫的即时信息。
分院落建微信群
虽然东环路社区劣势明显,但从2014年开始开展社区营造,通过居民兴趣爱好小组培育发展起15个居民自组织,还有2个在孵化中。以自治组织为基础,院落小区居民自行选举出3-7位本院住户(可以不是业主,一般为党员、居民骨干、热爱公共事务的积极分子等),建立起院委会(院落管理委员会)管理小区事务,院委会一般群众基础好,工作得力。因此,东环路社区制定了自己的方法:
第一步,让自组织站出来。
社区干部上门联络自组织,请他们先站出来,把院落的进出管理和入户摸排调查做起来。社区书记邹敏表示,第一手资料都来自自组织,他们对信息最清楚,也最迅速。
第二步,以院落为单位建微信群。
以前除了兴趣小组成员的微信群,想建个微信群相当困难,大部分社区居民不太关心公共事务,因为对社群的需求不明显,而疫情反而是个契机。
1月26日开始,社区干部就走访各个院落,推广院落微信群,每个群的群主就是该院落自组织的负责人或积极分子。
微信群有两个目的,第一,把防疫政策和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居民,同时及时掌握居民的动态和困惑。比如,很多从外地回来的,都是居民第一时间发到群里。第二,把隔离人员也拉入群,他们需要什么都可以发到群里。比如,有个居民说,体温计是不是有问题,量出来40多度。还没等社区派人上门,就有邻居把自家的体温计送到门口了。
为居家隔离的湖北籍租户配送生活物资。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院委会和自组织先动起来了,他们又发动更多居民加入防疫工作。其中3巷22号这个院落最为典型。
这个院落进出只有一道简单的铁门。院落有两个单元,28户,有4户外出了,还有2户租户。居民制作了一个值守排班表,每天每家出一人轮流值守,从早上8点开门到晚上8点关门,其他时候不能进出;中间不休息,由家人轮换吃饭。每天晚上8点交接大门钥匙。从1月底到4月初,一共轮值了4轮。撤岗的头一天,他们还组织了大扫除,说放假要放得干干净净。
当然,有个别不想轮守的,上门交接钥匙不开门的,居民们采取软处理:钥匙移交到下一位轮值家庭,同时在群里关心没轮值的人,是不是生病或遇到难事了。不愿意轮值的也就不好意思了,后面也站出来轮值。最终,所有住户都轮值了,连租户也参加了。
没有物管门卫的院落,住户每家每天轮流值守院落卡点。社区给他们提供了消毒液、酒精和体温枪。其他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都是居民自己准备。区妇联和团区委也联系原材料带到社区,居民看视频自制口罩,等口罩做完后,又统一收取送到三甲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医学消毒和封装,再供社区居民使用,多余的口罩还支援了其他社区。
针对居民买菜难,农民卖菜难的情况,区农业农村局为社区联系了周边的蔬菜种植户,由社区派志愿者到地采摘,并低价配送到社区,而后发展出了活跃的社区团购群,成立了“东环义仓”项目,以社区团购解决社区自我造血问题,每周团购的微薄盈利部分进入社区微基金账户。
“东环义仓”志愿者为院落居民配送团购的水果。疫情期间居民的社交
2月8日是正月十五,也是成都实施封闭式管理的首日。有居民向邹敏反映,生活还是要有仪式感的,能不能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庆祝一下元宵节。邹敏把这个要求发到社区工作群和43个院落微信群里征求意见。出人意料,群里很多人赞同。于是,大家策划了一个社区网络元宵晚会。
社区工作人员讨论的结果是:把各社区群的群主和文艺积极分子拉入一个新群,算是晚会主会场;其余院落社群成为各自的分会场,可以自搞节目,自己热闹,也可以把好节目推送到主会场群来互动,最后整点发红包雨,跟各社区院落群分享。
2月26日,四川省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响应,东环路社区的不少老人开始呼朋引伴准备外出踏青,但疫情防控态势依然严峻。如何舒缓居民焦躁的情绪?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策划出一个活动——邻里花花节,既能赏花又能宅家。
首先是花卉认领,社区联系了因疫情而销售受影响的花农,采购一批盆栽鲜花,社区出大头,居民每盆只需付3元,每户认领花卉不超过5盆,认领款在花卉配送到小区时统一收取并捐入社区微基金。配送的花卉有阳牡丹、瓜叶菊、虞美人、长寿花、杜鹃、月季等10多个品种。
居民们登记后将花领回,于3月12日植树节按院落分组,在各自院落的微信群里晒花,由各院委会评选出最美的、养护最好的花,获奖居民将获得一盆高品质花卉。
参与花花节的居民接下来是花卉命名大赛,对各自养护的花儿取名。最后将评出各大院一等奖,由社区统一制作花名牌上门配送。
在前两个活动进行时,同步举行养花达人秀,由养花有心得的居民录制手机视频发到群里,既分享养花心得和技术,又参与评选。最后再由各院落评选出鲜花装扮最美的阳台。
活动效果出奇地好,不仅老人们积极参加,不少年轻人和小孩也参加进来,短短3天时间,总共领养了600盆花,覆盖22个院落,100个家庭。
家住东环路3巷5号院的年轻人刘彩蕊平时工作忙,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因单位还没复工就宅在家,一时兴趣就报名参加了。她给自己种的花取名为“不一样的花蕊”。短短2周,她因养花而认识了院里不少的嬢嬢伯伯。“真的很汗颜,在小区住了好几年才认识对门的邻居。”
家住东环路3巷4号院的小学5年级的蒲素小朋友在上网课之余,帮奶奶领养的5盆花翻盆、松土、浇水,并教奶奶用手机拍视频,上传养花过程。而305号院80多岁的温贤茂大爷是种花能手,也学着用手机录视频,传授种花经验。
邹敏认为,这个活动缓解了居民们长期宅家的焦躁情绪,也理解了社区防疫工作的苦心,减少了聚众外出的行为,还收获了不少惊喜。比如,305号院的赖红静婆婆76岁生日时,收到了邻居精心养护的长寿花和阳牡丹;三八妇女节时,社区志愿者和网格员们也收到了居民养护的鲜花。
通过花花节,社区也发掘了不少年轻人和摄影高手,将成为社区未来培养自组织的新对象。在520表白日,社区举行了一场简朴而浓重的抗疫志愿者表彰,所有疫情期间为社区出过力的志愿者、自组织成员、老党员以及爱心商家等,都收到了表彰证书。
5月20日,东环路社区表彰了社区抗疫志愿者230人。疫情后的社治思考
东环路社区书记邹敏表示,因为有社区营造基础,邻里之间在抗疫下的自治行为相互被看见,形成邻里间人际信任以及居民对社区信任的良性循环,这是此次疫情最大的收获。
疫情后,社区治理将有哪些变化和走向,邹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重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虽然说那么多志愿者站出来了,但事后觉得后怕,大家都是不专业的,包括联动机制。如果社区自身应急管理机制很完善,根本不用等着上面来统筹,自己就先动起来了,比如第一时间跟社区医院联系。
第二、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
这次还好社区没有出现确诊病例,像武汉那些感染得多的情况,志愿者盲目站出来,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热情可嘉,方法欠妥。年轻人有防疫知识,如果先期介入,就可以少走弯路。所以,要从专业角度培育志愿者和自治组织的专业队伍,能在第一时间规范操作,协助居民正确防疫。储备物资对社区来说不现实,场地有限,物资有保质期,也缺乏储备资金。但可以从人员的培训管理去建设队伍。不仅针对非典、新冠疫情,也包括急救。可能不那么专业,但可以第一时间应对。
第三,提档升级现有自组织。
尽管培育了那么多自组织,但能力还需要升级,要用专业组织更好地引导培训,进一步提升自组织的组织力和行动力。比如刚刚改造的院落虽然成立了院委会,但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院委会就是一个志愿者队伍,如何组织居民形成共识规则,如何在共识规则下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院落长效自治机制,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第四、逐步把大数据应用于社区。
网格员做信息统计,统计不了那么细,要用时没有很系统的数据。时间银行是志愿服务积分系统,社区没那么多资金怎么办?就用积分来鼓励,让志愿服务有个价值呈现的空间和平台。很多志愿者不在乎发补贴、发纪念品,更重视获得的荣誉,比如抗击疫情的荣誉证书。但时间银行的数据没有整合起来,还是比较散的。
社区治理最终是落到人上,需要去搞懂每个人。每天去每个院落,居民的获得感和亲近度才会强。社区就是一个连接平台,一个为居民服务的资源整合工具。达到良性互动,社区才能善治。而且只有居民自己想改变,社区才能为他们匹配调动资源,让居民的想法变成现实。
(作者陈宇系成都媒体从业者)
关于“后疫情社区”
2019年,“社区更新观察团”走进上海5个社区,听社区实践者分享在地经验,与关注社区议题的人,一起漫步、观察和讨论。2020年,社区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后疫情社区将有哪些变化?社区治理会有哪些转向?我们将在“融合”、“治理”和“数据”三个主题下,继续观察,探讨社区的未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