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中,是否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2020-06-17 13: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上海浦精 浦精心灵驿站

2020年6月11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五期的主讲人-孙喜蓉副院长为大家带来了“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孙喜蓉副院长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限于篇幅,无法完全感受直播中精彩,欢迎收听随文所附音频。

1

抑郁症的假说

欣绘:人们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江湖上”有各种传说,医学上称之为“假说”。关于抑郁症的假说,孙院长您怎么看?

孙喜蓉:抑郁症是目前最常见的精神科的疾病之一,从病因学上来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学的因素。生物学因素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和多巴胺这3种)相互联系,调控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心理、社会的因素同个人的人格特征、所遇到的社会事件(如社会上他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事件)等是密切相关的。

2

抑郁症的表现

欣绘:闷闷不乐,失眠或者对有些事情的过度焦虑,是否属于抑郁症的一种?

孙喜蓉:抑郁症常常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常病程迁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

抑郁症的表现除了上述的持久的心境低落,还有愉快感缺失、疲劳,兴趣缺乏,及其它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下降、自责自罪、自信心下降,兴趣缺乏,包括注意力下降等一系列非常多的症状。

早期抑郁症的话可能会出现疲劳,食欲减退,睡眠问题,而且最早抑郁症最明显的早期的表现是早醒。抑郁和失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也有些患者是先睡眠不好,导致情绪不好,有些患者是先情绪不好,导致睡眠不好,其实哪个因哪个果我们没必要追究,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互为因果,然后是恶性循环的,是很容易恶性循环的。

欣绘:听众陈女士提问,她说身体很累不想动,而且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学什么都记不住。她想问一下她这个属于抑郁症吗?

孙喜蓉:依据抑郁症的表现,陈女士已经存在一部分症状。但是医学上要综合症状的质和量。诊断抑郁症,除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其它症状外,还有一个病程达到至少两周的必要条件,而非只是从一般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来判断。

欣绘:上面您讲到部分病例有时会有运动性的激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运动性激越?

孙喜蓉:运动性激越主要是坐立不安,无法静心做事,非常焦虑,时常搓手,来回走动,且容易发脾气,说话就容易火冒三丈,如同一个导火线一样一点就着。

欣绘:抑郁症患者是否情绪变化比较大?一会儿闷闷不乐,接下来很可能就出现暴躁、焦虑等,和之前迥然不同的一些表现。

孙喜蓉: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稳定性一般比较差,容易产生激越、暴躁,且情绪波动的振幅比较大。一般的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抑郁症患者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发脾气,经常喜怒无常,常给人感觉脾气有点不好。

抑郁症的患者除了刚才讲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疲惫、精力不济,有时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紧张害怕。这是一个焦虑的情绪,焦虑是由于对未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产生过度的担心、害怕。这和不够自信,害怕受伤害,过多的自我保护也有关系。

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患有抑郁症后,除了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患者本身的自救也很重要。我们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患者自救的一些方法或者自我调节,对病情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有专业医生的帮助,每周看一次门诊,但平时主要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包括认知的一些调整,对病情的缓解要有信心。

当然了,抑郁症的确诊还是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专业的科室进行专业的、全面的评估,避免延误病情。

3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欣绘: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是否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孙喜蓉:诊断标准系统非常多,目前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是ICD-10,也就是国际疾病诊类诊断与分类系统。根据ICD-10诊断标准: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易疲劳最典型的抑郁症状,其他常见症状是:(a)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b)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C)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d)认为前途暗淡悲观;(e)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f)睡眠障碍;(g)食欲下降。

在抑郁症诊断中,核心症状一般都要满足相应的条件。轻度抑郁,核心症状要满足两条,其他症状要满足两条;中度抑郁;核心症状需满足两条,其他症状要满足3~4条;重度抑郁,核心症状要3条都要满足,其它症状至少要4条以上。另外,时间上,病程必须要大于两周,而且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也要受到一定的程度的影响。重度抑郁的患者一般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所以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参照一定的诊断标准,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或不开心。

欣绘:患者诊断过程中,是否会做一些类似于像心理测试的题?

孙喜蓉:抑郁症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心理测试,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而且在做心理测试的时,也会采用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患者自我评价的心理测试,另一套系统是专业医生进行的心理测试,通过对两套系统的比较(患者自我的体验和医生的专业的判断的匹配度)来进行评判,依照匹配度标准来判断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

4

抑郁症会遗传吗

欣绘:通常我们会说很多的精神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和我们的原生家庭的环境、这样理解的话,抑郁症是否会遗传呢?

孙喜蓉:抑郁症患者最关心,也是疑问最多的就是抑郁症到底会遗传吗?确实它是一个遗传度非常高的疾病,仅次于孤独症。情感障碍遗传因素的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较正常人高8-18倍,抑郁症发病率较正常人高2-10倍;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较正常人高1.5倍-2.5倍,抑郁症发病率较正常人高2-3倍。通俗讲,就是抑郁症患者生小孩患有情感障碍疾病的概率低于双相情感障碍,但高于正常人。而且在双生子的研究当中,双生子的同胞的患病率也可以高达40%~50%,还有如早发抑郁症(发病比较早,30岁之前就有发病)及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倾向。

5

抑郁症和孤独症区别

欣绘:如您前面所说抑郁症是一个遗传度非常高的疾病,仅次于孤独症。抑郁症和孤独症有什么不同?

孙喜蓉:孤独症主要是在儿童青少年期间,它的发病一般在儿童三岁之前,儿童孤独症居多。虽然现在的研究中发现成人孤独症也有,但是大多数还是儿童孤独症。孤独症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兴趣狭窄、刻板动作,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现在大家称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6

抑郁症与食物的关系

欣绘:抑郁症,孤独症又或者是之前谈到过的精神分裂,这些疾病是不是都和我们脑部的,比如说缺乏多巴胺有关系呢?

孙喜蓉: 精神科疾病的发病因素中,其中一个病因就是单胺类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神经递质,多巴胺神经递质,去甲上肾上腺素神经递质),这些递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如果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活动减少耗竭,就会引起情绪的不稳定,产生焦虑,产生抑郁。

欣绘:提到缺少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人们会想从食物中提取这些物质好,如香蕉,甜品,巧克力,是不是我们通过食物中去补充,我们得这些疾病的概率就会降低?

孙喜蓉:通俗地讲吃甜品、喝下午茶,会有幸福感,其实像巧克力这种甜食,确实能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感觉。还有运动,如果你经常运动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一种内啡肽,快乐递质,也会情绪比较开心,能产生幸福感,能有激情的感觉。

欣绘:但是好像最近流行一种“深红饮食”,就是要少摄入谷类,多素食,这种是不是有冲突?

孙喜蓉:我个人觉得饮食方面,主要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就像中医讲要辩证论治,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时候如果过剩了还去补,虽然营养元素作用非常大、非常好,但是你的体质不需要或者是不匹配,可能也不是最合适的。

欣绘:你们有没有做过一个研究,就说得这些精神系列疾病的人群,是不是他们平时的饮食结构可能会和正常的人群会有所不一样?

孙喜蓉:这方面研究倒不多,健康人群平时饮食中营养摄入还是相对均衡的。目前没有具体研究到抑郁症患者的饮食有什么偏向或者有哪些缺少。主持人的这个提问非常好,以后或许会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

7

抑郁症发病率及其原因

欣绘:现在的人们喜欢聊抑郁,那么真正的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多少?

孙喜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目前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终生患病率为10%-20%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已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日常人际交往。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精神疾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过50%的职业人群处于抑郁状态。2014年《Nature》杂志报道了全球抑郁症流行病学情况,其中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为3.02%。若以3%的普通人群患病率推算,13亿中国人中约有3900万抑郁症患者,但真正接受抗抑郁有效治疗的比例不足10%。正视抑郁症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才是减少疾病带来的伤害的最有效的途径。

欣绘:为什么我们有超过50%的职业人群是处于抑郁的状态?

孙喜蓉: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竞争越来越强,社会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人们的生活在无形中产生了比较。有了比较之后,相应这部分人群就会有焦虑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会在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下,长期处于一个心理疲倦的状态,造成了睡眠不好,食欲下降一系列的问题,久而久之会逐步向抑郁症发展,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突然抑郁症来了。

欣绘:争强好胜虽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但是如果没有在很好的估量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去随意的攀比、比较,其实也是属于一种人格的易感性是吗?

孙喜蓉:是的。如果没有自我很好的评估,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有很好的认识,盲目与人比较,常会导致自己的心情压抑。因此需要先对自我的能力进行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估,包括性格特点,外部环境,周边资源等。抑郁症患者往往会选择性概括,有一种错误的或者是认知的偏差,就单某方面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会造成情绪抑郁、焦虑。

欣绘:抑郁症,为什么有高发病、高复发、又高致残的特点?

孙喜蓉:抑郁症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据研究统计,抑郁症首次发作,如果不经过药物治疗,大约有1/3患者在一年内复发,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复发,75%~80%的人可能在5年内会复发。而且抑郁症的患者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疗的话,有时残留一部分的症状会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社会功能的影响,所以抑郁症是高复发、高患病,高致残。积极有效的、持续规范的、全病程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郁症复发率。

欣绘:那么这个致残怎么理解?

孙喜蓉:致残是指工作、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上下班,影响了他的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初发病如果能够有效治疗的话,相对比较预后好一点,如果没有合理的治疗,容易反复发作,复发率越来越高。这点说明首发患者要要进行系统治疗,复发一次容易加重一次,相应的一些社会功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全病程治疗的时候,反复发作三次以上的,基本上都是要终身长期治疗,是否需要终身的服药,还要结合抑郁症的轻、中、重程度。如果中重度的话,还是要坚持要长期服药。

欣绘:为什么会复发,可能这其中有个因素就和你比如说不当用药停药也是有关系的?

孙喜蓉:是的。如果不坚持服药,如果外部的环境又激发一些诱发因素,加上素质因素(素质因素即人格特征,如焦虑,容易抑郁,内向又不愿意与人沟通,自我封闭、自我防御、又不太相信别人)等。在诸多不良因素(危险因素)中,我们发现丧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还有一个持续因素,这类患者往往缺少很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说朋友不是很多,家庭关系不太好,夫妻、父母子女等等,不能给到他很好的支持,给到他的疏导,给到他情感上的支持,这些患者就会容易复发。

欣绘: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中,是否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孙喜蓉:是的,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当中,除了基因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如家庭环境)对抑郁症的发病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曾有过童年创伤的患者,其身体、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在儿童青少年关键时期,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关键时期,心理遇到了障碍,遇到了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调适,或者如父母没有教育调整,那么可能是他以后发病的因素之一。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常见病多发病,还是能够可控、积极治疗恢复正常。

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主要是让他们从心里上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动力缺乏,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发电站,而不是储蓄池,能够自己产生无限的动力,拥有内在动力,就能够有正能量多一点。

同时,自律对于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生活比较有规律,有计划性,有规律的生活对情绪稳定也是有好处,因为往往不确定的因素(缺乏掌控感)是引起焦虑、情绪低落的原因之一。

8

抑郁症的治疗

欣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他不接受治疗?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抑郁症吗?

孙喜蓉:一个是可能知识普及的关系,另外一个可能也是一个病耻感。因为现在普通大众对心理疾病还是有社会偏见,有了病耻感,一般人们习惯能摒就摒,不希望去医院看病,真正要到非常严重,才被迫会去医院诊断、治疗,这样可能延误了前期的、很好的、最佳的治疗的时期。无论什么疾病,肯定是早发现早干预比较好的。

欣绘:听众王先生的问题

前段时间失眠非常的厉害,很想去看病,医生说,如果是看失眠的话,很可能就要在所属地居委会要登记。很怕这种登记,就不敢再去医院看了。

孙喜蓉:这位听众可能有点担心多了,一般的睡眠障碍不需要到居委会登记,从我们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来讲,只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会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才会作为疾病报病系统,到居委会进行报备,主要便于居委干部、精防医生等后期随访。

欣绘:如果患者明白自己存在抑郁的问题,但还能坚持正常工作。这种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吗?

孙喜蓉:如果能够正常工作、学习、生活, 增加了与社会的连接,社会的沟通,其实对抑郁症来讲也是一个是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要看轻度还是中度,重度?重度:我们建议是药物治疗,如果轻中度,可以通过自我的一些调适、转移注意力,加强运动、听听舒缓的音乐、瑜伽治疗,跟朋友沟通交流聊聊天。如果能够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把情绪调节的比较舒适,情绪能够激活,就没有必要采取药物治疗。因为一旦开始药物治疗,不可以随随便便吃药的,岁岁便便停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欣绘:希望他我们大家能够依靠,比如说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说我们自己培养各种兴趣爱好,能够让我们自己达到一个自愈的效果。

孙喜蓉:是的,如果在自愈(自我疗愈)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不是一上来就需要用药。除了自愈(自我疗愈)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一些心理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其实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时间相对比较长,我们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因为一般抑郁症的患者往往是存在很多负性的认知,他都是自我归因,消极归因的,自责自罪的,可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包括如果有家庭问题的,有夫妻关系问题的,可以用家庭治疗,有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方法也是可以治疗的,暂时也不用考虑用药治疗好。

9

儿童、青少年也会得抑郁吗?

欣绘:听众马小姐,她说他想到了以前学生时代有一位平时非常开朗活泼的女生,因为抑郁自杀了,怎么就会这样子呢?

孙喜蓉:确实是这一类抑郁叫微笑型抑郁,或者是隐匿型抑郁,就是说一个人的表面根本看不出看不出她不开心。其实她的内心世界非常抑郁了,消极自杀的念头都出来了。她表面和正常人一样,要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给大家看,所以这个叫微笑型抑郁。

欣绘:这个会和人格分裂有关系吗?就是我呈现给你是我特别开朗的一面,往往我的内心世界已经崩塌了,特别的痛苦。

孙喜蓉:其实这种情况下人格是有缺陷的,人格分裂还不算,那么其实人格还是有缺陷的。这种人往往是有一些冲动型人格,既然要自杀或者有这种念头了,性格的因素当中有一个冲动性在里面。

欣绘:我就在想他刚才讲到的是他学生时代一位女生,为什么孩子们也会抑郁?

孙喜蓉:因为现在确实孩子们的抑郁发病率非常高,像在我的门诊当中,儿童青少年的抑郁也非常多。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我们的父母其实都是焦虑的父母,都有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潮,孩子们学习压力也很大,现在补课也很多,外面的学习、做作业,有的甚至要做到很晚十一二点,然后在长期这些不良的因素,很大的学习压力下,父母的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压力下会造成长期的精神紧张。必然会造成他的心理弹性下降,心理免疫力下降,然后就出现情绪低落,往往会第一个出现的就是一个厌学。特别是像这次疫情影响,学习方式改变,开学后很多同学不适应,不愿意去上学了。在这种多因素的作用下,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的发病率非常高,而且现在大多父母都是焦虑的,教养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很多都有家长群,每天在家长群里好多信息互相在交流,然后家长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在他的家庭氛围也是焦虑的,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也是负性的,所以大环境及教育方式产生了问题,而且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期望值太高,又与孩子本身的能力又不成正比,那么这样的话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欣绘:所以我觉得每当我们父母可能你又在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你们家孩子的时候,请你先问问你自己,当初怀孕的时候,你的初心是不是我只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了?

孙喜蓉:是的,在怀孕的时候肯定是希望生出来一个健康的孩子,四肢健全就可以了,但是生出来之后就不一样了,要和其他的孩子相比,人家的孩子怎么样,然后期望值又非常高,和孩子的能力又不相匹配。所以我们讲孩子出问题了,往往他家庭出现了问题,他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们说抑郁症它还有很可怕的地方在于患者他很难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比如说孩子也很难得到家长的一个理解,家长往往自认为孩子可能就是不用功,可能就是矫情,可能就是太作。其实我倒觉得,不光是孩子家里的老人、孕妇、产妇有情绪方面的情况,希望家人能够给到多一点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帮助对方迅速的康复起来。

抑郁症可能只是一个情绪的重感冒,他的到来不是说让我们就是永远陷在痛苦的深渊,而是为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经过风雨的洗礼,早日走出抑郁。当然如果说你无法自救自度,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因为抑郁它并非是与生俱来不可挑战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